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忆里的养育巷

2019-12-03金世明

苏州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养育苏州

金世明

养育巷老照片

我出生在养育巷太平桥北堍,养育巷伴随着我长大,直到养育巷拓宽拆迁,在那里生活了四十多年。老养育巷的情景历历在目,美好的回忆久久不能忘怀。每当走过养育巷总要回头多看上一眼,这种感觉在其他地方从来没有过的。

小时候,养育巷确实是条巷子,宽仅4米左右,中间用长约1米的花岗石板铺成,下面是下水道,两边是弹石路。1957年路面拓宽,铺成三合土路,俗称土柏油路。1962年改铺沥青,并在两侧绿化,种植香樟树。半个世纪过去了,绿树成荫,成为养育巷的一景。1993年,此巷与干将西路交叉口路面拓宽。1998年再次全线拓宽,利用原沿街树木改建为绿化隔离带,两侧增加慢车道,路宽拓至30米,1999年建成通车。两边老房子拆迁,建成了现在看上去都差不多的建筑。令人分不清走到哪儿了。

养育巷东面起:第一条叫更弄;第二条叫西吏厍;第三条叫柳巷;第四条叫花街巷;第五条叫大八良士巷;第六条叫镇抚司前;第七条叫桂和坊;第八条叫吴殿直巷;第九条叫长春巷;第十条叫西麒麟巷;第十一条叫海红坊;第十二条叫绣线巷。吴殿直巷老苏州叫“鱼联竖巷”,现在的小苏州恐怕都不会讲了。

养育巷西面起:第一条叫打线弄;第二条叫东支家巷;第三条叫瓣莲巷;第四条叫庙堂巷;第五条叫富郎中巷;第六条叫洙泗巷;第七条叫通和坊;第八条叫梁抚司前;第九条叫古吴路;第十条叫慕家花园。

随着街坊改造,养育巷的许多横巷都消亡了。

养育巷跨干将河,干将河是姑苏城里的第二横河。该条河命运坎坷,几经磨难。先被填平,“文革”时期改成防空洞,干将路改造时再挖开,称为干将河。两段养育巷由太平桥连接。南面原属沧浪区,北面属于金阊区。太平桥就像一条分界线,两边的孩子互不往来。

苏州城里有三座教堂。养育巷就建了两座,可见当时养育巷的繁荣。

基督教使徒堂位于苏州养育巷130号。由杜步西始创于1872年。1920年翻建,并命名“思杜堂”,主体建筑是西班牙风格的洋楼,坐东朝西。1951年更名为使徒堂。“文革”开始后,使徒堂关闭,由苏州乳胶厂使用。直到1980年4月6日复活节,使徒堂复堂,成为江苏省首先恢复开放的教堂。

就在对面的救世堂是最晚复堂的百年老教堂,位于养育巷349号。1889年创建,先是在申衙前设堂,后移长春巷,1924年移建于养育巷。1959年,被迫关闭。教堂前部建筑被当做新华书店仓库,后来出租给婚纱店,后部附属建筑已成民居。2010年12月12日,救世堂整修重新复堂。我走过救世堂,虽然大太阳地里,“上帝爱世人”的灯箱标语还是格外醒目。我赶紧掏出手机照了一张。

目前这两座教堂成了养育巷里仅有的老建筑。改造后的养育巷失去了老苏州的韵味,令人遗憾。

养育巷附近的工厂也很多,有仪表原件厂、乳胶厂、燎原电器厂、湖笔厂、电动工具厂、苏州印刷厂、羊毛衫厂、塑料三厂、塑料一厂。上下班高峰时人流量很大。不过那时人们多是步行的,后来才出现骑自行车上下班的盛景。很多人到了一个单位就一直干到退休。现在这些工厂都消失了。

养育巷里的商店很多,居民买东西非常方便。烧菜时缺了调料,跑一趟商店不会超过五分钟。

先从养育巷南口开始。养育巷南端与道前街连接。道前街东面,是五十七粮店、温泉浴室、修车铺、理发店、吴县招待所,里面有个剧场兼电影院,对面有箍桶店、修皮鞋店、大饼店、长江饭店、烟纸店、香烛店。西面有百货店、布店、自行车店、童葆春中药店、裁缝店,对面是小吃店,还有老虎灶、旅馆、三珍斋、糖果店、裁缝店、洗衣店等。形成了一个商业圈。

“五七粮店”位于养育巷与道前街交叉口。该粮店主任方海兴是学“毛选”积极分子,服务行业的标兵,常有人来参观学习,兴起了各行各业学习“五七粮店”的高潮,持续了很长时间。

聚天兴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地址在养育巷南端。它的市口相当不错:旁边西吏厍是一条通往养育巷菜场的小巷,这条小巷是碎石砌的斜坡道,该店正门在养育巷,侧面是一排木门板开在斜巷道上,要登石台阶进店。苏州人称高踏渡。该店是一家综合点心店,供应各式面点、糕团,都是时令品种。人们早起去菜场时此乃必经之地。早上买完菜后,顺便带一些糕团回家,因此生意十分兴隆。紧挨店面,有理发店、张水泉肉店、煤球店依次排列,最南端与道前街接壤的是修钢笔店、水果店、五七粮店。

聚天兴对面有一个养育巷邮局,据我父亲说他有一个叔叔民国初期在该处当局长。那时清朝刚灭亡,使用邮票时间不长,人们没有集邮概念。大清邮票成了废纸,有人就拿回家糊板壁了。

聚天兴对过是东支家巷,有专办婚礼的鸳鸯礼堂,结婚办堂会很是热闹。在打线弄边上有烟草店、棺材店。打线弄通舒巷到道前街,有两个高墩墩是春天登高放风筝的好地方,风筝多为自制的方形瓦爿鹞。

往北走,就到柳巷、花街巷了。听巷名倷大概会想到“寻花问柳”吧,那地方确实是风流地。不过那是前朝的事了。花街巷与养育巷交点上有个棕棚店,还有一家大饼店。对面富郎中巷(“文革”时期叫跃进巷),巷口有一家烟纸店,有一只公用电话。养育巷里还有一只公用电话在长春巷口的烟纸店里。公用电话有两个用途,一是应急,在电话没有普及的年代,个人打电话一定有急事,不过用的最多的是向单位请假之类的;第二个用途是传呼,打电话到店里请店员到家里叫人或者请店员带口信。传呼要收五分钱费用,有时家中没人店员收不到钱就白跑了,但店员会把口信托邻居带到的。

再往北就是养育巷的又一处闹猛地段——太平桥。太平桥南堍是大八良士巷,对面是洙泗巷。那一段有大饼店、曙光饭店、潘万成酱油店、老松珍糖果店、茶叶店、粮油店、废品收购站,还有一家豆浆店兼摆小书摊、水果店。那里听说还有一家书场,不过我没有见过。曙光饭店早上供应面、汤团、馄饨。阳春面7分二两,9分二两半,感觉比现在的浇头面好吃多了。

小时候经常去潘万成酱油店打酱油,傍晚是它最忙的时候。过去生活水平低,很多人家晚上都是三到五分钱的酱菜、乳腐凑合一下。酱菜品种很多有黄萝卜丝、大头菜丝、猫耳朵萝卜、什锦菜、酱瓜等等。用荷叶包好带回家。

桥北的镇抚司前,“文革”时叫长阳巷。巷口开了爿老虎灶。我家自来水大多数是我拎的。1分钱4铅桶,跑两次。有一个叫海红的苏北人,长得人高马大,一只眼,专门送水的,5分钱一担。两只大水桶,桶里吊了一块木板,挑水时防止水溢出来。那时一个工人一天的工资也就1元钱,穷人要养家糊口,5分钱是要算算的。

老虎灶旁边是棉花店,老板姓倪,驼背,大家叫他老寿星。热天总是赤脚赤膊,穿一条黑短裤。弹棉花是很辛苦的,工作环境恶劣。大热天无法工作,靠蒸斗糕维持生活。斗糕有粉红色的玫瑰、淡绿色的薄荷、淡褐色的赤砂糖,而白色的是白糖的,放在一起非常漂亮。

棉花店北面有一口公井,那是家庭主妇洗衣汏菜的地方,也是家长里短新闻发播的平台。井的北边是纸扎店,门口经常放着扎好的纸人纸马。贴隔壁住着母子俩,儿子叫卫卫头,以前是吹鼓手,后来得了痨病吹不动歇了下来,便在门口放了一个茶水摊兼卖小孩喜欢的霉饼、盐金枣等小吃,遭到周边居民的反对,主要是怕不卫生。后来居委会出面,好像是每月补助给他8元钱(当时的最低生活标准)才平息了此事。他家隔壁的石库门里住着八家人家,那时家家都有五六个孩子,非常闹猛。再往北紧挨着的是皮箱店、大饼店、煤球店、打铁店,然后就到桂和坊了。

桂和坊东面有座高高墩,大家叫它黄高高墩,不知有何出典。当年苏州城内有好多,这座最高。据老人说是“长毛”时期因战乱形成的。这地方是我们小辰光的游乐场,小伙伴们比赛谁先爬上去。春节过后直到清明节是放鹞子季节,那时苏州三层以上的建筑极少,爬上去看古城风景,放眼望去整个苏州尽在眼前,粉墙黛瓦景色优美。天气好时,可以看到虎丘塔。后来旁边的湖笔厂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靠人工挖掘,两年,才把高高墩扒平,建造了一幢三层厂房。而我们少了一个游玩的地方。

古吴路口南面有一家专门画人像的。门口挂着许多画好的相片。这种相片大多是先人的遗相,不敢多看。邻居陈师母家里就挂着两张,一进门就觉得阴森森的。路北是裕盛和酱油店,奶婶婶的儿子小兔子在该店当店主任。陈老太太不知店主任是什么意思,给她解释后说:“我知道了,店主任就是店家长。”一时传为佳话。小兔子也成了众人口中的店家长了。裕盛和旁边有个大院子,里面放满了做酱的大缸。我们经常去拍苍蝇,然后拿到学校去,老师要统计数字的。出太阳的时候,酱缸是不盖的,可以看到里面有很多蛆在蠕动。据说没蛆酱不鲜,不过从此我再也不吃它了。裕盛和北面还有一家小书店,小书店不是书店小,而是指连环画。一分钱可借看两本。该店的连环画较多,生意很好。《三国演义》《水浒》《岳传》《隋唐》《西游记》的故事,都是通过连环画知道的。

救国里位于养育巷长春巷北,由六幢青砖红瓦二层民国小楼构成。掩隐在一排沿街商铺中间。狭窄的巷子入口处,“救国里”三个字并不起眼,稍不留意很容易就走过了,但其中蕴藏了深厚的历史。曾经的精致富贵如今已布满沧桑,房子的墙角已出现破损,长满青苔。该处是1930年由张一麐等参与建造的,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后,为表示爱国救国思想,张一麐特将此命名“救国里”。新中国成立之后,救国里几经变迁。在“文革”期间,救国里曾被改为“卫国里”,“文革”结束后又改回旧名。如今这片民国建筑群已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养育巷里的太平桥和司前街口的吉利桥构成了“太平吉利”的口彩,因此苏州人办婚丧事一定要到那里走一走,特别是“出棺材”(落葬)由北往南,那是必经之路。

养育巷在1962年拓宽后,到1998年再次拓宽,其间一直没有通公交车。有的地方人行道比较宽,车流也少,路边就是孩子们的游乐场。叉铁圈、拍洋画、造房子、踢毽子、跳橡皮筋、滚铜板玩得不亦乐乎。

夏天,太阳刚落山,家家户户打井水给路面冲凉。然后将椅子、门板、竹榻搬出来准备乘凉吃夜饭。饭后,新一轮的活动马上开始了。大家会按照自己的兴趣一堆堆围坐在一起,唱戏的,说书的,讲鬼故事的,都有各自的圈子。整条养育巷一公里长,坐满了人,非常壮观。隔壁纸扎店的儿子原来是说书先生,不知什么原因派到了裕盛和酱油店当服务员。他开讲《隋唐》,由于是科班出身,讲得有声有色,他的圈子最大。中间停下来休息时,有人会递上一支烟。一个夏天讲不完,明年继续。

养育巷有我很多童年的回忆,最近又去走了一趟,站在弄堂口竟然不知是哪条弄了。也许是变化太大,也许是人老了。趁还记得,把它变成文字备忘。

猜你喜欢

养育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园林之城——苏州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年幼的宇宙如何养育出大胖子黑洞
苏州大冢:十年磨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