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文轻武下的宋代武举制度

2020-01-10熊彬宇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武举武艺武学

熊彬宇

(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 401331)

武举是以选拔军事人才为目的的科举考试制度,亦称“武科”[1]。武举从科举制度体系中独立出来,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在宋朝得到发展与完善,明清时期基本沿用了宋朝的武举制度。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通过武举制度选拔了大批武将人才,对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宋代独特的重文轻武社会背景下,武举制度在唐的基础上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也出现了各种异化和问题。

一、宋代建立武举制度的原因

公元960 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 后建立宋朝。至太宗时期,已先后收复南唐、西蜀、后汉等重地,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但统一仅限于中原地区,周边的辽、西夏、金、蒙仍时常扰乱边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是宋需要长久面对的问题。在西夏建立后,宋更是面临着辽、夏两国的双重军事压力[2]。在边境不稳的同时,国内社会也并不安定。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如山东梁山泊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等,极大威胁了宋朝的统治。常年的内外战争使得宋朝对各类军事人才的需求大增,迫切需要一批拥有较高军事素养的将帅来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而当时军事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都无法满足需求。在此背景下,宋朝统治者不得不重建武举,期望选拔出优秀的军事人才,以巩固统治。

二、宋代武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探索时期

宋代武举制度的探索最早是从宋真宗时期开始的。当时,距宋朝建立已有相当一段时间,开国名将接连离世,而新生代将领还未成长起来。北部边境连年战火,先有北部契丹虎视眈眈,后有西北党项日益崛起,如何获得有能力的军事人才来维护外部的稳定,是宋王朝统治者面临的头等难题。

宋真宗虽数次想要恢复武举,但最后都未能实现。在这一时期,已有部分士人通过参加武试来获得低级武职,官方对此持默许态度。李焘《资治通鉴长篇》(卷58) 记载:“景德元年(公元1004 年)十一月庚申,开封府落解士人百余人击登闻鼓,自陈素习武艺,愿备军前役使。上御便殿召试之,能挽弓者才三人,各赐缗钱,令赴天雄指使。”[3]256-258此外,宋真宗曾根据需要设立制举武科。由于是临时设立,参加者寥寥无几,此时的武士选拔并未实现制度化,武举制度尚处在探索阶段。

(二)形成时期

西北党项崛起后数次侵扰边境,占领宋朝诸多土地。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边防形势,宋廷再次将恢复武举提上日程。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 年),朝迁“置武举,以待方略智勇之士”,正式颁布第一个《武举条例》。次年,仁宗“亲试武举十二人,先阅其骑射,而后试之”[4]103-104,宋代武举正式开科,武举制度正式确立。在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 年)之前,武举开科时间并不固定,甚至在皇祐年间曾一度废止。到英宗时,才正式确立每三年开一贡举的制度。

(三)完善时期

宋朝自英宗后,在沉重的战事压力下,统治者十分重视武备。自宋英宗到南宋度宗,武举制度逐渐趋于完善。考试等级上,在继承唐制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形成比试、解试、省试、殿试四级,并首创了武举殿试[5]。考试内容上,保留了唐代武举的骑射和马上武艺,并增加了刀、枪等兵器比试。值得关注的是,宋代武举在各级考试中增加了武艺与程文,以提高选拔人员的理论修养。统治者还下令编修兵书,收录军事组织、军事制度、行军战术等方面的内容,极大地推动了战术思想的发展。考核标准上,对策略要求更高,策略优秀、武艺平平的考生依旧可评为中上,而武艺出众、策略平平的人只能评为中等,提出以“以策对为去留,以弓马为高下” 的考核标准。

(四)废弃时期

至宋光宗时,已出现“武臣换文资” 的现象,武官不习武艺,只学文章[6]。宋宁宗继位后,武举制度虽然恢复,但舞弊现象十分严重,通过武举制度选拔出的人才质量大大下降。宋理宗时,对武举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规定“回避制度” 以杜绝考场舞弊现象。尽管初衷可贵,但已无法扭转沉疴已久的武举制度。最终,武举制度同宋朝的统治一起逐渐走向了衰败的终点。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开最后一科,历时220 多年的宋代武举制度由此被废弃。

三、宋代武举制度的异化

(一)异化的原因

一是兵变建国的经历。宋太祖通过兵变登上皇位,为防止历史重演,宋自建立后就极力阻止武人势力崛起,采取了一系列收取兵权以抑制武人的措施。“宰相须用读书人”“杯酒释兵权” 等,就是为了避免出现唐末藩镇割据、地方尾大不掉的情况[7]。其后历任宋代统治者基本沿袭宋太祖的传统,对手握军权的高级将领始终保持猜忌之心,对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予以重用。北宋名将狄青被免职、岳飞在抗金即将胜利之际被宋高宗召回,很大原因便是这些武将手中掌握着宋朝最强大的兵权。尽管这些武将个人忠君爱国,背叛的可能性不大,但他们在政治上无人匹敌的威望使宋朝统治者不得不将他们免职或杀害,以防止发生新的“陈桥兵变”。

二是理学的发展使“重文抑武” 思潮流行。宋朝许多著名理学家都提倡士人埋首儒家经典,对骑马、射箭体育活动深恶痛绝。随着宋朝统治者对文科举的重视与发展,社会上形成了重学风气,士子们为考取功名终日研读理学著作,理学思想盛行,最终使理学家的思想成为社会主流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兵变上台后,宋太祖面对周围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采取了被动防守的政策,重用提倡“右文轻武”的理学士人,使社会上形成了崇尚文化、鄙弃武艺的风气。

(二)武举制度异化的表现

一是武举考试以文为主。宋代武举考试内容增添文试,且文试占比较高,期望借此提高武官的综合素质,避免选拔出目不识丁缺乏谋略的武夫。但受“重文抑武” 传统的影响,文化课比例过大,依靠军事技能难以胜出。许多军人文化水平低,并不参加武举,而一些落榜的读书人将其视为求官途径反而参与较多,武举中“武” 的特性被弱化[8]。这导致选出来的武官不习武艺,只学文章,虽为武举,但选入者多为文人,违背武举设立之时选举军事人才的初衷。

二是武官晋升、选取不以武举为主。宋代武官选拔主要采取荫补和军人转补的方式,荫补是指贵族子弟、高级官员后代可以不通过科举直接入朝做官。北宋前期基本以荫补为主,南宋也继承了这一制度,武官通过荫补产生而非武举,极大打击了武学军事人才参加武举的积极性。

三是武举录取人数较少,武学地位较低。宋代武举的录取人数一直不多,多则十余人,少则一两人,如此少的选拔人数使得武举选拔的人才在军事活动中难有成效。同时,武学作为专门的军事人才培训基地,因宋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武学在专科六学中地位最低,武学教官多由文人担任,武学的规模一直不大,甚至还曾因生源不足而停办。

四、宋代武举制度的意义

一是促进军事教育的发展。宋朝建立的武学,作为政府专门培养军事人才的教育机构,开中国古代军事教育的先河,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军事教育体系,丰富完善了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为明清时期武举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同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宋朝武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军队将帅的综合素质。

二是降低“武” 的社会地位。宋朝武举制度考试内容中崇文之风盛行,武将晋升并不以武举为主要标准,使得许多有实力的武学军事人才的积极性不高。在武学的教育体系中,教官多由文官担任,教育内容侧重于忠义道德等文化素养的培养,违背了武举制度设立之时培养军事战争人才的初衷。加上宋朝受“劳心者治人,劳力治于人” 的重文轻武思想影响,士族子弟大都耻于习武,民众鄙弃武科,这些都导致宋代“武” 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猜你喜欢

武举武艺武学
金色的手表
从前有只猴儿
从前有只猴儿
从前有只猴儿
李兰娟
健康中国背景下南怀瑾武学养生文化传承与发展
武艺 沈月是很自然不矫揉造作的女生
男人的较量
宋代武举华岳的军事思想
奇葩姐妹换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