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老人和她终身牵挂的那出戏

2019-12-03顾斌

苏州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钱老徐老昆剧

顾斌

昆剧艺术宝库中有很多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经典剧目,《绣襦记·卖兴》就是其中之一。一出戏,时隔半个多世纪三度排演;几代昆剧人,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剧情以外的故事,说来也许更动人。

《绣襦记》是明代中期著名的传奇作品,也是昆剧舞台常演剧目之一。《卖兴》一出以生、丑为主,丑角分量更重。昆剧舞台上,历来就有“俞家唱”“徐家做”的赞誉。“徐家做”,指的就是昆坛名家徐凌云的表演艺术。《卖兴》一出正是徐老的精品之作,当年他与“传”字辈老艺人沈传芷曾联袂演出该剧(分别饰演“来兴”和“郑元和”)。徐凌云深得名师传授,并从孩童身上汲取创作的灵感,通过真切朴实的表演,深入刻划了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几十年来,徐凌云演的“来兴”达到了最高境界,因而被誉为“活来兴”。

从1962年首度传承至今,《卖兴》这出戏的三次复排(1962年、2000年、2017年),离不开一位名叫钱璎的老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江苏省苏昆剧团(现为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以主要力量开展继承苏、昆剧传统艺术,时任苏州文化局主要领导的钱璎亲自到上海请来年已古稀的徐凌云先生,为“继”字辈青年演员传授他的拿手好戏《卖兴》。由此,也开始了剧情以外的这个动人故事。

时隔近40年后,首届昆剧艺术节于2000年在苏州举办。徐凌云先生杰作《卖兴》再由“继”字辈原班人马重新演绎。时任《姑苏晚报》文化记者的我到排演现场采访后,又去钱璎家里做进一步了解,听她介绍了事情的由来。

1962年,徐凌云先生传授昆剧折子戏《卖兴》的场景(摄于苏州乐乡饭店,左一、左二分别为刘继尧和林继凡)

1961年,苏昆剧团在无锡演出,趁此机会钱璎特意陪同徐老游玩宜兴善卷洞,游毕再陪徐老到无锡看望剧团演职员。钱璎对徐老说:辛苦你把《卖兴》教给我们的“继”字辈吧。徐老说:钱局长啊,你从苏州过来亲自陪我这个老的“白相善卷洞”(白相,苏州方言,“玩”的意思),原来是要让我给(你喜欢的)这些年轻人(“继”字辈)教戏啊!哈哈哈哈!徐老开怀大笑……为了昆剧表演艺术的代代相传,同时也被钱璎的真诚所打动,徐凌云随后专门到苏州,将这出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继”字辈青年演员金继家、刘继尧、周继康等人。1962年12月,江浙沪昆剧观摩演出大会,《卖兴》被专家评委一致推选参加闭幕式优秀节目展演。

钱璎说,徐凌云先生很早就到剧团为“继”字辈传授昆剧。老人那时已七十高龄却丝毫不显老态,身子还很灵活。他经常从上海来苏州教戏,特别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直到病危时,他还托人将他的丝绒幕布、练功带、喷火嘴等个人演出用具赠送给苏昆剧团。刘继尧至今还记得,徐凌云先生70寿辰时天津戏曲学校送给他一条“天津裤带”。有一次,徐老特意把这条裤带给他,说:“继尧腰不好,这条天津裤带送给他,让他练功时缚在腰上。”结束此次采访后,我撰写了《四十年后再显身手,原班人马名家杰作重现舞台》一文(刊载于2000年3月28日《姑苏晚报》)。

昆剧是以人为载体的艺术,人在艺在,人绝艺亡。每一出戏,都是一代代名家艺人千锤百炼的艺术精品。时光流逝,浑身是戏的老一辈昆剧人已寥若星辰。假如将这些剧目比作一件件宋瓷精品,那么这些无价之宝已时刻面临着失手打碎的危险。2010年中秋的前一天,随着最后一位“传”字辈老艺人(倪传钺,102岁高龄)仙逝,昆剧的一个时代就此结束。这代人的离去,带走的不仅仅是人们对于近现代昆剧史的记忆,更意味着大批传统剧目的失传。所幸的是,老先生们当年陆陆续续把一部分“无价之宝”传授给了下一代。

《卖兴》一出,昆剧耆硕徐凌云1957年在苏州新艺剧场演出,1962年曾为苏昆“继”字辈青年演员刘继尧等人传授。六十年来,仅由“继”字辈演出过一次。

2017年,《卖兴》三度复排的场景,坐在地上和站立者为刘继尧和陈滨(分别扮演“来兴”和“郑元和”)

《弥陀寺》是《琵琶记》中的一出“冷门戏”,“传”字辈以往演出时,一般作为“开场戏”出现,数十年来已近失传。当年由时已90高龄的“传”字辈老艺人吕传洪传授给“继”字辈演员朱继勇,如今朱继勇也已年逾八旬。

《双思凡》更是昆剧舞台上的传说。新中国成立前,唯一的演出记载就是王传淞、周传铮的海上“双演”。1939年2月,上海“仙霓社”演出中,《双思凡》一出尤其引人注目。所谓“双演”,即两人分饰同一角色,出场后装扮、服饰、动作一致,唱念音调相合。但身段为一正一反, 既热闹美观,又难度极高。数年后“传”字辈艺人散落飘零,该剧从此绝响舞台。新中国成立后,“传”字辈老艺人朱传茗、张传芳曾将《双思凡》传授给“继”字辈演员章继涓、吴继静,但也仅演出过一次。著名舞蹈家吴晓邦特别欣赏这朵昆剧奇葩,对那次演出曾给予盛赞。

这三出戏目前仍保存在“继”字辈老艺术家身上,如果不及时传承下来很有可能就会失传,对昆剧艺术的传承保护无疑又将是重大的损失。2017年9月,苏州市文化部门实施“昆剧经典折子戏抢救工程”,邀请章继涓、朱继勇、周继康、吴继静、柳继雁、尹继梅、张继霖、刘继尧等“继”字辈老演员出山,排演复原这三出戏,将其再现舞台并传承给年轻演员,收入昆剧影像数据库。

从被传承者到传承者,刘继尧已是第三次排演《卖兴》了。随着时光流逝,这三出戏的传承者已是迟暮之年。当年向老先生学这出戏的时候,刘继尧等三人都还是20岁左右的毛头小伙,如今年龄已80岁左右,甚至有的已经离开了人世(1962年、2000年两度参与排演《卖兴》的金继家已于数年前病故)。

此次复排抢救《卖兴》,除了刘继尧、周继康、朱继勇、张继霖等“继”字辈老演员参加演出外,还特邀了沈传芷先生的关门弟子、“弘”字辈女小生陈滨加盟(在剧中刘继尧和陈滨分别扮演“来兴”和“郑元和”),当年与徐凌云联袂演出此剧的正是沈传芷。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徐、沈二位大师当年珠联璧合的精彩演绎,如今恰好由他俩的弟子携手再度重现。无论对于已离开剧团多年的刘继尧还是始终坚守在昆剧舞台上的陈滨来说,先生传授给自己的那些戏份早已是刻骨铭心了。

《四十年后再显身手,原班人马名家杰作重现舞台》(刊载于2000年3月28日《姑苏晚报》)

钱璎是苏州文艺界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与苏州戏剧相伴相守60多年。她和其他老同志一道,用毕生精力培养出“继”字辈演员,为昆剧舞台艺术薪火相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她与“继”字辈亲密无间,感情无比深厚。正如她在《幽兰飘香人欲醉——记苏、昆剧“继”字辈演员》一文(刊载于《苏州杂志》2002年第1期)中所说,“继”字辈演员没有辜负“继”的重任,他们从学艺到能上台演出,直到走出苏州走向世界,这漫长的路程中,他们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那众多的严师、名师是如何的关心、培养,他们亲自“拍曲”(教唱习曲)、“踏戏”(排练剧目)还和青年演员同台“演出”,使他们在昆剧舞台上站住了,站定了,站得传神,站得风度翩翩,站出了苏州一代昆剧演员的风采!从这段饱含深情的话语中,我清晰地读出了老人对于当年那些往事(包括传承《卖兴》等剧目)的生动记忆。

从2016年下半年起,93岁高龄的钱老身体就开始出现各种状况,时好时差,每况愈下。2018年春节过后老人与世长辞,享年95岁。这三出戏抢救传承的时间,正是钱老生命中最后的那段时光。她是否领导或参与了这三出戏的复排传承工作?时隔55年《卖兴》已是三度排演,此次复排的台前幕后是否依然有她的身影?钱老去世后,我专门向刘继尧与陈滨了解情况,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抢救传承工作2017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由苏州昆剧界老领导钱璎、顾笃璜担任艺术顾问。钱老亲自组织开展前期准备,指导拟定抢救传承计划。报告起草完成后,刘继尧去钱老家里请她过目。老人戴起老花镜,反复看了三次,连声说好!同时很认真地说:书僮(来兴)的“僮”写成了“童”,少了个单人旁。据刘继尧回忆,钱老当时身体情况尚可,还说到时候要去现场观看彩排。

2017年12月27日,抢救录影工作顺利完成,典范精品重获“新生”

抢救传承计划上报文化部门后,很快得到批复并获得相应的经费资助。获知消息后刘继尧马上去了钱老家,却得知老人已经进了护理院。赶到护理院后,他立刻把这个消息告知钱老。钱老对他说:“你看,组织上对继字辈是多么重视!拨款批复的时间(10月24日),恰好是党的十九大闭幕的日子,真是太有意义了。你们(继字辈)一定要齐心协力,克服一切困难把这三出戏抢救出来。将来录制完成做成碟片后,别忘了拿来放给我看。”钱老还说,《卖兴》这个戏她看过很多次,每次看都忍不住要哭。徐老把角色演得简直像“活了过来”一样:真实善良、乖巧懂事——“来兴”这个小人物被刻划得生动传神。钱老说:徐凌云等老一辈艺术家身上,包含和体现了昆曲作为遗产的真正价值和时代意义。

在刘继尧提供给我的这份“抢救传承计划”中,我看到了钱老专门为这三出戏添加的说明。关于《卖兴》,她是这么说的:

昆剧前辈徐凌云先生,1957年在苏州新艺剧院表演《绣襦记·卖兴》。据张继青回忆,当时徐老已70多岁高龄,演绎12岁的孩童,一个倒地打滚,真把兴儿这个人物演活了,博得满堂掌声。

如今昆剧舞台上的《卖兴》已失去徐版的精华和表演之美,细节退化,隐形消亡。近期,两个昆剧院团在“昆博”演出《卖兴》,徐老亲授的一些精华已失落。当然,年轻人没有看过徐老的传神表演,不能怪他们。

所以,更觉得有责任把前辈传授给我们的经典昆剧折子戏教给年轻一代,让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昆曲薪火相传。

……

2017年12月27日,抢救录影工作顺利完成,典范精品重获“新生”(就在《双思凡》抢救成功的第二天,“继”字辈老演员章继涓不幸辞世,永远告别了她热爱的昆剧舞台)。专家评价,对《卖兴》等精品传统剧目的抢救,凝聚了数代昆剧人的心血,为传承与研究昆剧表演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于昆剧艺术遗产薪火相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令刘继尧和陈滨尤其动情并感到无比悲伤的是:《卖兴》55年三度排演,起关键作用的正是钱璎。这位深受爱戴令人敬重的老人,为了她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为了她终身牵挂的那一出昆曲,耗尽了全部心血,直到生命的终点!所有参与抢救传承工作的人都说:同钱老最后一起工作的那段时光,令人无限伤感终身难忘。钱老是在抢救录影工作完成之后不久去世的。我想,她生前如果知道这个好消息,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猜你喜欢

钱老徐老昆剧
罗周昆剧创作论
东乡记忆
民国前期知识界的昆剧存续论*——以1912—1930年报刊剧评中的昆剧中兴论为中心
罗周昆剧创作艺术初探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红雪缤纷”忆徐老
送别爱笑的钱老
85岁老人的“绿色养生法”
徐光耀“四不”养生
毛主席解衣赠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