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医“内去外引”解毒法刍议

2020-01-13蒋祖玲庞宇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壮医外治病因

蒋祖玲 庞宇舟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2.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毒虚致百病”是壮医学特色的病因病机论,壮医学科带头人庞宇舟教授率领其团队全面而深入地挖掘、梳理了“毒”的文献资料,并结合实地调查和临床实践,进一步拓展、丰富与提升了这一理论的学术内涵,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壮医毒论核心理论,形成了“毒论—毒病—解毒法—解毒药”的壮医学术思想体系,突出了壮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庞宇舟教授认为 ,“毒邪”是壮医毒病的始动病因和致病机要 ,“解毒”为壮医第一治病大法,并提出“内治解毒去其病因,外治解毒引毒外出”的壮医“内去外引”解毒法新学说。现将“内去外引”解毒法追本溯源, 系统阐述如下。

1 壮医“毒”的概念

《说文解字》云 :“毒, 厚也, 害人之草。”古代“毒”之本义是指毒草。在壮医药相关文献记载和论述中 ,“毒”内涵丰富,可指有毒之物或毒药,也可作为致病毒邪(病因、病理产物),还可用作疾病名称等[1]。其中,致病毒邪是壮医毒的核心内涵。

2 壮医毒邪及其致病理论

2.1 壮医毒邪的概念 自古以来“岭南多毒物”,毒邪被认为是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对于壮医毒邪的概念,壮医药专家覃保霖指出“寒、热、风、湿、痧、疫之气过盛则化毒伤人,变生病”[2],明确毒邪乃自然界之气过盛所化,机体不能受之而发病。正如国医大师班秀文强调 ,“毒气”侵犯人体能使人气血紊乱,脏腑不和,引发疾病。壮医学理论奠基人黄汉儒教授提出,所谓毒,是以对人体是否构成伤害以及伤害致病的程度为依据和标志[3],高度凝练了毒邪的病因学内涵。庞宇舟教授认为毒邪贯穿于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全过程,全方位概括了“从毒求因,以毒论病,辨毒设法,解毒施治”的识毒、明毒、辨毒和解毒“四位一体”应用理论[4]。

2.2 壮医毒邪的分类及其致病特点

2.2.1 传统分类 毒邪为病,往往对机体造成毒害,而壮医毒邪种类较多,伤人表现各异。传统壮医将毒邪分为痧、瘴、蛊、毒、风、湿六大类。其中:

痧,又称痧气、痧毒,是最常见的一类毒邪,壮族民间有“万病从痧起”之说 。“痧”是一种暑湿、痧雾、秽浊之气夹杂而生之毒邪,其致病具有全身胀累,倦怠无力,恶心厌食,胸背部透发痧点,或吐或泻,或唇甲青紫等临床特点。

瘴,又称瘴气、瘴毒,为古代岭南特别是壮族地区的常见的一类毒邪。从“瘴”之成因来源和临床特点看 ,“瘴”可归为疫气、疠气之类毒邪,瘴毒毒性强烈,其致病发病急骤,症若伤寒或疟疾之类热病。

蛊,又称蛊毒、巫蛊。壮乡素有“蛊毒之乡”的称号。蛊毒之症状,多见于一些危急病症,如急慢性血吸虫病,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菌痢;食物、药物、毒物中毒等。

毒,此处为狭义之毒,泛指具体有毒、有害之物。主要包括:有毒食物,如野菜、野果、野生菌类等,误食后可致恶心、呕吐、肚痛、屙泻等一系列症状;有毒植物,如钩吻、夹竹桃、曼陀罗、见血封喉等,伤人常出现呕吐、腹泻、抽筋,甚至呼吸困难、昏迷、七窍出血等症状;有毒动物,如蜈蚣、眼镜蛇、金环蛇、竹叶青、马蜂等,不慎被咬伤,毒素直接侵入人体,出现过敏、溶血、呼吸麻痹等各种中毒症状;痰浊,为外毒损伤“三道”致谷道消化失常、或气道津液不敷、或水道水液停积所致,表现出腹胀、呕吐、便溏、咳嗽、气紧、胸闷、水肿、身重、尿闭等症状;瘀毒,多起于有形或无形之毒、跌打损伤等,表现为肌肉萎缩、偏枯不用、唇指甲青紫、目诊“勒答”上有黑龙斑、或局部疼痛等。

风,壮医称为风毒,是壮族地区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风毒为病症以抽搐、昏迷为主,可出现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鼻塞、流涕,或肢体麻木、强直、痉挛、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皮肤瘙痒等。

湿,又称湿毒。壮医认为,很多疾病皆与湿毒有关。湿毒致病,伤人多隐,发病部位弥漫,若滞留于肢体骨肉,可见肢节疼痛,头身困重,倦怠,关节酸痛重着、头重如蒙。若滞留于三道可见食少、胸闷腹胀、泛恶呕吐、黄疸、水肿、腹泻、痢疾、小便清长等。

2.2.2 病因学分类 随着社会的发展,致病因素的种类有所改变,毒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如瘴毒、蛊毒已较为少见,郁毒(情志毒)引起的毒病越来越常见。从病因学角度而言,病因总体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其中:

外因是指自然界气物所化,从外而入直接侵袭机体,并对机体造成毒害的邪气,即是“外源性毒邪”或外毒。常见的外毒有两种形式,无形之外毒,如痧毒、风毒、湿毒、热毒、寒毒等,其致病特点如上所述;有形之外毒,如蛇毒、虫毒、食毒、药毒、矿毒、水毒等,均来自自然界之中,伤人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肚痛、腹泻、抽筋、过敏,甚至呼吸困难、昏迷、七窍出血等一系列症状。

内因系由毒邪侵袭人体,或内伤形成病理性毒质,对机体造成毒害的继发性毒邪,亦称为内毒。常见的内毒可分为两种形式,无形之内毒,如郁毒(情志毒)等,多由情志不畅所化。郁毒致病多表现为失眠、情绪低落、多疑、疲乏、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自残或伤害他人等表现;有形之内毒,如痰毒、浊毒、瘀毒等,多由外毒损伤三道两路或跌打损伤所致。痰毒致病多表现为咳嗽、胸闷、呕吐等症状;浊毒致病多表现为头昏、四肢沉重、肢体关节漫肿、便溏等症状;瘀毒致病多表现为肌肉萎缩、偏枯不用、唇指甲青紫、目诊“勒答”上有黑龙斑、或局部疼痛等。

3 壮医解毒法的作用机理

毒邪作为壮医学重要的致病因素,其侵袭人体后,可致机体天地人三气不同步,或人体三道(谷道、气道、水道)、两路(龙路、火路)运行不畅,功能失调而发生毒病,故毒邪是为毒病的始动病因和致病机要,治疗应重视祛毒,以解毒为大法。临床上根据毒邪的性质、轻重、侵犯部位不同,解毒法可分为内治祛毒法、外治排毒法两大类。内治祛毒法根据据痧、风、湿、寒、热等不同的致病毒邪又有祛痧毒、祛风毒、祛湿毒、祛寒毒、祛热毒等之分;外治排毒法通过药物或非药物的途径排毒又有药物外治排毒、非药物外治排毒之不同。但毒邪为病,病象有寒热虚实,轻重缓有急及复杂多变之分。因此,临床上应用解毒法治疗毒病,必须掌握其治疗机理,方能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而勿致失误。综合以上各种解毒法,其作用机理大致可归纳为“内去外引”两个方面:

3.1 内治解毒,去其病因 从壮医对毒邪概念、病因学分类和致病特点的认识,毒邪并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由自然界气候、环境、毒物、饮食、情绪等异常或损伤而化生。当机体不能抵御外邪,则风、寒、湿、热、痧等无形之外毒乘虚而入发为风毒病、寒毒病、湿毒病、热毒病、痧毒病;当受蛇、虫等毒物攻击或误食毒药、毒水等有形之外毒侵害则发为相应毒病;当情志内伤,郁毒内生,则致郁毒病;当三道两路受伤,形成痰饮、秽浊、瘀血时,则变生痰毒病、浊毒病、瘀毒病。总之,病因不同,形成的毒病亦不相同。故针对毒病之“因”,消除其病因,则毒病的发病机制自然就被阻断,毒邪既是致病原因又是发病机要。因此,内治解毒,以去其病因为重要机理。如湿毒病患者,感受湿毒后头身困重、倦怠乏力,可通过内服方药,去除湿毒之邪,使毒去病愈。

3.2 外治解毒,引毒外出 毒邪侵犯人体,或毒由内生,往往损伤脏腑,或停滞道路。人体龙路、火路有干线,有网络,遍布全身,内连脏腑,外达体表,既是“嘘 ”、“ 勒 ”、精、津等营养物质输布滋养脏腑骨肉的通道,又是毒邪进出人体的通道。因此,通过药物或非药物刺激的外治方法,直接作用于龙路、火路在体表的网结,疏通龙路、火路之,给毒邪以出路,可以达到直接引毒外出,同时又能调整“嘘 ”、“ 勒 ”、脏腑功能,恢复天、人、地三气的同步运行,从而达到治病目的。如痧毒引起的头晕头痛、胸脘胀闷等,可采用壮医挑法和刮法,直接从体表引毒外出,使毒排病愈。

4 壮医解毒法的运用

壮医解毒法,顾名思义是针对壮医毒病而确立的治疗大法。临床运用解毒法,需要重点着眼于“毒”字,明辨并遵循“毒”之“内去外引”的治疗机理。现将解毒法的具体运用概括分述如下。

4.1 壮医内治祛毒法 壮医内治祛毒法是通过内服给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解毒方法。临床上主要应用于痧、瘴、蛊、毒(伤)、风、湿、寒、热、瘀、痰、浊等毒病,常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选用不同的内服药治疗,并且主张专病专方专药,药味虽简而精,往往1~3 味,很少超过5味。如对于痧毒引起的痧病,症见高热不退、咽痛者,选用山芝麻、三叉苦、金银花、柴胡配伍;如瘴毒所致之瘴病,用青蒿配以槟榔治之。如对风、寒、热毒引起的“埃病”(咳嗽),常用石仙桃、红毛毡、一枝香、罗汉果、桔梗配伍,或用不出林、鱼腥草、鬼灯笼、七叶莲、翠云草、油桐寄生配伍,以解毒祛邪、顺气止咳。

4.2 壮医外治排毒法 壮医外治排毒法是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方法刺激体表龙路、火路,引导毒邪循两路外出,以达到一方面直接就近排毒外出;另一方面调整“嘘 ”、“ 勒 ”、脏腑功能,恢复天、人、地三气的同步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解毒方法。本法可广泛运用于壮医各科毒病。具体又分药物外治排毒法和非药物外治排毒法:

4.2.1 壮医药物外治排毒法 ①药物薰洗法:是用壮药解毒药煎水洗浴或薰蒸的一种方法,适用症很广,常用于痧毒病、风毒病、湿毒病、寒毒病等;②佩药法:是选用一些具有解毒作用的药物佩挂于人体一定部位的方法,常用于瘴毒病、湿毒病、寒毒病等;③药物敷贴法:是将解毒药敷贴于人体特定部位或穴位的方法,常用于虫毒病、蛇毒病、风毒病、热毒病等;④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经过壮药泡制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的方法,可广泛使用于痧、 瘴、蛊、风、湿等毒病;⑤药物竹罐疗法:是用煮沸之壮药水加热特制之竹罐,再将竹罐趁热吸拔于治疗部位上的方法,临床应用广泛,常用于风毒病、湿毒病、寒毒病、痰毒病、瘀毒病等;⑥壮医热熨疗法:是借助热力,或热力配合药力,熨烫人体一定部位的方法,常用于寒毒病、或虚寒性毒病等。

4.2.2 壮医非药物外治排毒法 ①针刺疗法:是使用针具针刺体表一定部位,疏通道路,逐毒外出的方法,广泛使用于痧、瘴、蛊、毒、 风、湿、瘀等毒病;②壮医刮法:是使用特定的器具(如瓷碗、骨弓)在人体上进行刮动的方法,常用于痧病治疗;③壮医点穴疗法:是医者用手指在患者体表一定穴位和刺激线上施行点压、掐、拍、和扣等手法治疗的一种方法,可用于风毒病、湿毒病、寒毒病等;④壮医滚蛋疗法:是用蛋在患者身体上有关部位来回滚动的方法,常用于痧病、风毒病、寒毒病等治疗。

5 结语

综上所述 ,“毒邪”是壮医毒病的始动病因和致病机要,治疗应以“解毒”为第一大法 ,“内去外引”解毒法新学说的提出可为解毒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进一步完善壮医毒论理论奠定基础。然而,解毒法作为壮医临床常用治法,其丰富的内涵及临床运用规律值得更进一步研究和充实。

猜你喜欢

壮医外治病因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中医外治杂志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启 事·
牙廷艺教授运用壮医刮痧排毒疗法经验拾萃
壮医术语英译规范性问题及建议蒙洁琼
汉字小门诊系列(六)
中医外治药物(贴剂)疗法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