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孔氏翰林院五经博士承袭研究

2020-01-16白金川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世袭礼部翰林院

白金川

〔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一、前言

博士,学官名,源于战国时代的秦国。秦及汉初,博士主要掌管图书。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之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成为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唐朝设国子、四门等博士。明清两代亦有国子博士。清代翰林院五经博士,各掌专经讲义,继以优给先贤先儒后裔世袭,主祭祀、看护林庙,不治院事。

自秦汉以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渐发展成为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体系,对孔子的推崇,历代帝王不遗余力,不断升格,同时对其嫡裔也眷顾备至,优渥有加。为了显示对其尊崇,历代统治者都赐予其嫡系及近支后裔相应的爵位和官职,五经博士就是其中一种世爵职官。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衍圣公孔端友随赵构南迁,被封为衍圣公,(1)“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开始于西汉元始元年,当时平帝为了张扬礼教,封孔子后裔为褒侯。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经变化,到宋仁宗志和二年改封为衍圣公,后代一直沿袭这个封号。在衢州传承,是为南宗。留在北方曲阜的孔子子孙,被金、元另封为衍圣公,是为北宗。后元朝统一全国,南宗让爵于北宗,南宗至此失去爵位。明朝始设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北宗五经博士于明弘治十六年设立。“明弘冶十六年诏以衍圣公次子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奉子思子祀事。”[1]7南宗五经博士于正德元年设立。“明弘治六年从衢州守沈杰之请诏设五经博士一员奉衢州祖庙祀事,孔彦绳五十九代由选举,正徳元年授职为南宗博士之始。”[1]8清代仍设南北宗五经博士,“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正八品。孔氏北宗一人,顺治元年,授孔子六十五世孙允钰,奉子思庙祀。南宗一人。自明彦绳授职后,数世未袭。康熙四十一年,始授孔子六十六世孙兴醽主衢州庙祀。”[2]

乾隆版《曲阜县志》记载:“翰林院五经博士,十五员,正八品,孔氏北宗一员,奉中庸书院祀;南宗一员,奉衢州孔子庙祀。惟孔氏北宗以衍圣公次嫡子,余皆以嫡长,无嫡长方以次子,无嫡子,方以庶子。”[3]285由于孔氏翰林院五经博士分南北宗,因此其承袭的程序及方式也南北有差。

二、北宗五经博士承袭

清代北宗五经博士由衍圣公次子承袭,主述圣子思祀事,与南宗不同的是,北宗五经博士随每一代衍圣公更授,而不是子孙世袭。由于应袭五经博士年幼、生病、随每一代衍圣公更授及衍圣公独子等原因,北宗五经博士多有代理或代袭主祀事。

1.衍圣公次子承袭及程序

北宗五经博士的承袭程序相对于南宗来说简单一些。分析史料可以发现,五经博士选补的起点是衍圣公,当衍圣公胞弟年满十五岁或旧疾痊愈,由衍圣公上报礼部,礼部循例组织考试,考试合格即可注册,经礼部考试准其注册者具备了承袭资格。有关北宗五经博士承袭的史料缺乏,但仍可从南宗五经博士的承袭推测出应袭五经博士在礼部考试合格注册后,礼部会行文吏部并相应咨复衍圣公,衍圣公循例向吏部题请承袭。正式题袭时将甘结及年貌清册一并送往吏部,随后吏部咨发吏字一号文凭给五经博士并规定上任时间,五经博士上任后向衍圣公报备。与此同时,知照山东巡抚及布政司,五经博士的选补程序最终完成。在此选补过程中,衍圣公、礼部吏部是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而且从上报到承袭时间相对较短。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此为丁忧。一般而言,当五经博士丁忧时,可能会推迟题袭的时间,丁忧期满即可题袭。

2.代管

北宗五经博士代管数量较多,史料中可以找到的北宗代管五经博士共有13位。分别是乾隆时期的孔广果,嘉庆时期的孔广根和孔昭渭,道光时期的孔昭薰、孔广权、孔昭铨、孔广逵以及孔昭杰,同治时期的孔宪砺和孔庆铎,光绪时期的孔庆坛和孔祥瑞,宣统时期的孔庆瑞。

代管翰林院五经博士的职责与题袭五经博士没有差别,需主持中庸书院春秋释奠。乾隆三十六年衍圣公致世袭六品官孔广果称:“照得中庸书院世袭五经博士现在悬缺,今选得该员在庙供事,礼仪娴习,尚属勤职,堪以主奉祀事,合行饬委。”(2)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第0125 卷。道光十一年衍圣公府致礼部咨称:“孔氏北宗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中庸书院祀事,并无合例之人可以承袭,查代管博士孔昭煟病故员缺。今选得孔广逵人品端方,堪以顶补。因祀典缺人,合资贵部准孔广逵专祀典。”①代管五经博士还需带领陪祀观礼人员赴京恭陪大典,如嘉庆二年衍圣公府致世袭六品官孔广根牌称:“遇明春临雍盛典,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例应赴京。今正一品荫生孔广銮未及岁未能承袭,选得原任世袭六品官孔广根以饬委,为此牌仰申报,并务必十五日内到京恭陪大典,毋得违误。”(3)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第0125 卷。

北宗五经博士由衍圣公历代次支承袭,如果一时无合例之人,则拣选嫡近亲属代管。北宗五经博士的代管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应袭五经博士年岁未及。应袭五经博士须年满十五岁方可注册承袭,当年岁不及时则需要代管。嘉庆三年衍圣公府致礼部咨称:“北宗孔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例应衍圣公次子承袭,因胞弟孔广銮年未及岁,现在博士悬缺……今拣选得原任世袭六品官孔广根系本爵从叔祖,现饬委代管中庸书院祀事。”①礼部核查后衍圣公府咨称:“今选得原任世袭六品官孔广根人品端方,可为代管。”①

其次应袭五经博士生病,无法按时承袭时需要代管。乾隆三十六年衍圣公府致礼部咨称:“衍圣公次子例应承袭已故中庸书院五经博士,因衍圣公次子孔守宪虽已十四将届应题承袭之年,但自前年夏染腿疾艰于步履,故就亲房内拣选得衍圣公堂叔四品执事官孔广果承袭,为此合咨贵部,请烦酌核见覆以便送考请袭,施行须至咨者。”(4)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第0124 卷。礼部核查后致衍圣公府咨称:“礼部咨查衍圣公三子四子年幼均难承袭,孔广果系现袭衍圣公堂叔,未便代袭五经博士,代袭有违定例,故以孔广果代管,俟三子年及岁再行咨请承袭可也。”②

最后是现任代管五经博士生病、病故或丁忧。道光三年孔昭煟生病,衍圣公府致礼部咨称:“孔昭煟偶患时疾,本爵选得孔昭薰品学兼优,堪以代管。”①道光五年孔昭煟病故,衍圣公府称:“中庸书院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孔昭煟病故,今选得世袭六品官孔昭铨人品端方,堪以顶补,为此牌仰该员代管。”①

代管五经博士与题袭五经博士职责无差,五经博士需要代管主要有应袭五经博士年岁未及、生病、现任代管五经博士生病、病故及丁忧等原因。五经博士代管也有固定程序:衍圣公上报礼部说明需要代管的原因,礼部核查无异准许代管,衍圣公牌仰该员代理,颁发钤记,将代理日期申报备查。

代管五经博士与题袭五经博士也有细微差别,即年满十五岁的衍圣公次子需经礼部考试,合格方可题袭,而代理五经博士只需衍圣公在上报礼部前拣选、当堂验试、答题即可。孔府档案载有衍圣公孔令贻为拣选中庸书院代理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当堂验试考题及候选人孔庆坛等人答题的情况。③

3.代袭

北宗五经博士由衍圣公次子承袭,次子年幼或生病则选胞亲代管,次子年满十五或病愈结束代管。当然也有例外,从史料中可知有清一代唯一的代袭发生在乾隆十三年,五经博士孔继漙患病告休,衍圣公选得胞叔祖孔继澍送礼部考试题准承袭,并由吏部给札在案。代袭五经博士孔继澍于乾隆二十一年五月病故,由于应袭五经博士孔守宪年幼且患腿疾,选得四品执事官孔广果代管。

三、南宗五经博士承袭程序及方式

南宗五经博士于明正徳元年始授,由嫡长子承袭,主衢州庙祀。由于南宗博士远在衢州,因此其承袭程序相对于北宗来说较为复杂,从上报到最后上任,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可达一年之久。南宗五经博士承袭方式也较为灵活,如嫡长子嫡长孙因故未能承袭,还有嫡次子、庶长子、胞亲代袭及过继等依次承袭的方式。

1.承袭程序

南宗五经博士承袭程序,拟据康熙四十年、四十一年的几条史料略作分析:

(1)康熙四十年(1701)九月十六日,浙江巡抚张志栋致衍圣公孔毓圻咨称,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孔衍桢病故,其嫡长子孙已绝查,孔兴燫系故孔衍桢之嫡次子孙,按兴朝荫袭定律理应承袭伊父之荫。

(2)康熙四十一年(1702)七月,衍圣公府致吏部咨称,据浙江巡抚张志栋咨称、浙江布政司呈称、衢州府申称、西安县详称孔族自宋南渡敕建家庙于衢,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历传至今。今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孔衍桢病故,其嫡长子孙已绝查,孔兴燫系故孔衍桢之嫡次子孙,按兴朝荫袭定律理应承袭伊父之荫。浙江衢州府取具宗支图谱及族里保各结,本府覆核无疑异,贵部烦请查照将孔兴燫题授翰林院五经博士并给凭任事。

(3)康熙四十一年八月十九日,吏部致衍圣公府咨称,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孔传锺痘亡,按定例五经博士员缺应照衍生公咨送题补。今衍圣公孔毓圻咨请孔兴燫顶补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员缺,本部准其顶补。

(4)康熙四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吏部致衍圣公府咨称,吏部照得孔兴燫所有承袭文凭合行封发,烦请衍圣公府查照给发。

(5)康熙四十一年十二月,衍圣公府致吏部咨称,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孔兴燫已申缴原发文凭,烦请贵部查找验收。(5)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第0107卷。

由上述史料可知,南宗五经博士的承袭程序较多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层层把关且严密无误,主要有地方官,衍圣公府、吏部三个关键环节,其中衍圣公的作用最为突出,起桥梁和纽带作用。承袭的前提是应袭五经博士已经赴礼部参加考试,考试合格注册后方可进行下面的承袭程序。南宗五经博士承袭首先由地方官向衍圣公上报原五经博士病故,并说明应袭之人,衍圣公对巡抚上呈的宗支图谱及族里保各结加以核对,无误后上报给吏部,保举下一任五经博士,吏部同意后下达衍圣公,随后衍圣公知照地方官查照施行,并转发吏部咨发吏字一号文凭给五经博士并规定上任时间,衍圣公还需向五经博士颁发钤记作为凭证,五经博士上任后向衍圣公报备,最后衍圣公向吏部说明情况并请吏部核查验收原发文凭,至此五经博士的承袭程序才算最终完成。

2.承袭方式

清代南宗五经博士的承袭遵循如下原则:如嫡长有故,嫡次承袭;如无嫡次,许及庶长;如无庶长,许应弟侄应同承袭者。若不依律,搀越者杖徒。①因此其承袭方式主要有嫡长子、嫡长孙、嫡次子、庶长子、胞亲代袭及过继等几种方式。

(1)嫡长子。与北宗不同,清代南宗五经博士主要是以嫡长子为主要承袭方式,只是承袭的爵位级别低于衍圣公,享衍圣公次子待遇。雍正十二年南宗族长孔贞亮等致衍圣公府呈称世袭五经博士孔毓垣病故,孔毓垣嫡长子孔传锦经查堪承父职,请以承袭。同时族长核查并证实孔传锦系已故博士孔毓垣嫡长子及其年龄相貌、且无出继过愆。凡应袭五经博士必须年满十五岁以上送往吏部考试,衍圣公府向吏部礼部说明情况:“其长子孔传锦例应承袭,但孔传锦年仅十三岁未能赴礼部考试,故缮本具题请袭后读书三年再送部补行考试,恳准承袭请吏部查找施行。”(6)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第0109 卷。吏部核查无误后准孔传锦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同时吏部文凭一道发给衍圣公府请转发并速催钦遵任事施行。衍圣公将此传达给孔传锦并要求其合将任事日期呈报并原领文凭一道申缴。

(2)嫡长孙。清代规定翰林院五经博士如嫡长有故,嫡次承袭,嫡长孙还属于嫡长系统,嫡长子身体患有疾病无力承袭或嫡长子死亡则嫡长孙承袭。乾隆五十四年孔传锦病故,其嫡长子孔继涛因感患怔忡亦身故,嫡长孙孔广杓曾赴礼部考试注册,具备承袭资格,丁忧期满即可按照相关程序上任。

(3)嫡次子。当嫡长子嫡长孙都因故无法承袭时,应当顶补嫡次子为五经博士。康熙四十年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孔衍桢病故,其嫡长子孙已绝查,孔兴燫系故孔衍桢之嫡次子孙,按荫袭定律理应承袭伊父之荫。按定例五经博士员缺应照衍圣公咨送题补,衍圣公仔细复核宗支图谱及族里保各结之后,保举孔兴燫顶补五经博士。

(4)庶长子。当原配无所出时,由庶长子承袭。康熙五十二年四月,孔兴燫在入觐庆贺万寿途中病故,南宗族长称:“孔毓垣系兴燫庶长子,无嫡立庶,与律相符,并无扶揑冒滥,如虚甘罪。”(7)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第0108 卷。衍圣公核查无误后上报吏部礼部,经同意后授予五经博士。

(5)胞亲。五经博士有奉祀先贤庙宇之责,不可或缺,当五经博士后继无人时,例由弟侄承袭。清代史料中并无孔氏南宗胞亲承袭的相关史料,但由于孔氏南宗与颜孟后裔五经博士的承袭方式相同,兹据颜孟世袭五经博士做简要分析:世袭五经博士颜士采于乾隆四十三年病故,并无子嗣,士采胞叔颜怀禧之子士庄有子二人,因此以士庄之长子锡嘏为士采奉祀以继宗祧。先贤孟子嫡孙世袭五经博士孟毓瀚,于乾隆十七年病故,维时并无应继之人,至乾隆二十九年,孟毓瀚之堂弟生子传梿,继祀承袭。当二人年满十五岁时,送礼部考试,颜锡嘏文理通顺,孟传梿文理明顺,准其注册承袭。

四、承袭标准

清代孔氏翰林院五经博士承袭有一套非常严格的程序,应袭五经博士须符合三个标准方可题袭:嫡派子孙、年满十五岁、品学兼优且礼仪娴熟。

1.嫡派子孙

孔氏北宗南宗五经博士都需嫡派子孙承袭。《清会典事例》规定五经博士为正八品,由孔颜曾孟等圣裔孙承袭。“世袭五经博士顺治元年覆准。主子思子祀事,衍圣公次子承袭。颜、曾、孟、仲五经博士,由嫡派子孙承袭。俱照衍圣公咨送题补。九年覆准南宗孔氏五经博士,由嫡派子孙承袭。”[4]958乾隆版《曲阜县志》也有相关记载:“惟孔氏北宗以衍圣公次子,余皆以嫡长,无嫡长方以次子,无嫡子,方以庶子。”[3]285

2.年满十五岁

清代孔氏南北宗应袭五经博士年满十五岁均要去礼部考试,考试合格方可承袭。清顺治元年诏书称:“衍圣公长子则承大爵,次子至十五岁则授以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以主子思子祀事。每随一代公爵递为更授。”[4]958清代孔府档案也有明确记载:“伏查定例,凡应袭五经博士年至十五岁以上,送部考试,准令候袭。”(8)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第0480 卷。

年满十五岁赴部考试注册是承袭的一项重要标准,但是也有例外情况,当应袭五经博士不到十五岁但年岁稍大(如若年纪太小就需要代管或者代袭)且父亲病故时承袭可以提前,待年满十五岁再去礼部补考。雍正十二年,孔氏南宗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孔毓垣病故,其嫡长子孔传锦例应承袭,但孔传锦年仅十三岁未能赴礼部考试,因此衍圣公询问吏部是否可以先请袭,待后读书三年再送部补行考试,吏部同意。乾隆三年衍圣公府致衢州札付称:“博士孔传锦今已满三年,应赴部考试,令其速速来曲,以便补考,不得玩视。”(9)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第0110卷。此外应袭五经博士生病,考试或承袭会延迟。如衍圣公次子孔宪增到应题承袭之年忽患腿疾,步履维艰,没有送往礼部考验。乾隆四十一年孔宪增腿疾痊愈,年十九岁,例应承袭中庸书院五经博士,于是衍圣公上报礼部请求考试承袭。嘉庆二十三年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孔广杓在署病故,应袭五经博士孔昭炟报明丁忧,丁忧期满又患病,痊愈后上报衍圣公,衍圣公向礼部说明情况,请求赴部考试题袭。若应袭五经博士在生病之前已经在礼部考试注册,待其痊愈可直接题袭,若之前没有参加考试注册,则需要先行考试,考试合格方可题袭五经博士一职。乾隆五十四年衍圣公孔宪培致吏部称:“浙江衢州府南宗孔氏世袭五经博士孔传锦病故,其嫡长子孔继涛因感患怔忡亦身故。有嫡长孙孔广杓曾赴礼部考试注册矣。理合循例保题,请将孔广杓承袭博士。”①嫡长孙孔广杓丁忧期满后可直接承袭上任,毋需再考试。

上文提到孔传锦十三岁未能赴礼部考试,经吏部同意后先请袭,后读书三年再送部补行考试,这一做法依旧符合年满十五岁赴部考试并承袭,但是也有例外情况,孔府档案107卷记载南宗五经博士孔衍桢病卒,嫡长曾孙孔传锺已于乾隆三十八年十月间受职,四十年痘症惨亡,年仅一十二岁,(10)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第0107卷。由此可看出其承袭时年仅十岁。虽有特殊情况,但并不能因此推翻年满十五岁这一标准。

3.品学兼优,礼仪娴熟

五经博士是明清时期帝王崇儒重道的产物,且有奉祀圣贤后裔祠庙之职,负责主持春秋祭祀,因此必须品学兼优,礼仪娴熟。应袭五经博士年满十五岁需赴礼部参加考试,考试合格方可注册,其实就是要求担任五经博士之人必须品学兼优,不可滥膺承袭。康熙六十年衍圣公致吏部称:“议得雍正二年臣部等衙门题准五经博士有奉祀祠庙之职,若不事诗书,不识礼仪,滥膺承袭,殊负圣庙崇儒重道之意,请嗣后将应袭博士之人送部考试注册。”(11)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第0334卷。光绪十四年南宗族人致衍圣公称:“自我朝定鼎,敕建中庸书院,恩设五经博士官一员,春秋主祭,悉归宗主大人拣选,固非品学兼优,礼仪娴熟之人,不可当此重任。”(12)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档案》第0125卷。

此外北宗代管五经博士也非常重视品学才能,道光二年孔昭薰代管五经博士时衍圣公发布的公文称:“今选得癸酉科举人孔昭薰人品端方礼仪娴雅,堪以代管。”④道光四年衍圣公府致代管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孔广权牌称:“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员缺,今选得亲房孔广权人品端方,堪以顶补,为此牌仰该员代管博士。”④总之,五经博士是清统治者为了显示对孔子的尊崇,赐予其嫡系及近支后裔的世爵职官。北宗五经博士主要由衍圣公次子承袭,主述圣子思祀事,随每一代衍圣公更授,而不是子孙世袭。由于应袭五经博士年幼、生病、随每一代衍圣公更授及衍圣公独子情况的存在,北宗五经博士多有代理或代袭博士主祀事。南宗五经博士的承袭方式主要有嫡长子、嫡长孙、嫡次子、庶长子、胞亲代袭及过继等几种方式。有清一代孔氏后裔五经博士的承袭非常严格,必须同时具备嫡派子孙、年满十五岁、品学兼优且礼仪娴熟方可承袭,基于此,五经博士承袭的程序及方式也较为复杂,必须由地方官、衍圣公及吏部礼部同时把关,严格的标准和程序体现了清代制度的严格化及帝王对圣贤后裔的重视与崇儒重道之意。

猜你喜欢

世袭礼部翰林院
《黑图档》所见盛京礼部祭祀管理的职能
从两副对联看清代翰林书法
唐以来的翰林院与学士院
金朝礼部宗教管理方式刍议
毒瘾也“世袭”?雄性大鼠毒瘾遗传给后代
元朝宫廷音乐考论
明代翰林院在高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打破美欧金融“世袭”,需更多人才
打破美欧金融“世袭”,需更多人才
宗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