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构建课堂阅读教学与写作的桥梁

2019-12-04王平

考试周刊 2019年81期
关键词:初中课堂积累技法

摘 要:作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大难题。本文试图通过具体的课堂实例,呈现一名农村一线教师从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出发,以阅读教学为手段,循积累、技法、训练等途径,切实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尝试。

关键词:作文;初中课堂;阅读教学;积累;技法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与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发展与巩固,两者密不可分。叶圣陶曾经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与“倾吐”的关系。语文课标也告诉我们,作文教学是一个积累、内化、倾吐、提升的过程。我们一方面教学生在课内读、课外读,另一方面也上写作课,如果能够在二者间切实地架起一座桥梁,也许能真正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产生一些作用。

我们的课堂基本上都是阅读教学。可以说,课本教读是一切语文的大基础,充分利用好课内阅读文本,相当有利于实现与作文接轨。

在近年的教学里,本人有意识地以此为课题作了一些探索,以下是自己不成熟的经验和收获,在此写下,以供各位达者指教。

一、 利用课文阅读实现作文积累

“厚积”才有“薄发”,作文首重积累,而课文文本应该成为学生积累的第一源头。

首先,可以从最基础的词语积累开始。课标要求初中生在初中阶段必须掌握一定的词汇量,而词汇贫瘠恰恰也是学生作文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我要求学生,每一课课前预习时,先做词语摘抄,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理解巩固,每一课上完后,选择自己积累的几个词造句或组段,在实际运用中完成积累。

其次,是佳句积累。我们的课本选文中就有不少富文采、富哲理的好句子好文段,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品读这些语句,然后作摘录、整理、背诵。比如,《给儿子的一封信》这一课,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语句细细品读,写出自己的理解感受。学生在反复咀嚼中真正体会到了唇齿留香的感觉,背诵进行得自觉又积极。有的学生甚至拿了象“坚持,越不能坚持越要坚持”这类的句子作为自己的QQ签名。

此外,还有素材积累。“我们的课文内容完全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这是我一直以来不断灌输给学生的一种思维。课文里有什么?有名家风范:苏轼屡遭贬谪依然豁达乐观,曹操东临碣石豪情满怀;有伟大人格:杜甫身居茅屋却盼济天下,范仲淹被贬还甘乐在人后;有奇特的寓言神话,有有趣的人物故事……这些素材学生熟悉老师也熟悉,作文里写出来多有亲切感啊!有次作文写《也美丽》,我写了篇下水作《陋室也美丽》,化用了刘禹锡写作《陋室铭》的传说轶事以及文中的诗句,对学生有挺大的触动。后来就有学生在作文里化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杜甫,《愚公移山》里矢志移山的笨老头等等。

以上种种,总而言之,这种积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一种习惯、一个意识,然后由课内绵伸课外。如果能够让学生看到文章就自觉地从此三方面谋收获,何愁下笔无物呢?

二、 在课文阅读中发掘作文实用技法

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说到写作手法,往往比较注重构思、表现手法、艺术特点等等“大手笔”,结果往往是学生或者根本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谓,或者望洋兴叹,不知何用。余映潮关于语言学用课曾说过这么一段话:“从课文的语言实际出发,从小处着眼,从语言表达的方式着眼,在课文中寻找、发现、提炼出语言表达的某个方面的技巧来进行教学。”确实,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小,放到实用且比较好掌握的一些语言和技巧上,教给学生一点看似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写作技法,则可能收效更佳。

这种技法不要怕小。可以小到用词。比如叠词。叠词是中国文字的神奇特色之一,学生可能在不少文章里不自觉地体会过那种效果,但却不能明白知道所自何来。于是在上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时,我以读句、改词、品效的学生活动,加以关于叠词的类型、好处及使用等理论指导,上了一节“叠词的妙用”,学生既掌握了一种用词的技巧,又在一定程度上领略到了我们民族语言的神奇。

这种技法要注重实用。有些方法可能是作文里经常要用,但学生就是用不好,原因往往在于,老师觉得这司空见惯已经用不着说了,但学生就差那么一点不点不明。人物描写手法是小学开始老师就不断强调的,但事实上,有几个学生可以把它写好呢?而这又是记叙文最基本的技巧。我在上《一厘米》这一课时,觉得是个很好的机会。我利用课文,设计了“千姿百态地说”这个教学内容,让学生从研讨课文里衔接“说话者”与“说话内容”的不同文字表述方法上,去学习将语言描写与动作、神态描写相结合,以改变以往一到对话就只会“××说”“××对××说”的单调平板,使行文更流利,表达更丰富,语言更生动。

这种技法还应该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兴趣。真要说作文的技法,大大小小不一而足,在结合课文选择重点时,除了考虑实用之外,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力。如果能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思维习惯,则更为可取。例如《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这一课,与其考虑培养学生“在叙述中抒情”这种相对抽象的技法,不如选择让学生体会理解“第二人称倾诉式抒情”的写法。初中阶段的学生感情比较丰富、外露,本身就常常有倾吐情感的趋向心理,这种写作技法相当投合他们的所好,有心的学生自然可以得益。

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这些小技法指导,日积月累,積少成多,由浅入深,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多了,作文就“好看”起来了。

三、 把握阅读最佳点进行作文小练笔

课堂练笔是作文训练的常见方式。利用阅读文本进行课堂作文练笔也常见于诸多语文教学名师范例,我也常常在此方面受益。如雨果的《给巴特勒的一封信》,让学生写“给雨果的颁奖词”,如用“孔已己,我想对你说”来引导《孔乙己》一课的教学等等。我在效法而让学生作同样训练的同时,也发现,这种练笔如果把握不好,可能就会流于形式,学生应付居多。必须要在阅读指导相对到位,文本的最佳的“切入点”被找到后,课堂练笔才会发挥它最大的功效。

(一) 寻找文本与心灵的共鸣点

一直觉得课堂效果最好的课,是教师真正触摸到了作者的心灵,然后将这种感觉传递给学生的课。当某个共鸣点触发之后,老师和学生会共同沐浴在文本的光辉之中,那种感觉相当美妙。而这时候,让学生从心灵出发,真心地写出一些片段,他们会思绪如潮,下笔有神。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草莓》一课,本是自读课文。我在备课时读到“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这一段文字时,特别有所感触。课堂上,我让学生反复朗读之后,谈了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心灵触动心灵,学生的神色中也出现了些不同。这时,我让学生写一段关于“时间与逝去”的小练笔,不作字数要求,果然收获了许多富真情,甚至有些哲理味道的文字。

(二) 寻找文本与生活的切合点

新课标教材在选择课文时,已经尽量考虑到选文与学生自身的贴近,但是与农村学生的真正生活而言,仍然有不小的差异。而在实际授课中可能还会由于老师的年龄、阅历等,讲授的内容就更不合学生胃口。这就要求老师尽量捕捉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切合点,让学生在学习中由于亲切感而产生兴趣。在把握课堂练笔的训练点时,同样应该考虑这一点。

以《一厘米》为例,毕淑敏的这篇文章以母爱与母亲教育为主题,相当适合学生阅读,可是一不留神,可能就会偏离到社会风气的批判上去,对学生来说,那又流诸陈言滥调了。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抓住毕淑敏细腻的描写来作文章,让学生把重点放在学习作者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上——但这同样也是老内容老把式。所以我找了一个训练点与学生生活的切合处——让学生以班上同学为对象,通过对某位同学小细节的观察与刻画,来达到练笔目的。利用文本的训练点,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对象作练笔,一方面他们有兴趣好发挥,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留意自身生活、储备写作素材的习惯,我想这不失为课堂练笔的一个好方式。

(三) 寻找文本角色与学生体验的交融点

关注现实生活,关注自身体验,这是新课标对学生作文的一大要求。相应地,新课标在选文中也增加了许多以多种文体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体验的文本。这些文章或者主人公与学生同龄,或者身份与他们一样,或者涉及的话题是他们共同兴趣,或者流露的情感让他们深有体会……总之,这些文章相当适合让学生找到角色与体验的交融点,教师可以适时激发学生的表达冲动,布置相关练笔。这方面最近教学的《给儿子的一封信》很有代表性。这篇课文从父亲的角度出发,谈到了一个14岁的与学生同龄的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及他的父亲对他的期许。于是我让学生观照自己,审视自己,与自己对话,写《给自己的一封信》,同样去“发现自己,完善自己”。

以上种种,都是从文本出发,学生在阅读或被引导的阅读后,由于经历、情感、思想被触动,从而产生动笔的冲动。这种情况下的练笔,学生不会有“又是作文”的心理恐惧,接受度高,同时可写的内容多,可发挥的余地大,可表达的情感真,这样训练出来的作文,不就是我们最想要的吗?

以上所谈,主要涉及的是课内文本教学与写作之间。事实上,上好了教材上的文章,功夫在课内,收效在课外。在课内指导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用同样的方式训练自己。总之,只要我们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充分推动课外阅读活动,架构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一定可以让“读”实实在在地为“写”产生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余映潮.語文教学艺术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3]沈慧.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华夏教师,2018(24):34-35.

[4]王海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写作指导的教学策略[J].中国教师,2018(S1):15.

作者简介:

王平,福建省福安市,福建省福安市赛岐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课堂积累技法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初中思品课生成性课堂建构的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