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2020-01-04武敏

北方音乐 2020年21期
关键词:风格特征舒伯特艺术歌曲

【摘要】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极为著名的作曲家,不仅是19世纪浪漫派音乐发展的奠基人,同时也是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发展的创始人。他被誉为“歌曲之王”,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其中艺术歌曲在他所有的音乐创作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同时也是他创作的所有作品里最有亮点的一部分。他的歌曲包含叙事曲、抒情曲、民间歌曲,此外,也有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对这一音乐体裁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010-03

【本文著录格式】武敏.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J].北方音乐,2020,11(21):10-12.

前言

艺术歌曲属于声乐艺术中,一种独立的歌曲类型和音乐体裁形式。是由诗歌和音乐在作曲家的创作下结合而成的。这一名称是因为舒伯特的作品而确立的。其特征多以高水平、高情趣、优雅、蕴藉而令人喜爱。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写作在题材、结构、式样、以及艺术手法上形成了全新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想要演唱和表达好舒伯特艺术歌曲,就要对其创作风格进行了解和研究。本文将以艺术歌曲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舒伯特的生平经历为出发点,对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风格特征进行简单的探究和分析。

一、艺术歌曲的产生与发展

艺术歌曲源于欧洲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可以说艺术歌曲的产生和发展与抒情歌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它的出现却在短时间内凭借其独有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高速发展起来,直到今天都盛行不衰,散发着勃勃生机与强劲的生命力。

欧洲艺术歌曲盛行初期,大量的作曲家们对这种新鲜的艺术形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创作,并以最快的速度在歌词、旋律以及伴奏作曲技法等方面形成了相对规范、固定、严格的艺术要求。而这些创作要求使得艺术歌曲不仅成为艺术领域中“一朵美丽的鲜花”,同时也区别于其他抒情、叙事、民间、群众、通俗歌曲等艺术形式。

德国的艺术歌曲发展由哈勒斯和阿贝特开始的,之后,莫扎特在人生后期创作的歌剧《魔笛》中帕帕基诺的咏叹调《ein M?dchen oder Weibchen(如果有个爱人多好)》成为德奥艺术歌曲中具有民谣风格的开山曲目之一。随后在1785年《紫罗兰》的出现正式宣布了德奥艺术歌曲的诞生。到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对歌曲的创作将艺术歌曲的发展推至了繁荣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作曲家们的努力,艺术歌曲这一艺术形式在法国和德国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流派:德国艺术歌曲和法国艺术歌曲。到19世纪后,英、美、俄、西班牙、匈牙利等各个国家的作曲家们也创作了大量艺术歌曲,并且由于各个国家的语言习惯不同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流派与风格,但唯一不变的是艺术歌曲这一体裁形式的歌词均取材于优秀的诗歌。

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欧洲早期的艺术歌曲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传入我国,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国人的大力欣赏与喜爱,在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中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当时 ,以李叔同、黎锦辉、黄自、田汉、肖友梅、青主、冼星海、贺绿汀、聂耳等人为代表,积极地创作、传播、推广、探索着艺术歌曲这一新鲜的艺术形式。一首首经典的传世之作从他们的笔下涓涓流出。在他们的创作中,不仅学习着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概念和要求,同时把这些创作技法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语言、民风、音调和大众所喜爱的审美习惯与情感趣味相结合。创作出例如《教我如何不想她》《玫瑰三愿》《长城谣》《我住长江头》等经典作品。更難得的是,这些作品在当时战乱纷纷的年代,也饱含了这一代作曲家对祖国当时受到的种种磨难的深刻思考与对祖国的深深爱意。

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歌曲发展,在施光南、徐沛东、陆在易、谷建芬等人的带领下,又走上了更加繁荣的发展之路。大量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也渐渐出现在大众眼前,如《我爱你中国》《我爱这土地》《曲蔓地》等,这些艺术歌曲无一不受到大众的好评,同时也得到广大中外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随着我国声乐演唱与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可以进入到国内外的专业院校学习声乐,这也使得艺术歌曲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出现在大众眼前,艺术歌曲充分发挥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也推动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

二、舒伯特的生平与艺术歌曲创作

舒伯特,全名弗朗茨·舒伯特(1797.1.31.~1828. 11.19.),奥地利作曲家,1797年出生于维也纳近郊一个贫穷的教师家庭。自幼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从小就展现了惊人的音乐天赋,11岁时,舒伯特考入了皇家神学寄宿学校,在这里接触到了莫扎特的序曲和交响曲,这为其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寄宿学校学习后期,又陆续写了一些室内乐、钢琴曲和歌曲。1813年后,舒伯特离开了寄宿学校并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在这期间,结识了对他后来的创作及生活提供了很多帮助的诗人Mayrhofer。1818年,舒伯特结束了教师工作,开始了无拘无束的艺术家生涯。辞去教师工作的舒伯特在事业上进入到低谷期。1823年歌曲集“快乐的磨坊女”问世,这一歌曲集到目前被认为是舒伯特所有歌曲作品的巅峰之作。到1825年,他的作品逐渐的被出版,经济方面所带来的压力有所缓和。但正当他处于创作的旺盛时期时,病魔却突如其来的找上门来,这场和病魔的较量最终以失败告终,舒伯特于1828年11月19日死于维也纳哥哥家的公寓里。享年31岁。

舒伯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却是位高产量的作曲家。一共创作了1000多首作品。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交接时期,是浪漫主义音乐文化的奠基人,他的600多首艺术歌曲也将艺术歌曲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因此,舒伯特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具有奠基性和经典型地位。

舒伯特在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中充分挖掘潜能,使其成为一种极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有人形容舒伯特的歌曲是“流出来”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创作思路非常敏捷,在散步过程中路过小酒馆读到了莎士比亚的诗集,一首《听!听!云雀》便被创作了出来。舒伯特艺术歌曲所在诗词内容的选择上十分广泛,有热爱大自然的,有赞美艺术和爱情的,有表达内心苦闷、悲凄孤独的,还有虔诚地祈祷上苍的。同时,变化分节歌是舒伯特最常用的创作形式。他善于用小巧的歌曲形式抒发深沉的情感体验,表现手段服从于诗歌。同时,钢琴伴奏作为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舒伯特的歌曲创作中更是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在旋律创作上,一直散发着亲切、单纯、敏感的气息。给人感觉容易激动又带着些许忧郁伤感的色彩。舒伯特在艺术歌曲创作中所留下的声音,强烈地反映了处于压抑人们思想感情的反动社会中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他追求美好的东西,却又不能得到它。作为一个即兴的创作者,他在歌曲创作上有着无穷无尽的灵感,好似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修饰和推敲,他的天生自然没有其他艺术家可以相比。由于舒伯特早年没有优越富裕的生活,也没有经历过生活从光明到阴暗的过渡,因此也造就了他的作品没有浮华与修饰,创作的作品多少摆脱不了忧郁的色彩。

三、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舒伯特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受到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强烈影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会很好地利用音乐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把对现实的种种不满情绪和精神上所追求的崇高统统融入到音乐创作之中,充分发挥浪漫主义时期的人文理想。舒伯特的音乐作品充分展现了浪漫主义情节:对现实失望,憧憬未来,满怀理想,充满光明。

(一)歌词与旋律特征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歌词选择与旋律创作,深受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深刻影响。文学家们在文学作品中将情、景、志融于一体,对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极为细致,并在一定程度上向世人展现着他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因此当这些文学作品与音乐发生碰撞的时候,作曲家们巧妙地用音乐描绘出了这种境界。

舒伯特艺术歌曲在歌词的选择上大都选用了诗歌。在600多首作品中,有67首选自歌德的诗,41首选自席勒的诗,还有6首选自海涅的诗。由此看来,歌德的诗对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影响是很大的。而歌德的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意境深远,笔触感人,将诗与哲学巧妙而完美的结合起来,并大胆运用色彩极为丰富的诗歌韵律。这给舒伯特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灵感和启发。舒伯特早期的作品如《魔王》《野玫瑰》《无穷的爱》《猎人的晚歌》等作品歌词均是出自歌德的诗歌。

作为音乐家来说,旋律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灵魂,他把全部精力放在他那可以说取之不尽的旋律宝藏中,凭借着自己对旋律的敏感和创作的天赋,借钢琴的独特性能,将在诗歌中无法表达的深刻的心理变化用旋律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可以透过乐曲中自由真挚的感情去深刻体会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最难得的是,舒伯特的旋律可以做到在音调上十分贴合词义的同时,在旋律的发展过程中还能不受调性的限制。始终具有一种内在的、从音乐本身出发的逻辑在发展。将诗歌内容和情景与音乐、旋律完美的结合起来,并带有强烈的戏剧性。

(二)伴奏特征

伴奏,在舒伯特艺术歌曲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在整个艺术歌曲的发展史上,钢琴的伴奏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不仅提升了音乐价值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提高演唱者的思想境界。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中非常强调伴奏的作用,因为在舒伯特的理念中,和声、伴奏、旋律与歌词是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他主张用音乐表达诗歌的内涵和主旨,因此在鋼琴伴奏的创作上也随之变得较为复杂化。首先就是伴奏音型的复杂多变:这样的伴奏音型所描绘出的诗歌内容变得生动和鲜活,同时也能充分发挥钢琴的演奏技巧,以此来补充人声表现中无法体现的内容,让音乐更加栩栩如生。比如在歌曲《鳟鱼》中,伴奏用十六分音符的六连音和八分音符的连接贯穿了整首作品,成为歌曲的基本节奏型,左手配以跳跃感十足的低音柱式和旋,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幅活泼可爱的鳟鱼戏水的画面。其次是丰富的调性变化,比如在著名的《小夜曲》中,调性的变化就很巧妙地表现了求爱者内心的情绪变化,第一段和第二段均从d小调转到D大调,在一次次由小到大的变化中将乐曲也一次次推向高潮,形成鲜明的人物性格,让人印象深刻。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还多采用创造性、象征性和重复歌声强调旋律等伴奏方式,比如《菩提树》《鳟鱼》《乌鸦》《流浪者之歌》等作品。另外舒伯特还特别善于运用灵活多变的和声语言色彩去渲染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或者大自然的景象,在视觉和听觉上同时给听者双重冲击。比如在《幻影》中,从头到尾都是以低沉的低音和弦平稳、缓慢的进行,但在主人公发现自己孤独的影子时突然用了几个不协和的和弦去描绘主人公惊讶和悲痛的心情。让听者犹如走到了主人公的内心深处,让人身临其境。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伴奏不仅仅是伴奏,且始终与歌唱的旋律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两者的巧妙结合更像是钢琴与声乐的二重奏,相互衬托,相互成就。

(三)体裁特征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体裁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他对每一种题材都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与思考,为每一首歌曲都找到了最为符合其情感表达的体裁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是通体歌、分节歌和声乐套曲。

分节歌是德国艺术歌曲常用的一种体裁,同时也是奥地利民歌普遍的表现形式它的特点就是有几段歌词都用同一个曲调反复演唱。《野玫瑰》是舒伯特的早期作品,它的体裁就是属于分节歌的类型。该歌曲用质朴的歌词诉说对倚强凌弱的不满,舒伯特按照其歌词的内容和情绪的变化对表情记号进行了细微的改动,让每一段在音色和力度上发生变化,整个作品更加生动且富有表现力。另外,舒伯特还将分节歌的体裁形式进行了变化与发展,大胆改变调性和声、伴奏织体以及速度等,以求增加歌曲的表现力,活得更加强烈、直观的艺术效果。

通体歌是舒伯特常用的另外一种体裁形式,典型的代表作是叙事曲《魔王》。他通过在调性、伴奏织体、力度、音色和音域等多方面的对比,生动的刻画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和歌曲的故事情节。这一作品同时也为通体歌这一形式的艺术歌曲树立了典范。

除上述两种体裁外,声乐套曲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的声乐套曲既可以整套演唱,也可以作为一个个独立的歌曲单独演唱。《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是舒伯特的两部声乐套曲。舒伯特在声乐套曲的创作中,无论是歌曲内容还是创作手发都更加的丰富一些,且技巧运用的更加流畅自如,不仅提升了声乐套曲的创作水平和艺术地位,而且积极推动了声乐套曲的发展。

四、结语

舒伯特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的璀璨巨星,是浪漫主义音乐不可多得的大师。也是艺术歌曲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无论是从他的艺术歌曲创作还是人生的经历来看。舒伯特都是书写历史的音乐家,他的艺术歌曲机充满了青春梦幻般的美丽和浪漫,又富有人世间的忧郁和伤感。

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希望能够体会到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带给人们的魅力。领悟浪漫主义音乐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富有深刻意义的情感。为今后的音乐学习和演唱水平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倪郡.“利德”暨德语艺术歌曲的特点及在中国声乐教育中的现状[J].音乐时空,2014(16):122.

[2]刘尚志.舒伯特艺术歌曲《祷词》音乐特点与演唱分析[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

[3]王新乐.认识艺术歌曲[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8):102.

[4]刘帆.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J].中国科技财富,2011(12):14-16.

[5]练达,齐贺.艺术歌曲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意义[J].北方音乐,2017(3):1.

[6]战书博.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艺术特征及演唱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7]黎丹.舒伯特艺术歌曲浅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4(6):42-44.

[8]江慧.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J].音乐天地,2007(3):53-55.

作者简介:武敏(1996—),女,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猜你喜欢

风格特征舒伯特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高中“艺术歌曲”教学之漫谈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浅析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绕肩”的审美规范
肖邦《降b小调夜曲》(OP.9NO.1)的演奏特点与风格特征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觉醒的舒伯特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
舒伯特的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