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在严重肘后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2019-12-02徐卿芯万蓁蓁刘玉树刘文明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桡侧血运供区

徐卿芯 万蓁蓁 刘玉树 刘文明

(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 山东 滨州 256600 )

近年来,穿支皮瓣的概念和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随意皮瓣手术,穿支皮瓣是指仅以管径细小的皮肤穿支血管供血的皮瓣,属于轴型皮瓣的范畴,因其多个旋转方向,有可靠的血液供应,可用于缺损修复的同期治疗[1],大大减轻了皮瓣切取对供区功能的影响和畸形发生,提高了修复效果,因其以最小的皮瓣供区损害获得了最佳的受区外形与功能,体现了“皮瓣微创”新理念,该技术在修复重建外科等方面已获得广泛应用[2]。穿支皮瓣的设计不受血运的限制,只要皮瓣内包含着一条分支血管,皮瓣可以从任何位置设计成任何形状和大小。桡侧副动脉穿支解剖固定,并且此位置皮肤质地比较薄而柔软,适合活动性大的肘部修复,是临床上常用的穿支皮瓣供区[3]。本科于在2016年4月-2018年12月期间对收治的28例患有肘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外露创面的患者,先后采用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组共28例,男21例,女7例,年龄21-53岁,平均年龄31.4岁。病程6天-5个月。这28例中,致伤原因: 电击伤19例,热压伤5例,交通事故致伤4例。本组患者不进行皮瓣修复创面很难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9个月。

2 方法:(1)手术方法。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用双氧水、生理盐水、稀碘伏冲洗3遍,完整暴露创面,彻底止血。根据创面的形状及大小绘制供瓣区范围。(2)皮瓣的设计。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4]探测桡侧副动脉的走行及其穿支,以三角肌止点及肱骨外上髁连线为轴线设计皮瓣,上界可达三角肌中部,下界可达肘下5cm,前后界可达或超过臂的中线。根据创面大小设计适当大小皮瓣,皮瓣长轴要与三角肌止点和肱骨外上髁连线的轴线一致。(3)手术步骤。在皮瓣后侧缘设计切口,切开皮肤皮下,沿深筋膜浅层游离,分离皮瓣,注意保护皮瓣的动脉穿支,找到桡侧副动脉,选择较粗穿支并沿穿支显露桡侧副动脉后支,结扎肌肉方向的肌支,仔细沿桡侧副动脉后支继续向远端分离,至所需长度。然后再切开皮瓣前缘,将肱桡肌牵向前方,肱三头肌牵向后方,术中注意避免损伤桡神经,同时注意保护上臂外侧皮神经,以重建皮瓣感觉。松止血带确认皮瓣血运良后,将游离皮瓣与创面间断缝合。皮瓣供区可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术后供皮区红霉素眼膏涂抹创口局部保湿、抗炎;常规抗感染治疗2-3天,注意创面保暖。术后 24小时拔除橡皮引流条,14天拆除缝线。

3 结果:术后28例皮瓣全部成活,创口均1期愈合,未发生静脉危象,皮瓣无任何坏死,感觉良好。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比较薄而柔软,外形良好,有3例皮瓣略显臃肿,可2期修整。皮瓣供区损伤小,功能和外观恢复无明显影响。

4 典型病例:患者男,49岁。因多处高压电击伤10天入院。专科检查:全身多处电击伤创面,主要位于左肘后、背部、臀部、左下腹壁及左小腿外侧,未见明显电击伤出口、入口,共约10%TBSA,创面干燥结痂,左小腿创面痂下少量渗出,周围皮肤略红肿,部分创面痂皮脱落,基底苍白,左下肢多处皮肤瘀斑。入院诊断:(1)电击伤(深Ⅱ°-Ⅲ°10%);(2)皮肤软组织挫伤;(3)高血压。患者入院后第6天在全麻下行清创术,术后左肘部残留大小约10.0cm×6.0cm创面,肱三头肌肌腱、尺骨鹰嘴外露。覆盖负压吸引10天后创面可见新鲜肉芽,但可见骨质、肌腱暴露,遂决定行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转移术。术中见用刀片刮除老化肉芽组织至纤维板,新鲜创面止血后依据创面大小形状印模,于肘桡侧以肱桡肌中轴为中线设计皮瓣并标记,皮瓣大小约为10.0×13.0cm,沿标记线切开皮肤及皮下,于深浅筋膜间隙仔细寻找穿支血管,发现细小穿支血管3支,肱骨外上髁上方约6cm,可见桡侧副动脉后支较粗大,其余穿支夹闭后皮瓣血运良好,结扎发向肌肉的细小分支,充分游离后支血管,游离皮瓣覆盖肘部创面,在显微镜下吻合动静脉,皮瓣间断缝合固定后防止引流条引流。以取皮刀于左大腿取合适大小中厚皮片,打孔后游离移植于供瓣区创面,间断缝合后打包加压固定,术后皮瓣血运良好,创口顺利愈合无感染。术后2个月复查,创面愈合良好,皮瓣外形略显臃肿,可2期修薄,肘关节屈伸功能良好(图1)。

图1左肘后电击伤创面A:左肘后电击伤创面VSD负压吸引10天后。B:桡侧副动脉皮瓣设计。C:术中见桡侧副动脉穿支。D:术中完全游离后保留蒂部的轴型皮瓣。E:术后3天皮瓣情况。F:术后20天创面愈合情况。

讨 论

1 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基础:皮瓣移植技术现已日趋成熟,用以修复软组织创面,其成功率大约可达91%-99%[6]。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的血供来源是桡侧副动脉后支,大多数起源于肱深动脉,多在桡神经沟上部。桡侧副动脉于三角肌下方分为前支和后支,前支与桡神经伴行,与皮瓣关系不大,后支于肱三头肌和肱桡肌之间下行,到肘后外侧沟与桡返动脉吻合,沿途发出1-6支分支,大部分为肌间穿支,沿途营养上臂后侧皮肤[2、5]。在桡侧副动脉的近端, 有1支直径>0.5mm的穿支解剖位置较固定,距肱骨外上髁上方约11 cm。Koshima[7]等研究表明,基于单个穿支血管的皮瓣的长度最大可达35cm,宽度可达25cm。在我们的临床案例中,穿支皮瓣的尺寸最大范围8.0cm×20.0cm。如果需要更大的皮瓣,则可能需要在皮瓣中加入2个或更多的穿支血管,但供瓣区缺损较大植皮后不美观。

2 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意义: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适用于多种创面缺损的修复,因其质地柔软、包含感觉神经用于修复手部指背、掌背中小面积的创面缺损。上肢伴有少量骨质缺损的创面缺损,同样可以利用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具有以下优点[8]:(1)保留了皮瓣供区重要解剖结构,不对患肢的血供与感觉造成影响。(2)皮瓣质地柔韧且较薄,修复肘后创面耐摩擦。可根据受区需要包含或多或少的皮下脂肪组织,尽量减少供皮区的损伤,上臂遗留瘢痕较轻,对美观影响不大。(3)修复肘部可选择同侧上臂,可选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节约时间与费用,患者术后康复快。但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也有一定的缺点:(1)桡侧副动脉穿支解剖有一定程度的变异,会对临床实际操作造成影响,这就要求术前超声多普勒准确定位[9]。(2)若为感觉皮瓣时,会造成短时间内上臂供区感觉障碍。(3)当供皮区切取面积较大时,影响美观。

3 皮瓣设计和切取注意事项:我们在术中主要以下体会。(1)创面需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保证创面新鲜。(2)术前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桡侧副动脉走行及其可利用穿支数量及位置,提前设计皮瓣。(3)避免破坏桡侧副动脉的伴行静脉,当切开外侧肌间隔游离血管蒂时应避免损伤桡神经。(4)创面彻底止血,密切观测皮瓣的血供,防止发生皮瓣下血肿。

肘后皮肤缺损多发生于车祸外伤、工厂意外伤、烧伤及电击伤等。因肘关节是活动度较大且使用较多的关节,因此修复肘后软组织缺损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10]。修复软组织缺损的最终选择将取决于伤口的大小和部位、损伤的复杂程度、周围组织的状况、重要结构的暴露以及该缺陷的自发愈合的预期结果。植皮手术仅限于皮肤缺损不严重,不伴有肌腱骨质暴露的病例,但植皮术后伴有不同程度的瘢痕挛缩,极大影响关节功能。皮肤扩张器需长时间注水,患者依从性低。肘部周围的软组织重建需要纤薄但柔韧的组织,才能承受肘部的弯曲和伸展。显然,皮瓣修复创面缺损是解决较复杂的关节处皮肤缺损的合理选择。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质地柔韧且薄,延展性强,供区创伤及手术瘢痕小,外形较美观,穿支皮瓣血供良好,是修复肘后皮肤缺损的良好术式。

猜你喜欢

桡侧血运供区
指尖血糖监测判断断指再植术后指体血运的临床效果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游离前臂皮瓣术区闭合方法的研究进展
指动脉迂回式供血在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与前臂皮瓣供区远期功能恢复的比较
复合组织移位组合重建术在复杂性多拇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一种手外科血运观察指示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桡侧腕短伸肌副腱变异1例报告
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术后供区并发症及功能评价的研究
保留左结肠动脉(升支)的腹腔镜直肠癌全切除术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