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章学诚文艺思想中的“神妙之境”

2020-01-10邢业凯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学识文史评点

邢业凯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一、“神妙” 说的历史渊源

“神妙” 作为中国美学对美的独特理解所形成的审美形态之一,它的形成、发展及内涵是深邃和复杂的,在中国美学和中国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辩似》中开篇便提到了“神妙”的由来:“《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又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1]338这里的“神”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动的把握,与老子、孔子论著当中“神”的含义大致相同。例如,《论语·述而》中关于“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论述以及《道德经》中关于“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 的论述,都偏向于将“神” 认为是对一种神秘的客观规律的概括性指称。

其次是“妙”,老子在《道德经》中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1对于《道德经》中“妙” 的含义,学界众说纷纭,笔者更倾向于将“妙” 解释为“宇宙万物的奥妙”,将其视为宇宙中不可言说的规律性,这种“妙” 与“道”“玄” 有着紧密的联系,被视为是“道” 的变体。庄子对“妙” 的含义做了进一步阐发,提出了“九年而大妙”,认为“妙” 是人生修炼的一种极致境界。由此,“妙” 实现了从哲学范畴到美学形态的转变。

我们不难看出,“神” 与“妙” 根源于周易与老庄哲学中的“道”,其含义都与超自然的宇宙规律性相关。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神” 与“妙” 结合成“神妙”,其含义便不仅仅是局限于表达哲学层面的超自然的规律,而是更多地传达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境界。“神妙”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形态之一,在之后被诸多文学家反复提及,其中就有将“神妙” 说引入自己的《文史通义》,并将其作为文学风格的要求,提出“神妙之境” 的章学诚。

二、章学诚的“神妙之境”

(一)“神妙之境” 的基础:学识累积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辩似》中提出:“学术文章,有神妙之境焉。末学肤受,泥迹以求之;其真知者,以谓中有神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者也。不学无识者,窒于心而无所入,穷于辨而无所出,亦曰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故君子恶夫似之而非者也。”[1]338在这里,章学诚明确指出学术文章有“神妙之境”,这种“神妙之境” 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那些“真知者”,即有真正学识的人,能看出文章中的“神妙之境”,进而能够心领神会,但不能够用语言来传达;而那些学识浅薄的人,无法领悟文章中的“神妙之境”,同样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尽管二者都无法用语言表达出具体的“神妙之境” 的含义,但有学识的人能够领悟文章中的“神妙之境”,没有学识的人却因“窒于心而无所入,穷于辨而无所出”,最终无法领悟“神妙之境”。可见,章学诚认为,要想领悟文章中的“神妙之境”,学识是必不可少的。

(二)“神妙之境” 的特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辩似》中提出了与“神妙之境” 相关的两个重要概念。第一,“中境”。章学诚提出:“故天下惟中境易别,上出乎中而下不及中,恒相似也。”[1]339“中境” 是章学诚提出的与“神妙之境” 相反的境界,是最易被人轻易区分出的境界,章学诚将其与“记诵” 类比,视作“学问之舟车”。而若想达到“神妙之境”,“中境”是基础,人们需要不断地增加自己的学识,涉足广猎,深入分析。

第二是“至境”。“至境”可以看作是“神妙之境”的另一种说法。《文史通义·辩似》载:“必尽其旋折,而后复得初见之至境焉,故学问不可以惮烦也。然当身从旋折之际,神无初见之全,必时时忆其初见,以为恍惚眩惑之指南焉,庶几哉有以复其初也。”[1]339章学诚认为,做学问不能怕麻烦,要反复地进行思考与观察。“至境” 是一种最初认识事物时所感受到的“神妙之境”,当人们在思考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就要反复回想自己“初见之至境”,并以此作为指导,才能继续探究。这种“至境” 实则是一种“初心”,只有反复回顾感悟“神妙之境” 时最初的瞬间感受,才能再次重现“神妙之境”。可见,章学诚所言的“神妙之境” 实则是一个人基于自身的学识对事物的瞬间感悟,是难以深入琢磨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文史通义·文理》中还提到:“夫书之难以一端尽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之音节,文之法度,君子以谓可不学而能,如啼笑之有收纵,歌哭之有抑扬;必欲揭以示人,人反拘而不得歌哭啼笑之至情也。”[1]287这里的“至情”与前文提到的“至境”,都可以看作是文章中“神妙之境” 的外显。“神妙之境”如悲啼欢笑有收有放、歌唱哭泣有抑有扬一样自然,一旦非要揭示出来告诉他人,他人反而会受到限制,无法体会到“神妙之境”。在章学诚看来,“神妙之境”最显著、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三)达到“神妙之境” 的方式:“心领神会、偶然得之”

如何才能够达到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妙之境” 呢?章学诚指出“神妙之境” 只能自己体悟,不能通过评点之册获得。《文史通义·文理》云:“是以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至于纂类摘比之书,标识评点之册,本为文之末务,不可揭以告人,只可用以自志。父不得而与子,师不得以传弟。盖恐以古人无穷之书,而拘于一时有限之心也。”[1]289章学诚指出,写作文章本就有所谓“心营意造” 之境,即“神妙之境”存在,这种“心营意造” 的“神妙之境” 不可以被传授,可以传授的只有行文基本的体例规矩。章学诚认为,“神妙之境”只能自己慢慢体悟,即使父子、师徒之间也不可以相传授。在这里,章学诚将“纂类摘比之书,标识评点之册” 举为反例,认为这种圈点评阅的书册只能用以学习文章的细枝末节,而无法将“神妙之境” 揭示出来告知他人,只能用来增强自己的记忆,过多的阅读“纂类摘比之书,标识评点之册”,反而会限制自己对“神妙之境” 的体悟,而最终“拘于一时有限之心”。

此外,章学诚还指出“神妙之境”的实现只能“偶然得之”。《文史通义·文理》云:“然使一己之见,不事穿凿过求,而偶然浏览,有会于心,笔而志之,以自省识,未尝不可资修辞之助也。”[1]289章学诚认为,人要拥有自己的见识,不穿凿附会或过分追求,只是偶然浏览,有了心领神会之处,用笔记录下来便于记忆,也可以为修饰言辞提供帮助,使文章最终达到“神妙之境”。这种“神妙之境” 的实现必然不是强求得来的,而是通过情感的自然流露与体会,“偶然浏览,有会于心” 才能获得。

在章学诚看来,“神妙之境” 作为理想的文学风格,充足的学识是领悟它的基础与前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它最显著的标志性特征,心领神会、偶然得之则是达到“神妙之境” 的唯一手段。

结语

作为浙东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章学诚,文艺思想新颖深刻,具有开拓意义。章学诚创新性地将老庄思想及周易的“神”“妙” 哲学概念引入自己的文艺思想,提出“神妙之境”,以充足的学识为基础,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特征,以心领神会、偶然得之作为手段,成就了文学创作的理想风格,为后人的文学创作风格提出理论性指导,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审美范式。

猜你喜欢

学识文史评点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为学与做人
做一个有理想有学识有诗意的教师
高校教师自我学习的方向探究
文史春秋
熊复的才干与学识——兼及他与胡耀邦的一段交往
翻译擂台(116)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