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提问小学生语文深度学习的驱动力

2019-12-24徐婷婷

关键词:驱动力深度学习

徐婷婷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要想驱动学生进入深度学习,就要优化提问。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用有效的提问驱动学生自主参与;用追问式提问驱动学生自主思考;用生成性提问,驱动学生自主构建,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开源引流。

关键词:优化提问;深度学习;驱动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1-087-2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场地,语文课堂中问题的引导是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驱动力量。要想驱动学生的语文思维深度学习,就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抓住文本核心问题,以优化问题提问为驱动力,既提升了学生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又帮助教师们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从而达到学生深度学习的理想目标。

一、有效性提问,驱动学生自主参与的深度探究

古人云:“善教者,必善问”,问题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教师采用策略性、有效性的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匣子,不断促使学生投入积极的探索与思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当然教师需从教材和学生情况出发,努力设计出能触发学生深度思考和探究的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

1.因材施“问”

语文课堂的学习需要有效提问的贯穿,它是学生自主参与和深度探究的要素之一。提问要有效,就要在提问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就要因材施“问”。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有一篇《四季》的课文,教师出示词组“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然后教师让学生读后思考:“读了这几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进入了自由思考的时间,学生会发现这几组词语后面两个字的形容词是重复的,学生通过读能直观地发现这三组的共同之处。教师再向深层处进行发问:“这三组词语的共同之处,在朗读上有什么好的地方呢?”学生自己读后发现它们读起来更好听,也很容易记住。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什么是语言的节奏之美了。

2.因生定“问”

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需要学生的深度参与。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考虑提问学生时,应该在问题的难度和学生掌握知识、接受能力问题上做出权衡;面对高阶思维型的问题,不妨选择一些头脑较活、反应较快、基础扎实的学生回答;对于属于基础型的问题,可以选择基础一般、普通的学生群体来回答。《荷叶圆圆》一课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在大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课文形式有所了解之后,教师出示与四个季节相关的事物。学生借助图片用上课文中的句式进行说话练习,这样的说话设计是对学生思维和语言发展的一种挑战。前面的两个句式说话,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是较为得心应手的。后面的句式则更为灵活,语言发展较快、思维敏捷的学生就能充分展现自己。

二、追问式提问,驱动学生自主思考的深度体验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绯不发”,是指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要经历自身体会与主动的思考,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追问式提问,是依据学生在回答的基础上,对于学生的认知出现的表层化和疑惑处,通过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的追问,帮助学生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驱动学生在课堂中有深度的学习体验。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有效追问,能让学生在思维的广度上得以拓展,在思维的深度上不断延伸。

1.诱思深问,逐层递进

追问是进一步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深层探究的动力。它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清晰的方向引领,对学生的思维方法有科学的指向,是学生获得深度探究和体验的一个“梯子”。学生在教师追问的过程中,可以促使理解向更深处扎根。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雨点儿》,学生通过角色朗读后,对教师提出的“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分别去了哪里?”有了自己的答案。教学到这里,不能让学生就此止住学习的脚步。教师结合最后一个自然段对“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各自去的地方,设计一个需要学生思维攀登一下的阶梯式的问题。“小雨点儿比较调皮,它想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如果你是那片没有花没有草的土地,你会怎么对小雨点儿说呢?”学生在进一步的问题情境中,依托课文有了更深的思考,在对话、交流中获得深度的思维体验。

2.辨析追问,脱浅涉深

辨析式追问,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思维过程的分析,辨别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及所产生的价值。当学生的理解处在表层化、困惑处时,用辨析式追问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线索,沿着这条线索可以摆脱原有的浅层次的学习,向更深层跋涉。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小蜗牛》一课,学生读了课文,通过思考理解了小蜗牛因为爬得慢看到的景象比蜗牛妈妈要求它去看的季节要相差一个季节。“春季出去只能看到夏季的景象,夏季只能看到秋季的景象,秋季只能看到冬季的景象”。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季节及相对应的景象会出现对应交错的情况,这时,需要介入教师的追问。学生在文本中找的过程就是提取信息的过程,也是主动思考的过程和深度走进文本进行思维体验的过程。

三、生成性提问,驱动学生自主构建的深度理解

自主建构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自主思考与发现中,对于生成性的问题,积极地与同学、老师进行思维的碰撞,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生成性提問是相对于预设性提问而言的,它能灵活地依据学生的理解状况,生成能引发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新问题,在班级群体的互动思维活动中,形成学生深度的理解与感悟。

1.动态生成性提问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为例,教学时预设的问题是“在读棉花姑娘的三句话时,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呢?”学生自由读后会有自己的理解,学生的回答是“棉花姑娘的心情是很着急的”,并能读出这份着急的心情。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读棉花姑娘说的三句话时,用的口气是相同的,表现着急的心情是等同的。老师发现这个问题后,及时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生成需要大家讨论的问题,学生在读、思、交流中,明白了棉花姑娘的心情是一次比一次着急的,高兴地说“表现了她很想获得别人的帮助”,从而通过语气及语速的变化读出这份着急的不同之处。在教师生成性的问题引领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理解也随之动态生成。

2.非预设性生成提问

当我们在追求互动、开放和生成的师生交流活动过程时,同时要考虑到师生对话交流过程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面对语文课堂中的非预设意外生成的问题,如何捕捉闪光点,展现其美?如何生长教师的教学智慧,拓展延伸?这样做,既能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领和点拨,又以激发其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探求欲,从而促发学生们在语文课堂深度理解。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课,在教学第三自然时,预设“雨落进池塘、小溪、江河和大海中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呢?”学生在回答时没有想到这几个地方水流的速度是不同的。学生的回答有“池塘比较小,江河和大海比较大,雨才会在池塘里睡觉,在大海里跳舞”。这时需要教师的应变智慧来为学生的理解搭建阶梯,问题迎刃而解,学生自然对后面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课堂上非预设性问题的生成,能时刻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学生在建构知识中走向深层理解。

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驱动力来自于执教老师精心设计问题,积极优化有效性提问、追问式提问、生成性提问、发散性提问,努力使每次提问都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从“表里不一”走向“表里合一”,开启学生深度学习的大门,最终引领学生的思维能力向更深层漫溯。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梅堰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215000)

猜你喜欢

驱动力深度学习
精准扶贫下体育文化发展的驱动力研究
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下天津市经济增长驱动力研究
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下天津市经济增长驱动力研究
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驱动力因素分析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