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

2019-12-04江强锋

考试周刊 2019年81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究意识以及实践创新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不仅是落实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主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改革顺应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立足小学科学教学实践,首先简要叙述了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概述,并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旨在分享教学经验,促进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分析

一、 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发展,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形式也在与时俱进地发生着改变与革新,传统单一讲授型课堂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朝着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方向转变,这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教育体验与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地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科学课程教学主要侧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参与、多体验、多探究,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深化教育改革,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二、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相关概述

小学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内化的带有科学学科特性的品质。主要包括科学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索与交流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内容。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小学科学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导向下的现代化教育要求。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实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能够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和发展需要出发,多元化制定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在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实踐内容的教学方式,构建多样化课堂教学内容。从而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深化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三、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对学科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才会跟随教师讲解的思路去逐步深入学习。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为了确保教学质量都会制订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以及步骤,为了确保学科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大多数教师都会根据经验选择一套授课效率较高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发展,缺乏相应的重视,教学中赶任务、赶进度的情况普遍存在。这种单一形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出现学习厌倦的情况,这种所谓“高效率”的教学形式无异于饮鸩止渴,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对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 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课堂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课堂学习主体性地位。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中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除了基本的讲授课程内容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定位不仅会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同时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未来发展,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四、 教学缺乏深入,缺少人文关怀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科学课程的教育应当是严谨的,不需要人文关怀的渗透。诚然,科学教学应当符合一定的规律性和严谨性,但是其中并不是与人文教学背道而驰的。“雪融化后会变成什么?”这个问题曾在语文教育界被大肆渲染,同时也作为缺乏人文教学的典型。答案是“水”众所周知,但是千人一面。答案是“春天”则充满想象,这种形式的答案单纯地按照科学严谨性是不符合要求的。两个答案一个是科学事实,一个是人文情怀,两者看似毫无关系但却又密切相关,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人文情怀,二者在学生教育中是相互渗透促进的,人文情怀的培养并不妨碍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五、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一) 转变教师教学思想,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受传统课堂教学观念影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科学课堂探究学习的过程变成了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满堂灌”场所。在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不仅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更缺乏有效的思维锻炼机会,只能机械地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长此以往很容易对教师的讲解形成学习依赖,影响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与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改革要求教师首先能够积极地转变教学思想,与时俱进地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课程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实现对学生科学、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增加学习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共同特点”这部分的内容时,就可以为学生预留出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为学生设置问题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如“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些植物的生长都需要哪些条件?对比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尝试自己汇总分析。”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类型进行探讨分析。最后由教师对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容进行统一的指导和纠正,深化教材知识内容的学习。通过这样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同时可以在学生主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优化传统课堂教学形式。

(二) 创设教学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保障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基础与前提。跟据以往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学生课程学习以及能力培养中有着关键的促进作用,是学生开展课程学习活动的重要保障。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集科学性以及趣味性为一体的基础科学课程内容,为了有效提升学生课堂学习质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这也是符合学科教学特点的教育内容。现阶段小学科学课程安排存在课时少、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科学精神的养成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科学的世界是复杂的,但同时也是丰富多彩的,在小学科学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有探索科学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通過设置相应的课堂教学情境以及问题悬念,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而强化提高课堂学习质量。例如在学习“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分析“想一想校园里的花花草草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中都发生了哪些的变化呢?树叶在春季发芽以后都经历了哪些阶段?”通过自己实践以及查询资料等形式进行探究学习,避免单一按照课本教材,照本宣科地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拓展课内知识内容,同时还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科意识。

(三) 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自主学习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好地发掘学习潜力,实现自我价值,培养科学精神,促进学生善学、乐学,勤于反思。例如,在学习“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实践。在学习本节课程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吃过小饼干之后,猜测一下实物去了哪里,尝试自己根据理解与认识画出食物在肚子里的旅行路线。然后再由教师根据教学条件,通过多媒体线上资源以及为学生展示X光片等形式进行验证,然后对比课本教材进行整理归纳,学习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图。由于食物的消化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线上教学资源,借助多媒体教学设施的辅助,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过程,将隐性的科学知识直观地呈现出来,并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究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对“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吃得快,咽得忙,伤了胃口伤了肠”等俗语进行分析,运用所学知识对其真伪进行辨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 开展探究学习实践,强化学生学习体验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充满探索的欲望,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渴望参与到科学世界的探究实践中,并对实践体验有着浓厚的兴趣。针对学生这一学习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设置相应的实践体验活动,以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和教学互动。科学探究作为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是实践意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丰富学习体验,感受到科学课程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在水中播种凤仙花”的科学实验,并引导学生按照下列步骤完成实验:①在玻璃杯的内壁垫上几层纸,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贴住杯壁。②将凤仙花的种子放在杯壁和纸中间。③在土壤中浇适量的水,注意不要让种子浸在水里。做好准备工作之后要求学生每天观察水仙的种子的变化过程,先长出什么?再长出什么?通过这样科学实验的设计,促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主动地思考和小组之间的合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加上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养成与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优化传统科学课程教学,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六、 总结

小学科学是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基础课程,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实事求是学习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能够转变传统教学的思想,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增加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深化课程教育改革,引导学生在参与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对科学学科的学习认识和学习兴趣,从而优化传统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褚夫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1).

[2]胡涛.基于核心素养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J].新课程,2018(28):18-19.

[3]曹国英.走进科学世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3).

作者简介:

江强锋,一级教师,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