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愤怒的回顾》中吉米的怀旧与愤怒情结

2020-01-03吴敏

文教资料 2020年29期
关键词:愤怒怀旧吉米

吴敏

摘 要: 约翰·奥斯本的反映二战后青年人反叛情绪的戏剧《愤怒的回顾》的上演,改变了英国戏剧发展的方向。此剧充斥着主人公吉米的“愤怒”感和对旧事旧人的种种回忆;“反英雄人物”吉米,欲对当下生活的时代进行反抗,却由于不知如何有效抗争,导致最后的愤怒、无奈、绝望和空虚。本文分析主人公吉米对往事回忆的情景、喋喋不休的怒吼和极端的行为,再现他的怀旧情结和愤世嫉俗的情绪。

关键词: 怀旧;愤怒;反英雄人物;吉米·波特

一、引言

二十世纪戏剧和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数由于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在生活中变得玩世不恭、麻木不仁,无法理解平静、充实的普通生活,给读者带来的是滑稽、痛心和无可奈何的感觉。1956年《愤怒的回顾》的上演,轰动了整个剧坛。不同于早期经典作品以社会核心人物、统治阶级的活动为主要关注对象,这部剧为观众讲述了一个以围绕小人物的家庭和社会活动为核心主题的普通人生活。它的问世,使后现代英国戏剧作家的创作焦点从生活在上层社会的和出身高贵的人们,转向那些生活在中下层的普通人和忧郁自怜的青年人,这样的作品能够使普通人在小说中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拥有真实和亲切的感受。这部剧掀起了戏剧改革的浪潮,剧作家奥斯本被看作是新文学流派——愤怒的青年的领袖。此外,与奥斯本类似的作家还有:约翰·韦恩,金斯利·艾米斯,约翰·布莱恩和阿诺德·威斯克,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每况愈下》(1954),《幸运儿吉姆》(1954),《向上爬》(1957)和《大麦鸡汤》(1958)。

从主人公吉米的怀旧和愤怒情结出发的研究学术成果尚不丰富。纵观研究奥斯本《愤怒的回顾》的38篇中文文献中,其中7篇是关于“愤怒的青年”一词的阐释,5篇与作者约翰·奥斯本的研究相关,2篇分析作者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等;在82篇英文文献中,其中7篇文章与俄国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相关,6篇是与“异化”主题相关,2篇英文文献是与吉米性取向相关的话题等,综合与《愤怒的回顾》相关的中英文文献研究来看,关于主人公怀旧和愤怒情结研究的相关文献少之又少。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作者将从吉米的怀旧和愤怒情结探究导致主人公吉米愤怒的原因,以便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奥斯本这部戏剧。

二、忆旧人往事,叹人间冷淡

第一场第一幕叙述了吉米对大他十岁的情人——曼德琳的回忆。“不论是对任何一件事还是对一个人,她的好奇心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那还绝不是一种无味的多管闲事。对她来说,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各方面进行观察,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乐趣……只要是跟她待在一起,那就是一种不平凡的经历……”(19)回忆起情人曼德琳,吉米向往以前充满热情的生活,他欣赏曼德琳的激情和热情。与曼德琳相反,吉米认为像尼格尔和艾莉森那样的人“他们的那股腔调就表明了他们的为人:逢人巴结,软弱无用,再加上最重要的一点谨小慎微”(23)。他们没有坚定的头脑,缺乏勇气,没有开阔的胸襟,胆小怕事,对任何事都无动于衷、一成不变,对生活没有热情。这一幕竭力表现出处于两个不同阶级的人面对生活所持有的不同态度;以艾莉森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表面优雅克制实则思想麻木,尤其是她对什么都不在乎,受过高等教育的吉米却是个富有上进心的年轻人,他思想敏锐,在政治上有着明显的“左倾”意识,他愤怒于“永远是这固定不变的一套,没有一个人动脑子,没有一个人在乎,沒有信仰,没有信念,也没有热情,就只有下一个星期天的晚上”(15),愤怒于生活没有激情又渴望能够拥有普通人的热情。曼德琳的激情和热情与艾丽森的麻木和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吉米而言,他更向往的是充满激情和热情的生活而非一成不变的星期天。

第二场第一幕描写了吉米对父亲去世前的回忆。首先是吉米的家庭成长环境:父亲来自劳动者阶层,是典型的工人阶级一员;母亲来自富有的家庭。那时,父亲刚刚从西班牙战场上退役,面对即将去世的父亲,只有小吉米是真正地担忧,母亲毫无怨言地服侍着他,仅此而已,“她是永远愿意与少数派站在一起,而且这些少数人是一群有派头的时髦人物”,这样的家庭环境揭开了吉米愤怒的序幕。“整整十二个月,我一直守望着我的爸爸慢慢死去”(79),目睹了父亲死亡过程的吉米,从十岁开始就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做愤怒,“那个极不甘心但实际已经失败的人能找来听他讲话的,就只是那么一个年纪很小,心里非常害怕的孩子。他就那么一个钟头接着一个钟头地讲着,把他生命中残存的一切向一个孤独的惶惑不安的孩子倾吐出来……他唯一能感觉到的只是一个垂死的人的绝望和痛苦……”(81)这一幕尤其给吉米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面对受伤的和即将去世的父亲,作为妻子,母亲没有流露出对在死亡面前孤助无援的父亲的关爱和关心,相反母亲总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她抱怨和后悔自己当初怎么就嫁了一个像父亲这样一事无成的男人。见识到了母亲的冷酷无情、麻木不仁和父亲的衰弱可怜、孤助无援,吉米彻底被父母亲之间这样的亲情与爱情击垮,对以母亲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产生憎恶埋下了种子。吉米对海伦娜说道:“我可真是在极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做愤怒,愤怒而又束手无策,这一点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81)

第二幕第二场中吉米想起休的母亲——泰勒大娘去世前的场景,“整整十一个小时,我一直看着一个我非常喜爱的人慢慢一步一步悲惨地走向死亡,她身边没有任何人,只有我在那儿陪着她,艾莉森竟没有去送过一束花”(104)。这样的画面使我们想起了吉米回忆父亲去世前的场景。结婚之后的艾莉森与吉米没有钱,如果有的话也只是八镑十先令,没有家,连个工作也没有,他们的新婚之夜甚至都是在休的家中度过的,而且婚后唯一的经济来源也是泰勒大娘买给他们的糖果小摊。曾经受益于她的艾莉森在得知泰勒大娘即将去世的消息时,除了感慨“那真是太不幸了”之外,并未表现出对吉米来说这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担心和忧虑,甚至不愿意陪同丈夫前往医院看望。同样是吉米独自面对她的死亡,同样是没有人关心她的离去,类似的情景相同的情感再次激起了吉米的愤怒。吉米的父亲和泰勒大娘同属工人阶级,一个参加西班牙战役为保卫国家而奉献自己,另一个为婚后的吉米和艾莉森提供住宿解决经济来源问题,他们无私奉献、乐于助人,有着伟大的胸襟;吉米的母亲和艾莉森同属资产阶级,一个在面对去世的丈夫时满腹牢骚和麻木不仁,另一个在面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即将去世的泰勒大娘时依旧不愿意去医院看望问候,她们表现出对父亲和泰勒大娘苦难遭遇的冷漠无情、麻木和无动于衷。见识到了与母亲极像的艾莉森,她左右逢源和软弱无能,没有开阔的胸襟,对任何事都无动于衷,婚后的吉米,其愤怒更是达到了高潮,下定决心要将妻子艾莉森从堕落腐朽的泥沼中解救出来。他反对妻子艾莉森给家人写信,反对妻子与她周围的朋友交往,尤其是当得知海伦娜将要暂住在自己家中时,他甚至对艾丽森恶语相向。

三、忆国家昔日辉煌,叹当下社会黯淡

第一场第一幕中吉米对岳父上校昔日的回忆:“老爱德华的工作队的确让他们那个简简单单的小天地看起来很让人羡慕……炎热的盛夏,阳光闪耀的长昼,单薄的诗集,窸窸窣窣的亚麻布衣服,还带有浆粉味道,真是一副富有浪漫气息的景象……连我也有些为他感到惋惜。可我一定得说,生活在这个美国人的时代实在叫人感到有些无聊。”(16)这样的描述无意间流露出吉米些许的惋惜之情,尽管上校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但对于英国昔日辉煌的流逝,吉米与上校却有着相同的情感;尽管是对上校的讽刺却无疑表达出了吉米自己对大英帝国辉煌时光的流逝,进而沦为美国的附庸丧失主动权的惋惜。

作为战后新一代青年的吉米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见证了英国由日不落帝国沦为美国附庸的转变,饱尝了由希望带来的兴奋,遭受了最后的失望。二战之后的英国虽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却失去了昔日大英帝国的辉煌。亚、非两洲等主要殖民地的独立,使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大大缩小,英国开始沦为美国的附庸;国内不断掀起罢工斗争和抗议运动,“日不落帝国”走向下坡路。战后,为了缓和矛盾及摆脱困境,执政的工党推行了福利国家政策,造成了社会上出现一批出身中下层的年轻大学生,他们充满斗志,本打算凭借自己的知识文化和学历摆脱中下层身份从而挤进上流社会,但是步入社会后的他们却发现一切都是老样子,一切都没有变,那些舒适的位置依旧被出身高贵的和处于上流社会的人掌控。如艾莉森的哥哥尼格尔,即使没有知识、没有头脑、没有成绩,也能凭借家庭的地位、上层社会的优越和权威进入像牛津剑桥一类的大学学习,获得很好的学历;如吉米一般的工人阶级原本以为毕业之后能像尼格尔一样进入政府部门工作,毕业之后的他们面临的却是失业。“吉米痛苦是因为一切都是老样子,上校痛苦是因为所有都改变了,而你们俩谁都不敢面对现实”(96)。吉米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命运和上层社会的捉弄和嘲笑,一方面憎恶以母亲和妻子艾莉森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麻木不仁和冷若冰霜,另一方面却一心想要融入资产阶级生活实现自身价值;一方面想跻身上流社会寻求自身发展,另一方面那些舒适的位置依旧被出身高贵的和处于上流社会的人所掌控,始终无法得到他们的承认与尊重。妻子艾莉森的旧贵族身份让一心想要跻身上流社会的吉米看到了希望,然而故步自封的资产阶级思想观念习俗和上层社会的盛气凌人让他发现那只不过是南柯一梦,在等级观念浓厚的英国始终无法寻求自身发展的吉米最终变成了一个愤怒而又无奈的人。

四、残酷的现实,无奈的逃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普通人民的生活异常艰苦;战后更是渴望能够出现一些新的变革使自己能够改变现状和摆脱困境,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移民成了一个新的话题,持续的移民加剧了英国就业和住房问题。当英国面临战后经济劳动力短缺问题时,低薪资的、发展前景欠佳的工作逐渐被这些移民所“垄断”。海外留学生和海外移民给英国人民造成就业压力的同时,这些受过一定资产阶级教育的出身中下层的青年作家,离开学校后绝大部分很难找到合乎理想的职业,有的在外省的大学或者普通的中学任教,有的在图书馆一类的机关里找个工作勉强糊口,有的在一些不出名的剧团里充当演员,更有一些则只能像剧中的吉米那样被迫做个小买卖来维持生活。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地位的他们认为自己在等级观念浓厚的英国已无发展前景,最终变得绝望與愤怒,面对现状却又无能为力;想改变现状却苦于无门,最后只能成为愤青。变成愤青的他们只能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愤怒,却不知如何抗争如何改变现状和摆脱困境,除了一味地增加自己的烦恼和愤怒,根本无益于改变。当我们看到剧中的吉米只是一味地向妻子艾莉森埋怨抱怨和唠叨,彼此互相折磨外,他们的处境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最后只能求助于一种游戏的假象——彼此以动物的身份共处。

剧中共十二次提到了吉米参与的摔跤和躲藏游戏;在躲藏游戏中,吉米变作大熊、艾莉森化为松鼠,彼此以动物的关系相处,这是他们为了逃避一切人世烦恼的办法,一种不圣洁的处世之方。对于无法再忍受社会给他们带来的各种痛苦,吉米和艾莉森宁愿选择让自己幻化为一种呆呆的、毛茸茸的小动物,彼此只有动物间简单和纯真的热爱,以动物的身份生活在他们为自己创造的“理想国”——动物园中。这样的游戏虽看起来幼稚却不乏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生活模式,正如作者所言:“这对于不再能忍受痛苦的人们,是一曲傻呵呵的交响乐。”

五、结语

《愤怒的回顾》中,主人公吉米反复追忆往事,是自身适应社会变革的方式和对身份断裂的回应。置身于二战后英国社会的吉米,既想融入资产阶级生活成为上层社会的一员,又想摆脱和改变现状实现自身价值,努力寻求归属感,却发现那只不过是痴人说梦;剧中的多次回顾,展现了吉米对自己无法适应战后社会的怨愤和恼怒。面对如此困境,处于夹缝中生存的吉米变得无奈和绝望。这类“反英雄”人物如剧中的吉米,就是生活里的普通人。他们不具有英勇无畏和舍己为人等高尚品质使其区别于他人,也不具有成为领袖的气魄与能力,最后只能选择以动物的身份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圈”——动物园中。

参考文献:

[1]奥斯本,约翰.愤怒的回顾[M].黄雨石,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

[2]关羽含.解析《愤怒的回顾》中的吉米的多重身份[J].现代交际,2017(11):93.

[3]张可.无尽的愤怒,无限的乡愁[D].长春:吉林大学,2007.

[4]李伦.从愤怒到颓废——解读约翰·奥斯本《愤怒的回顾》[J].戏剧文学,2010(12):28-29.

[5]陈琛,陈惠良.必然的愤怒,绝望的心声——《愤怒的回顾》中吉米式愤怒的社会探源[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4(01):110-113.

[6]戚涛.怀旧[J].外国文学,2020(02):87-101.

[7]Nandi Bhatia. Anger, Nostalgia, and the End of Empire: John Osbornes Look Back in Anger[J]. Modern Drama,1999,42(3).

[8]Ercüment Ya  ar. The Alienation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Post-War British Society in Light of Look Back in Anger by John Osborn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a Culture and Literature,2015(2).

猜你喜欢

愤怒怀旧吉米
吉米问答秀
吉米问答秀
新年快乐,吉米!
地球开启“愤怒”模式 四月地震洪水频发
“愤怒”的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