APP下载

重申与转向:高校德育文化的生命理念

2020-01-19马洪丽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德育精神生命

马洪丽,程 佳

(1.哈尔滨学院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2.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国家要培养人才,既要育智,更要育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积极有效开展高校德育工作。国家政策、社会发展均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当前高校德育在实践中呈现出理论知识化、规范科学化、形式表象化、内容课程化、实践活动化等特征,忽视了德育功能的真谛——人本思想、关注生命精神的体现,使得德育在促进个体生命发展与完整方面的基本功能未能很好实现。高校德育内涵的界定,从不同的视域去阐释可以得出不同结论,反映出不同的德育观,对德育实践就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基于当前对德育文化内涵及价值的理解,重申高校德育文化的生命精神本质,使其由重外在形式拓展转向内在生命理念的挖掘,是高校德育文化构建的基本出发点和未来德育工作的重要转向。

一、高校德育文化的精神意指重申

不同研究视角下,德育概念的界定重心也是不同的。本文根据已有研究,将德育内涵界定总结为三类:一是德育活动论,即从过程、活动的视角对德育内涵的界定,认为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培养重心是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二是德育功能说,即从作用、效能的视角对德育概念的阐述,强调德育工作开展功能效用,可以概述为促进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传播弘扬社会文化、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实现个体精神追求的教育活动。三是德育内容说,即从实施内容范畴对德育进行的描述。从内容方面界定德育概念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狭义概念,德育即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活动;一种是广义德育概念或“大德育”的概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生态教育、法纪教育等。

(一)传统狭义德育的价值本论

传统狭义范畴的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其价值所在是使人理性的选择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获得独特的尊严意义。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教育对受教育者有目的的施以道德影响,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认识和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等。

(二)现代广义德育的内涵阐释

“教育学上的德育,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等。[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教育“战略主题”中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组织工作条例》等国家文件也从广义上对德育内容及范畴进行相应阐述,涵盖政治素养、精神品格、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因此,广义的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其内容范畴具有广泛性。

(三)新时代高校德育文化本质

当前,无论德育研究专家还是德育实施及管理者,对德育内涵认识已经逐步深入,从只关注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到重视受教育者的积极认知、深刻体验和身体力行,并突出强调德育实施及功能实现的“外化”到“内化”。新时代高校德育文化内涵应取广义含义,宗旨是实现立德树人。其主体包括受教育者,同时也包括德育实施者;其内容包含德育主体个人社交及生活道德与行为品质的“私德教育”、符合国家和社会要求的“功德教育”、合乎主体职业道德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无论是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德育,其终极本质是有关德育主体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

二、生命与德育文化的逻辑关联

人是一种文化的、精神的存在,德育是人类所独有的行为,与生命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一)生命成长中的德育寓意

生命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还是一种精神性的意义存在。人的成长本质是精神的成长,而正是这种内在精神赋予了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引导人不断的追求生命的真善美、智慧与真谛。“系统的抛弃任何先于实事或超于实事,因而是先验的和绝对的法则,就必须从事实本身出发去推演法则,从现实出发去建立理想,从自然出发去提炼道德哲学。我们自然本性的主要和基本的事实是,我们是活生生的,富有情感并能进行思维的生命。我们曾不得不从中求得行为之原理的正是生命。”[4]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有活力的生物自然体的存在,而且是一个能够超越自身的、有个性、有尊严、有理想的道德的存在。

(二)德育内涵中的生命意义

新时代我们所追求的德育不是传递观念、限制行为,而是一个赋予个体以意义和价值的过程。德育本质强调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爱人类,爱家、爱国、爱社会,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这些价值目标本身就是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离开生命意义,其价值就不是道德教育的价值了,从人的生命本身可以解释德育显现,德育使人的生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价值。

三、高校德育文化的生命精神转向

基于高校德育文化本质及其与生命精神的逻辑关联,即生命精神的德育追求,德育文化的生命精神体现,当前高校在德育文化理念定位中,需从生命的视角来关注、诠释德育,使其立足于生命精神的本体而展开,把生命作为道德教育的原点和归宿,从生命的本真去理解、思考,追求德育的现实与未来;以生命为原点,促进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完善生命的品格,实现德育的根本目标。

(一)高校德育文化基于生命

教育的对象是人,在任何时代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人而存在的,而人是一个现实的、充满着无限潜力和个体差异的生命存在,因此教育理念确定及实施均需以尊重人的差异性为前提。德育也如此,其价值的源头和根据,即为德育主体。德育以个体生命的存在为基础,以人的生存事实为基本依据,从而为其在现实中的展开提供实践可能性。任何规范律令都不能无视个体生命的存在事实,更不能抹杀个体的生物自然存在性。当前,高校德育文化理念的构建,忽略了其主体作为生命个体存在、个性差异和生命成长规律。高校德育文化基于生命,意即德育文化理念确定需要在基于德育主体存在性,以生命的差异性、阶段性、无限性为基础,使德育工作能够按照生命的内在需求和发展规律进行,体现生命的关怀。

(二)高校德育文化为了生命

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本体论依据,教育的目的是使生命得到升华。高校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的目标应保持与教育总目标一致,即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提升生命意义与价值。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对生命和世界根本意义的理解和阐释是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人类文化互动的本质,是新时代德育工作应该寻求的前提。构建高校德育文化理念,德育工作关注其主体生命特征及生命发展需要,德育活动的开展贴近大学生生命本质,提倡尊重生命,唤醒生命发展内在潜能,将生命理念及生命活动融入德育实践,真正实现并促进德育主体生命的成长。

(三)高校德育文化回归生命

高校德育文化回归生命,即在德育理念与实施中要关注生命主动性、规律性、发展性、超越性等特征,建立与生命相和谐的高校德育理念,使德育功能实现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活动,将其演化为生命价值的追寻,不断显现的生动活跃的生活过程。

1.关注生命主动性,促进德育文化精神内化。德育文化关注生命主动性,使德育更贴近具体的人、生动的人,激发生命内在发展的动力,克服当前德育的工具性、知识性、程序性、规定性,改变被动的适应和接受既定的现实的表征,把德育由被动过程变为主动内化过程,培养人自觉的善与主动的德。

2.遵循生命规律性,实现德育文化人性关怀。遵循生命规律性,即按照生命的内在需要和成长规律构建德育理念,根据德育主体生命的差异性、持续性、复杂性、阶段性及不可重复性等规律特征,树立德育文化生态观,有效开展德育活动。

3.激发生命超越性,提升德育文化层次品格。生命具有一定的内在潜能,需要一定条件的激发和培育才能展现出来。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激发人内在的潜能。德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其重要属性就是激发师生的生命积极性,唤醒人的超越意识,培养人的超越精神和超越能力,提升高校德育文化层次与品格。

综上,新时代高校德育呼唤生命的回归。我们所倡导的德育文化理念的生命精神,即德育需基于生命、指向生命、蕴含生命,不仅强调要使人感受到掌握与遵循某种规范对自身的约束与限制,更注重人的内心体验、生命意义的追寻、生命价值的实现。其体现在“大德育”观中,即是公德教育中的对国家与社会生命的尊重与敬畏,私德教育中的个体生命的关注与追求,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他人与自然生命的爱护与珍惜。

猜你喜欢

德育精神生命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拿出精神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