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翼状胬肉单纯切除与显微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12-02通讯作者杨迪康王乐临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移植术

曾 颖(通讯作者) 杨迪康 王乐临

( 1 宁都县人民医院,江西 宁都 342800 ; 2 南昌市普瑞眼科医院 )

翼状胬肉是做为眼科临床上一种较常见的慢性多发病,翼状胬肉症状的发生主要是受外界的刺激导致局部球结膜的纤维血管组织发生慢性炎症性病变,该病的发生也受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以及其他的慢性炎症因素存在相关[1]。翼状胬肉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表现是眼结膜出现瘀点、结膜充血、结膜乳头增生以及眼角膜表面出现三角形胬肉等,翼状胬肉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2]。对于该症状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则将导致发生角膜散光以及视力下降等症状。对于翼状胬肉的临床治疗中,翼状胬肉切除术是一种常规疗法,有研究提示,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上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本研究通过纳入90例翼状胬肉患者,分别予以不同的手术治疗措施,观察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与显微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具体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9月-2018年8月间收治翼状胬肉患者90例(106眼)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5例(52眼)、观察组45例(54眼)。纳入患者均第1次进行眼科手术,经询问病史后均未见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均无眼外伤病史等。术前所有的患者胬肉均生长至瞳孔区2mm范围内,并处于翼状胬肉症状的静止期,未见急性充血症状。对照组纳入患者包括男性28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40-75岁,平均(57.9±5.6)岁;观察组纳入患者包括男性27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39-77岁,平均(58.2±5.8)岁。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上均未见显著差异,资料具有均衡性(P>0.05),研究具可比性。

2 手术方法:对所有患者于术前常规排除眼部慢性泪囊炎、假性胬肉、角膜溃疡、角膜疤痕、眼结膜炎症以及其他眼部感染性疾病,90例患者的手术过程均于同一台显微镜下进行,2种术式操作均由同一批经验丰富的高资历医师进行。患者于术前7天予以可乐必妥滴眼液滴眼,以3-5滴/次,6次/d。对照组予以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治疗。治疗前进行常规消毒铺巾,采取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Alcon,比利时)滴眼,5分钟3次,对术眼的表面进行麻醉处理,与显微镜下注射浓度2%的利多卡因+浓度0.75%的布比卡因等量混合液对翼状胬肉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处理。术中采用齿镊夹住翼状胬肉颈部,应用尖刀片沿胬肉的头部在角膜上打开一深度接近前弹力层的浅界,分离胬肉头部与体部,在分离操作中尽量不残留血管与纤维组织,以充分保持创面的光滑性,同时将角膜与巩膜胬肉组织进行彻底剥离使透明的角膜组织显露,分离球结膜后剪除病变部分胬肉组织,在剪除胬肉前注意令患者处于水平位进行眼球运动以避免对术眼内直肌造成损伤。使巩膜面4-5mm暴露并通过低温烧灼巩膜创面进行止血。观察组予以显微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进行治疗。患者翼状胬肉切除术同对照组,术后在术眼颞上方小心切出自体角膜缘包括透明角膜上皮、角膜缘以及结膜等部位的自体干细胞移植片作为手术材料,使其弧度以及长度与术眼原术后的创面角膜缘形状与长度保持一致,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将移植片与角膜缘的残端对齐,切除术后角膜缘残端并进行间断缝合处理,使角膜缘的残端对合紧密后医用10-0丝线于浅层巩膜位进行缝合。术毕于术眼结膜囊处涂金霉素眼膏(国药准字H44023098),并应用无菌绷带进行加压包扎48小时。

3 术后处理:对2组患者的术眼于术后3天内每天进行1次换药,每天滴加可乐必妥滴眼液,以6次/d;于术后4天后改用滴加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以6次/d。术后对患者常规应用裂隙灯对术眼进行检查,术后2周左右见症状恢复良好可拆线,于拆线后需继续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2周。术后嘱咐患者需减少接受紫外线照射以及尽量避免烟雾刺激,避免进行揉眼等,持续电话随访6-12个月,每月定时到院复诊。

4 观察指标:分别观察对比2组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情况、不良反应情况以及角膜创面上皮愈合的时间长短。对术后的不良反应症状主要包括畏光、异物刺激、疼痛、充血、流泪以及水肿等症状。

5 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对翼状胬肉患者不同术式治疗后的观察指标进行处理分析。2组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对比采用x2进行检验;角膜创面上皮愈合的时间对比采用t进行检验。P<0.05表示组间对比差异存在显著性,对比具统计学的意义。

6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1年复发率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而角膜创面上皮愈合的时间上,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更快,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情况以及角膜创面的上皮愈合时间对比

讨 论

翼状胬肉作为当前眼科临床诊治中较常见的一类慢性多发病,在该病症状较轻微时,患者会感觉眼周有异物感,翼状胬肉且影响美观;对于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引起角膜散光以及近视等。目前对于翼状胬肉临床主要是采取手术治疗,翼状胬肉切除术是一种常用的术式,但在该手术后,患者的复发情况也相对较常见,为减少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情况发生,有研究选用翼状胬肉显微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3-4]。

翼状胬肉症状的发生与患者长期受到慢性炎症的刺激以及免疫因素等的影响有关,而角膜缘干细胞是一种具组织再生能力以及细胞更新能力的细胞,其在角膜缘处作为结膜与角膜的屏障,同时也是导致角膜上皮再生的来源细胞,角膜缘干细胞能对新生血管以及假性胬肉对角膜的侵入起到阻碍作用。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移植术后,干细胞在短时间内能通过进行有丝分裂以及阿米巴样运动,从而分化成角膜的上皮细胞并使角膜创面铺平,恢复角膜的正常功能。此外,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移植术在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应用还能促进患者角膜缘生理功能的恢复,并对局部组织增生现象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从而阻止异常的结膜源性组织出现增生情况,并对翼状胬肉的复发情况起到有效抑制等[5-6]。对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移植术材料主要采集于患者自身眼睛的角膜缘的干细胞并移植于患侧眼上,使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自然生长并发挥修复作用,加速角膜创面的上皮化,通过移植纤维血管组织向角膜的表面生长,能降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翼状胬肉症状的复发率,对于显微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在手术的过程当中,应注意将移植片选取在上方至少带有0.5mm的透明角膜缘组织,确保采集的材料含足够量的角膜缘干细胞,充分避免发生因角膜缘干细胞的缺乏或因功能不良导致翼状胬肉症状复发的现象发生[7]。在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中,应注意将胬肉组织进行彻底切除以避免出现组织残留等现象,手术创伤以及术后炎症反应均能使胬肉的残留组织成纤维细胞以及血管细胞出现活化[8],因此,在手术后应注意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支持处理。在对于自体移植片的选择上应注意移植片大小是否合适,当移植片的面积过小可能导致出现结膜侧方的新生血管以及胬肉复发,且在术中取结膜瓣时,应注意尽量取薄且不带有结膜下的结缔组织。在手术后还应采用进行术后处理,配合合适的处理方法加速愈合。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与显微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显示,显微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术后1年复发率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角膜创面上皮愈合的时间上,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更快,研究提示,显微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能更有效地减轻患者术后不适与痛苦,减少并发症与复发症状,并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等。

综上所述,临床上应用显微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能取得更好的疗效,相比于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术后的并发症与复发症状发生几率更小,显微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患者术后恢复更快,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移植术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与非盘状半月板损伤疗效对比研究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围手术期难治性冠状动脉痉挛临床分析
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
探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的护理配合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交腿皮瓣移植术后护理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
眼翼状胬肉治疗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