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邦英雄波洛涅兹Op.53的演奏技巧及情感表达

2020-01-04刘品壹

北方音乐 2020年21期
关键词:肖邦演奏技巧情感表达

【摘要】肖邦作为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在西方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种背景与环境下,研究其作品就变得十分必要。尤其是这部广为人知的、倾注其心血与爱国情感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难度较大,对于演奏者感情的理解、力度的把控以及身体肌肉的耐受程度都是很大的考验。本文先对肖邦的生平与肖邦所在年代的波兰,与他的这首“英雄”波洛涅兹Op.53作一些必要的介绍,后通过分析作品中的重点技巧,例如引子中右手四度的上行,华彩部分左手八度的跑动,大和弦的演奏方法等,来对其演奏技巧进行解读;并通过这部作品的独特的波兰民族风格以及各个重复的主题间的情感加强,来展示出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让其他演奏者在阅读本文后,对其演奏有所帮助。

【关键词】肖邦;英雄波洛涅兹;演奏技巧;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007-03

【本文著录格式】刘品壹.肖邦英雄波洛涅兹Op.53的演奏技巧及情感表达[J].北方音乐,2020,11(21):7-9.

在肖邦的一生中,共写了16首钢琴独奏作品《波洛涅兹》(Polonaises),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第53号作品,降A大调,名为“英雄”。这部作品创作于1842年,一年后出版,当时肖邦只有32岁,正处于其音乐创作的成熟期,也可以称这部作品为其巅峰之作。该作品写作手法十分厚实,精炼,可以营造出一种势不可挡、雄伟壮阔的气势,在音响效果方面甚至可以与交响乐相媲美。这部作品出版后,就成为了历代著名的钢琴家的热门演奏曲目之一,如霍洛维茨、鲁宾斯坦、郎朗、李云迪等都在各种场合下演奏过这部作品。这部作品中所描绘的波兰贵族与波兰英雄顽强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形象,深深刻画在每一个听众的心中。这是一首宏大的、完全倾注了肖邦全部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

一、作者简介

肖邦是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大多数为钢琴作品,而又因为其作品旋律优美动听而被称为“钢琴诗人”。肖邦是波兰人,因为当时波兰国家的多灾多难,导致了肖邦在其作品中多次表现了其爱国思想,表达了他对波兰革命者的赞颂与要灭亡波兰的侵略者的愤怒。在他短短的三十九岁的生命中,近一半都因为国家的原因无法在波兰居住,而移居法国巴黎,但是他的心中却一直思念着、热爱着祖国波兰,时刻以自己手中的钢琴作为武器,把自己巡回演出所赚的钱捐给波兰革命者而支持其独立运动,还曾严词拒绝俄国沙皇授予他的“俄国沙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称号,死后更是执意将自己的心脏运回波兰,“至爱所在,心之所在”波兰人民这样为他写下了墓志铭。为了不让波兰的精神文化彻底灭亡,他大力创作波兰的民间乡土舞曲——玛祖卡舞曲,共創作51首,并把它们推向全欧洲的音乐界,让人们更加记住了这个国家。在华沙起义失败后,他更是悲痛地创作出了革命练习曲、东风练习曲等作品,歌颂与纪念了波兰革命者的伟大壮举,更是创作了肖邦第一叙事曲、军队波罗涅兹、英雄波洛涅兹等作品来向世界展示波兰民族的悲剧性与英雄性。他的作品时而似和风细雨般优美动听娓娓道来,时而又像狂风暴雪般酣畅淋漓雄伟壮阔,作曲家舒曼更是用一句“花丛中的大炮”来评价他的作品。

二、作品背景简介

16世纪的波兰,是一个强大而富饶的封建王国,但由于其政治制度,如“自由选王制”“自由否决权”等制度的落后、低效率,导致了国力的逐渐衰落,而波兰周围的各个强国,如普鲁士王国、俄罗斯帝国、奥地利帝国等,都由于其自身的利益,与自身扩张的需要,开始了对外战争,导致了波兰内忧外患的局面,最终成为了周围各个强国的争夺对象。在被俄、普、奥三国经过了1772、1793、1795三次强制的瓜分之后,波兰灭国,波兰在欧洲地图上就这样消失了一百多年。俄、普、奥三国侵占波兰的土地、奴役波兰的人民,甚至波兰的许多作家、诗人、艺术家都被迫背井离乡,被流放到其他国家。这些人更加对自由、对民族独立有一种渴望,对国家的感情也更加厚重,而肖邦正是其中一位。他将自己全部的爱国精神、对国家独立的渴望、对历史上伟大的波兰的歌颂都倾注于这一部作品中,这部作品同时也鼓舞着波兰革命者们为国家所做的一切奋斗。传说肖邦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出现了幻觉,恍惚间感觉真的有一队骑兵真的径直向他冲来,侵入了他的房间,惊得肖邦拔腿逃到了外面,这也体现了肖邦对这部作品所寄托的真实思想。

1837年,肖邦与乔治桑相恋,在他们相爱的头几年,乔治桑对肖邦可以说是体贴入微,照顾得无微不至,处处顺从他的意旨,能理解和迁就他的脾气和言行,这段时间肖邦都是在乔治桑位于家乡诺昂的庄园里度过的,这是一些宁静的日子。这样宁静的日子与乔治桑的爱给了肖邦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激情,他和乔治·桑相爱的岁月,也是他创作成果最为丰富的日子。其中包括著名的波兰舞曲《降A大调波洛涅兹“英雄”》。

三、波洛涅兹简介

波罗涅兹又被称为波兰舞曲,来源于波兰特有的一种宫廷贵族的舞曲,他相对于同样是波兰民族特有的玛祖卡舞曲来说,没有那么多的民俗性与风俗性,更多的是一种庄重、硬朗的阳刚之气,多为三拍子,中等或者稍慢速。肖邦在古波兰舞曲的基础上,更添加了华丽、雄壮的效果,更多的加入了故事性、民族性与肖邦自己的理解,让这种古老的舞曲焕发了新的活力。肖邦所做的16首波罗涅兹为钢琴独奏曲,多为三部曲式或回旋曲式,这首“英雄”波罗涅兹就是其中的一首,作品号53,是这十六首中最著名的一首,难度较高,十分考验演奏者的臂力的持久性,其雄壮、华丽的风格使其又有“大波罗涅兹”“骠骑兵波罗涅兹”等称号。

四、作品与演奏技巧分析

(一)引子

英雄波罗涅兹是一首带有引子与尾声的,再现性的复三部曲式,3/4拍,主调为降A大调。全曲的最开始是一段由16小节构成的引子,第一乐句开头出现了一个sf强度的两个八度音,这个音要双臂发力演奏出最大音响,来在乐曲的一开始就抓住观众的心。之后是一组大三和弦第一转位的半音阶的级进,这组级进就是一个难点,要求演奏者演奏出的这一组中的每三个音都要整齐的发出声响,并是一个由弱至强的递进过程,弹奏这组音要严格按照谱子上的指法标记,这样右手的四度级进才会更加顺利,级进后出现一段同样由弱至强的不协和音,带着一种紧张的气氛推向下一个乐句,后面的乐句都是第一乐句的模进,而且在音响效果上越来越强,越来越紧张,营造出一种严酷、惨烈、咄咄逼人的气氛,最后甚至到达了一种让人喘不过气的压抑,才进入了主题。

(二)第一乐段

这个主题在全曲中多次出现,是十分重要的,动机十分精干有表现力,左手连续五级到一级跳跃,反复的终止感给人一种斩钉截铁、义无反顾的行进感,与右手构成大三和弦,塑造一个坚定、雄壮的英雄形象。英雄形象出现一次,后面都会跟随一个稍浪漫的片段,衬托与歌颂英雄勇武形象,我们在处理主题的时候可以适当使用rubato。如19小节可以更灵活更快速些,而20小节的琶音可以稍浪漫稍慢些,增加作品的对比与戏剧性,让作品有种张弛有度的感觉。30小节的双手上行跑动要快速、均匀,而且要有渐强的表现,以便推出主题的第一次重复。这次主题的重复是第一段主题的变奏,在第一段主题双音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个与冠音相差八度的根音而形成了和弦,并向上升高一了个八度,左手也有部分降低了一个八度,这样音域的加宽让音效更加的雄厚,更加气势磅礴。这就要求演奏者要准确抓住、抓稳和弦,各和弦间连贯演奏,而且要突出冠音,并且整体的音响效果要比第一段主题强,但又不是最强。

之后,画风一转,音乐进行到了一段紧张、激烈的气氛中来,在49到56小节中的两个乐句要由弱至强来推动情绪,描绘一幅行进中的军队,由远及近走来的画面,让57小节到64小节的情绪,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一种紧张、威严,右手出现歌唱性的旋律,与行进中军队的严肃状态形成互相衬托,表达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这一乐段结束后,又进行了一次主题的第三次重复,这次重复要比上一次的重复演奏更加雄伟华丽,但却还没有到最高的点上。

(三)第二乐段

后面进行到作品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一开头一个乐段转调为E大调,并出现7个ff的琶音和弦,之后是左手四个八度双音的持续演奏与右手号角般的旋律,是全曲的华彩部分,任何人听到这一段都会想到骑马飞驰在战场上的骑兵向敌人发起冲锋的场面,所以又被形象的称为“奔马节奏”,在由《黄河大合唱》改编的《黄河钢琴协奏曲》的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中,同样用到了这种“奔马节奏”来展示出抗日将士奋勇杀敌的战争场面,这段八度的双音要求演奏者有强大、持久的臂力,甚至被称为钢琴家的“绊脚石”。八度的双音演奏要以腕关节为轴心、发力点,而且手掌、一指与五指的关节要保持住,但不要僵硬,要每四个音为一组的连贯演奏,而不是每一个音的独立演奏,胳膊要放松,小臂要放低,否则无法持久支撑与提速,这一段要由弱至强的演奏出来,描绘一种骑兵由远及近的即视感,使观众体会到这种激烈、紧张的战斗画面。骑兵冲锋的场面过后,气氛缓和了下来,进入f小调,速度并不如前一段那样激烈,以右手和弦冠音为旋律,配以柱式和弦的织体来增加音响效果,开始给人一种歌唱性的感觉。后面进入音流似的,更具有歌唱性的乐段中,这段对战争过后的惨烈状况的描写,也是对阵亡将士的哀歌。内容与前面的战争场面形成对比,是对逝者的哀悼与对战争的反思,这段音流状的旋律更加适合rubato(弹性节奏)的手法来演奏,在上行的时候稍做渐慢,增加阻力感与艰难性,在到达顶峰的时候可以在最高音上稍停滞一下,下行时稍做渐快,让旋律带有冲击力,使其听起来更加流畅,并富有一种婉转、抒情的意境,增加流动性与歌唱性,减少机械感,更符合人的习惯性感官,左手几个sf的音要突出演奏,让音响效果更加浑厚,全段依旧由弱至强的推动气氛,而且是直至155小节后回到主题。

(四)第三乐段与尾声

这次的主题就是全曲的最高点,开头就是ff的强度,演奏者在保持之前主题的技巧的同时,把剩余的力量一同展示出来,来达到主题的最后的升华。全曲最后用一个大和弦的、蹦跳式的、几句浓缩了主题的乐句的尾声中,以三个琶音和弦与一个sff强度的和弦中,斩钉截铁的结束了。

五、音乐感情处理方法

这首作品包含着丰富多样的感情变化,全曲中从pp到sff的表情记号都有出现,既有浪漫的歌唱旋律,又有激烈的战斗场面。这就要求演奏者手上力度的把控更加精确,力量的分配要更加合理,引子仿佛描绘波兰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不和谐的分解和弦下透露出人们紧张、无助的心情;四次主题的重复每次都不一样,一次比一次强,一次比一次激情澎湃,仿佛参加舞会的人越来越多,气氛越来越浓厚,主题的最后升华又像战斗胜利后的庆功宴一般,华丽、盛大到了极致;中间的骑兵战斗画面又十分惨烈壮观,表达波兰革命者保卫祖国义无反顾的决心与气魄;后面抒情的旋律仿佛在哀悼,又仿佛是挽歌,纪念着波兰历史上无数为了国家独立而牺牲的战士与百姓。这部作品不仅有对古波兰英雄的歌颂,还有对现在为波兰独立而舍生忘死的波兰英雄的赞美与激励,更包含了肖邦对战争的反思与和平的期望。全曲中大量出现了装饰音,肖邦的装饰音像是镶在作品中,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演奏装饰音时要更轻盈、更华丽,并不要超过拍子的正常时值。踏板运用方面要采取音后踏板,使每一乐句和和弦更加干净利落,乐句间也更加连贯。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在演奏作品的时候都会在其中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情感。例如鲁宾斯坦与霍洛维茨都是上个世纪的钢琴演奏大师,他们对肖邦作品的演绎与理解都是世界顶级的,但在这部作品中两人的情感处理却有不同之处。鲁宾斯坦演奏的更加理性,没有过多的自由发挥,严格按照谱面的时值与表情记号来演奏,并且在演奏时发出声音的强弱快慢恰到好处,直击人心;而霍洛维茨的演奏更加感性,演奏中有很多的起伏、rubato等手法,有时甚至会脱离曲谱,表达他对作品的独特理解,抒情部分更是让人陶醉。而在我国当代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郎朗与李云迪的演奏中,又会体现出另一番味道,郎朗的演奏更加炫技化,他的技巧十分高超,無论是三度、八度、音阶还是琶音,在他的演奏下都显得十分干净有力,速度很快,情绪也十分激昂,给人以更加震撼的独特感觉;而李云迪与郎朗开朗热情的性格完全相反,所以他演奏的也比郎朗更加收敛,对情感、节奏的把控更加丰富、细腻。另一位波兰音乐家帕德瑞夫斯基演奏的这首作品也十分精彩,张弛有度,情感演绎的更加丰富,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仅是音乐家,还是一名政治家,更是1919年波兰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一生为波兰独立事业奉献,也创作了许多以波兰民歌为基础的作品,如《塔特拉山区集》等,我想他在演奏这部作品的时候更会感同身受,能真实的体验到肖邦的心情并表达出来。

六、结语

肖邦的这首英雄波罗涅兹是肖邦作品中最雄伟华丽的一首,它由古波兰舞曲创新升华而来,又不离开波兰民歌的风采。描绘了历史上无数的波兰军人为了保卫祖国、保卫家乡而浴血奋斗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更展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与对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这部作品中有着大量的诸如三度双音、八度双音、大和弦的较难的钢琴技术,而解决这些技术难题只不过是演奏这部作品的基础,它还具有丰富多变的音乐情绪,如何将这样的音乐情绪处理的层次分明、深入人心也是演奏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演奏者要正确把控力度,层层推进,抒情部分连绵悠长,主体部分华丽热情,华彩部分激情澎湃,才能展示出肖邦这部作品的真正内涵。

作者简介:刘品壹(1995—),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钢琴表演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肖邦演奏技巧情感表达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肖邦的魔法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中的情感表达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儿童戏剧文学中的游戏元素对幼儿情感表达的影响
小狗圆舞曲
一夜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