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杖头上的大造型

2019-11-30白丽

丝绸之路 2019年3期
关键词:张掖

白丽

[摘要] 河西走廊的古城张掖,有著名的邵家班子木偶戏,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张掖邵家班子的杖头木偶体量大、颜色艳、动作多、技法精,这些带有原始风貌的民俗艺术恰恰显示了华夏早期文化基因的模样,这种看似简陋、粗犷但实际上精湛、神奇的艺术风貌,正是当年中原民俗艺术形象的再现。

[关键词] 张掖;邵家班子;杖头木偶

[中图分类号] J8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115(2019)03-0169-02

在河西走廊,古城張掖自古以来是通向西域的一个标志性城市,素有“金张掖”之称,从西域入玉门关到达张掖,就算真正进入了中原文化圈,这座东西交融、兼内地与边塞之风的城市,至今仍有一种多样文化的气息。

张掖的民俗艺术是非常丰富的,但由于其所拥有大量的古代遗存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让人们总是想起那些残破的城池、深藏的古墓和雄伟的雪山大漠,从而忽略了存在于民众草根间的艺术样式,甚至那些依然存活、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仪式也未受到重视。相反,在张掖辖区内的裕固族民族艺术却引人注目,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民族艺术在张掖乃至河西地区有广泛的影响传播,肃南县还在张掖市内建设裕固族风情一条街来宣传、展示民族风貌,相比之下,张掖自身区域内究竟还有哪些民俗文化、民族艺术,却没有人去关注。

其实,张掖的民俗艺术留存很多,如河西长卷、张掖布阵、邵家班子木偶戏和具有高难度的狮子蹬社火都是当地人们非常熟悉的,这里面与美术造型关系密切的当属邵家班子木偶艺术,它是一种不同于内地的独特造型的木偶艺术。

张掖邵家班子木偶戏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道光初年,在张掖创建的“双盛班”虽不是祖传的,却有六代传人:第一代是铁柱子,第二代是铜柱子,第三代是经国才,第四代是赵延年,第五代是邵长年,第六代是邵学仁。光绪三十四年(1908),杨杰和他的外孙杨德望、魏学富、魏学俭创建了“全盛班”。20世纪50~80年代,张掖境内的木偶戏班保持有两个,都为邵家班子所传。由于1950年前后在全国渐次开展的“戏改”,把相当多的民间戏班改造成了政府剧团,各地木偶社班纷纷改为木偶剧团。1952年2月,张掖市前进木偶剧团成立,这实际上就是邵家班子的嫡传。

张掖前进木偶剧团一度从属张掖大众秦腔剧团,《张掖戏剧志》一书记载了张掖大众秦腔剧团的历史,这是张掖组建最早、历时最长的演出团体,新中国成立前的“志兴社”是它的前身,但是推本溯源,“王家老班子”则是它的始祖。大众秦腔剧团的形成、发展也经历了“王家戏班”“乐义班”“志兴社”“志华俗社”“志兴秦腔社”“大众剧社”六个社班的交替演变。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前,邵家班子就已经属于“志兴社”中的一员。1958年,张掖“大众剧团”在张掖市人民委员会的批准下转为“国营张掖市大众秦腔剧团”。以邵家班子成员为主力的前进木偶剧团也归属其中,张掖邵家班子的杖头木偶在造型上比较独特,主要是体量大、颜色艳、动作多、技法精等,一般人物造型高1.2米左右,比一般的同类木偶要大,现在的第三代甚至第四代木偶色彩也鲜艳了很多。杖头木偶制作人十分注重传统艺术的继承,既借鉴了民间神像、古代彩塑、石窟造像等造型和技法,也吸收了其他戏曲等舞台艺术的脸谱表现手法。这些木偶颈部用铅丝与偶身相连,偶人躯干四肢以木刻制。这些木偶人头部以木雕刻为主,再用皮革层层包裹,摸起来有弹性,看起来有真实感,而后通过彩绘,画出各类角色的形象。张掖杖头木偶戏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民间传奇的神话故事,木偶在艺人的操纵下可以表现抽烟、打斗、扇扇、拿物品、搬东西等高难度动作。表演中将唱、念、做、打、乐于一身,十分精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张掖杖头木偶戏受到的冲击很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张掖杖头木偶戏已逐步销声匿迹,虽然时停时演地经营,还在勉强度日,但生存状态异常艰难。在前几年我们探访剧团的时候,发现剧团成员大多已故,技术最全面的老艺人当时只有邵学信一人,已经70多岁,老人只是偶尔唱一折戏,10多斤的木偶娃娃,要抡欢了耍起来,对于年轻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是一位老人。即便是这样,一个小时的表演也只能赚取少许费用,这种民间艺术逐渐无人问津,老艺人邵学信是杖头木偶第六代传人,他曾经是市文化馆的一名门卫。

张掖包括肃南裕固族地区,大多是一个在漫长的时间里移民而形成的区域。因此,它的文化形态似乎没有形成强烈的地方特色,也没有构成对其他文化形态的改造力或同化力。张掖的民俗艺术品种的地方特色并不是十分明显,这也是它被忽略的原因之一。但重要的是,张掖所保留的民俗艺术,如邵家班子仗头木偶可能因此较好地保持了其“文化引进”时期的样式,在其他原发生地可能已经灭绝的艺术形式,可能又在另一个迁移地生存下来,让今天的人们看到曾经的原始状态,这些原始的艺术恰恰显示了原本文化基因的模样。这种看似简陋、粗犷而又精湛、神奇的艺术风貌,也许正是当年中原民俗艺术的一次朴素再现。

猜你喜欢

张掖
大自然的调色板——张掖七彩丹霞
国网张掖供电公司科技成果展示
情暖张掖大地 让爱不再孤单
到张掖看黑河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
开幕
听一首公路变奏曲——张掖公路管理局养护一线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张掖大佛寺相关问题辨析
西夏时期的张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