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得失之间*
——读王慎《1949:中国共产党怎样赢取民心》

2020-01-19申晚营

关键词:民心国民党中国共产党

申晚营

(北京外国语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089)

抗战胜利后不久,位于上海闹市区的大新公司,在其门前悬挂了一张蒋介石巨幅画像,供来往行人瞻仰。这张画像似乎在表明:当时的国民党领袖蒋介石,无论声望还是权势都如日中天,并被民众所期待。然而,短短数年之后,蒋氏和国民党政府却惨遭人民抛弃,仓皇之际退守台湾,而那副画像也被丢弃在历史的角落。与此同时,长期处于弱势的共产党却在两党的较量中赢取了民心,建立了新政权。后见之人感慨之余难免深思:历史自有规律,但规律却又如此吊诡。国共两党得失之间,原因究竟何在?其实,这个疑惑不仅是学术界多年以来所关注的课题,也是乡里坊间、贩夫走卒的饭后谈资。

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1949:中国共产党怎样赢取民心》(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作者王慎一语道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治博弈胜败的根本所在——民心向背。王慎博士自多年前即关注民心、民意问题,尚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他就以“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之间的民心问题”作为研究对象[1]。近年来,由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民心之于政权的作用在有意或无意中被质疑,甚至否定,这个情形使作者深感“有必要在厘清民心和天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1949年前后国内‘民心’变化的轨迹和特点”[1]。缘于此,经过多年思考与沉淀,王慎博士写成《1949:中国共产党怎样赢取民心》一书。

本书共上、中、下三篇,分别以“失民心:无力回天的国民党政权”“得民心:众望所归的中国共产党”“固民心:由‘一盘散沙’走向世界强国”为论述要旨。标题简洁明了,很自然地将本书最关注的问题烘托出来:1949年左右的国共两党为什么能够实现民心转换,继而成就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巨变。

上篇“失民心”中,王慎以1949年为历史节点,朝前追溯,从抗战胜利初期国民党政权对沦陷区“劫收”谈起,运用大量历史文献,揭示国民党政府如何丧失了民心,导致“互相激荡、互相助长,犹如火山的喷发”的政治、军事、经济危机,最终将普通民众、学生、军人、各民主党派及政治精英和国际盟友等阶层、团体推离自己的阵营。他认为,战后的中国,无论是政治、经济生态的腐败恶化,还是军事的失利,最终都汇聚成为一个最深刻的社会问题——人民的抉择,即民心向背。1948年后期,国民党及蒋氏政府彻底失去了民心,其败退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咎由自取。

国民党那里丧失的民心是不是直接转向了共产党?答案是否定的。但事实却是最终共产党赢得了民心,原因何在?王慎经过分析和比较指出,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拥有争取民心的“法宝”。在中篇的“得民心”论述中,作者通过解读和分析民主革命期间共产党人的土地政策、土改运动、整党整风、女权运动、军民关系、民族政策和宣教工作等,认为在1945—1949年间的国共两党博弈中,共产党顺应对外坚持反抗侵略、对内铲除封建制度的时代主题,“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根本宗旨贯彻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政策之中”[2],依靠上述政策不仅促使了民心转变,更是争取了民心、赢得了民心,获得了最广大的政治同盟,将民心转化为民力,从而实现了政权鼎革。

一起一落,一得一失。纵览全书,王慎并未止步于国共之间民心得失对比,而是纵向求索,延展历史维度,思考中国共产党人逐鹿天下后如何凝聚和巩固民心。“马上得天下,焉能马上守之?”作者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共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能否“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做好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同时,对付隐藏在国内的敌对势力,是中共经受人民考验的一道难关。诸多鲜活事例,如“三反五反”、淮河治理等表明,中国共产党成功避免了新政权草创之际紧随而来的长期动荡、混乱和暴力的陷阱。此为本书下篇“固民心”中作者探讨的重点。不过,相比较前面两个部分,下篇的论述尚不充分,第一手资料有所不足。故而,纵览全书,总觉得有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另外,如果能在理论的指导下对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评述,那么,本书无疑会增色不少。可惜,作者在这两处着力不够,这也是本书的最大缺憾。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华夏文明,浩浩荡荡五千余载,许多俗成约定或观念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烙印在我们的血肉里,对民心的认知即是一例。管子曾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老子语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孟子亦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先贤警语,不胜枚举。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以来,知识分子仍旧以民心得失为尺度纵谈古今兴亡盛衰。纵览全书,得民心者是否一定得天下,也是作者全书关照的一个核心问题。有关此问题的回答,不仅复杂,更是众说纷纭。对于这个传统话题,作者给予了现代性的解释:当今社会,历史进程与民心所向通常具有高度一致性。中共党人的“民心”思想,既是传统中国“民心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基本原理的结合,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

民心,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同样也是一个常说常新和不得不谈的话题,尤其是在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今天。新历史语境中所谈的“民心”,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不仅是我们重新审视1840年以来近代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主线和窗口,也是后来之人站立时代潮头联结中外了解现代社会政治运行逻辑和国际格局变化的基石。

总之,《1949:中国共产党怎样赢取民心》一书,徜徉于20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历史当头,以翔实的史料、清晰的思路、严谨的论证、发人深省的笔调,指出了民心在华夏文明社会,尤其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民心国民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快过关了
党心民心
代表连民心 绘出新画卷
让民心工程赢得民心
迈腾DSG伤透民心——一汽-大众迈腾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