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有度”的教学

2019-11-26潘开英

教育界·下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课堂

【作者简介】

潘开英,1974年3月出生在江苏江阴,1995年毕业于无锡教育学院英语大专班,2004年被选拔赴加拿大参加专业培训,2011年完成福建师范大学本科函授。1995年至2016年任教于江苏省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担任11年的教研组长及13年的学校英语学科分管工作,經历4轮教材实验改革,期间先后获得市、省课堂教学赛课一等奖,被评为江阴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江阴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小学英语实验教材实验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特级教师;被聘为江阴市小学英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首届京苏粤浙中小学卓越教师高端研修班学科指导教师,成立无锡市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2016年正式调入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全面负责江阴市小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培训工作,主持过江阴市小学英语备课组长、教学研究力种子教师及首届江苏省乡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育站工作,被评为江苏省乡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育站优秀指导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在课堂、科研等方面获省、市、区奖;被邀到全国各地示范课和讲座,6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

整整20年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加上4年的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我从小学英语教学的亲身体验者转变成教师教学的引导者,不论从非常宝贵的一手经历与经验还是从研究教师课堂教学的观察思考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学科教学要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学科教师及这门学科怀有好感,以有温度的教学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其次要讲究课堂“让学”的广度,真正体现现代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要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保障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与不断提高。

一、教学要有温度

当年,我的同学们毕业出来就到初中或者高中任教去了,而我一个人留在小学教学,那时候的江阴小学英语才刚刚起步,只有市区的几所学校开设英语课,我是学校唯一的英语教师,在没有学科师傅领进门的状况下,只在初中实习过一个月的我只能独自摸着石头过河。有一首歌叫作《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刚刚步入三尺讲台的我自然而然地向以前教过我的老师模仿学习,在认真教学的基础上,信奉“严师出高徒”的理念,但事实给我泼了一盆冷水!因为我随后便发现,我辛苦认真教出来的“高徒们”跟我这个老师并不亲近,他们并非真心喜欢这门学科,这让我很苦恼。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开始观察身边备受学生、家长喜欢的其他教师的所言所行,通过观照自己的行为来分析问题,发现自己唯分是追,课堂上“严”重而“爱”轻,“控”多而“放”少,导致学生考得虽好却不从内心真正信服你、喜欢你。不断给自己照镜子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我的教学,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努力让自己也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在一次和党派领导的交谈中,他看着我在专业上的进步,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话:“小潘,我们称那些卓越的教师为教育家,而从来不称教学家。”一语惊醒梦中人!教师如果只是做到教学这个层面,只是注重了教学方法技巧的改进,只是单向地去教给学生知识,并勒令他们一定要记牢,而忽视了学生对学科的感情培养,就很有可能扼杀了未来学生这门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恰是件最遗憾的事情。思想意识的惊醒,让我转变策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举措。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我愿意做一个温暖的教师,实施有温度的教学,与孩子们一起快乐地沉浸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所以,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努力让学生得到以下感受。

1.教师是可亲的

为了拉近师生距离,我有意识地利用课余时间增进与学生(特别是中差等生)的交流,去发现他们的喜好,以他们的特长来激励其在英语学习上更进一步;去了解他们学习上存在的困难,真诚地指导他们如何走出困境;去关心他们生活中是否有影响学习的小情绪,耐心地加以安抚疏通......总之,用“沟通”来取代“管理”后大大地促进师生之间的彼此理解、相互接纳、充满信任。其次作为英语任课教师,我积极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如阳光体育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等,特别珍惜和学生一起活动的瞬间,融洽的相处增进了我们的情谊,提升了他们对教师的亲近感,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也越来越热情高涨,学习的主观意愿度大大提升。

2.课堂是安全的

高压式的环境不仅会拉开师生距离,还会使学生缩手缩脚,阻碍他们正常舒展地开展认知活动,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给学生应有的安全感,如课堂上学生只要保持思考,就不要惧怕出错,教师不会因为答错而批评学生,相反我会及时引导或启发,激励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也不允许其他学生嘲笑,而是让大家明白:课堂是个允许出错的地方,关键是大家要在一次次错误中获得顿悟,走向正确。在对待学生犯错这件事上,我秉承“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的做法,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也特别注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设计教学,尽量避免学生因为难度跳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课堂上根据接受实况进行适时调节,不因追赶教学进度而挤压学生思考、消化、吸收的时间,让学生合理充分地经历学习的过程而收获课堂成果。在这样包容、合乎情理的课堂学习氛围里,学生会充满自信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潜能。

3.学习是快乐的

课堂上我力求让学生感受三种层次的快乐:首先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趣味化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入课之愉悦,其次是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启思维享受学习体验之曼妙,最后学生要有历经千山万水、突然柳暗花明的收获之乐。三种快乐集于一课,有的外显于行,有的内隐于神,学生内外均有体验与收获,这样的课堂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动力,不断提升他们对英语学科的情感。

实践证明,当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在意学生的行为,把爱作为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教学就具有了温度,学生便会燃起学习的激情,心悦诚服地跟着教师学习,带着意愿度的学习一定比高压下的学习要来得主动、积极而有效。

二、“让学”要讲广度

随着课改的推进,特别是英语课标的出台,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呼声越来越大,教师要一改以往的师本课堂,把学生从传统课堂中的“应声桶”或“接收器”转变为生本课堂中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实践的探究者。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为了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根据学生的认知及能力水平有效开发“让学”的通道,合理设计课堂教与学的比重,努力实现最大程度的少教多学。

1.改变一种思维

从事教学的初期,我和大部分教师一样十分依赖《教师教学用书》,习惯性地将《教师教学用书》上列出的教学内容默认为自己一定要在课堂上教的内容,却没有真正地从学生的能力情况出发,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来合理设定课堂上教与学的比重,这大大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为了让“学”在课堂上充分明确起来,我逐步打破这种课堂教学的固定思维,把思维从“这些教学内容是课堂上我要教会学生的”转为“这些教学内容是课堂上学生要学会的知识,我是在他们不能掌握的情况下帮助他们达成目标”,有了这样的“让学”思考 ,随后的课堂就有了更多的放手设计,为实现最大程度的“让学”奠定了基础。

2.学会一套分析

对教学进行“让学”设计是关键,教师要结合教材、学生、生活进行系统思考、全面规划,通过分析课堂教学的起点、设定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知识的难易度,规划设计最大程度的“让学”路径,建构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课堂教学框架。具体做法如下。

(1)弄清教学起点与终点

教学的起点是指学生课前对教材的已知状况,一般情况下我主要通过这些问题的自我叩问来把握学生“课前已知”: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已学过话题哪些相关内容?他们能用这些学过的知识干什么?他们在单词认读上是否具备拼读能力?他们对时态的掌握如何?教师抓住学生“课前已知”这个起点进行教学,就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打开一条可自主参与的绿色通道,引领他们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开启探究,避免教师不分学生会不会、行不行而简单地为教而教的低效局面。

教学的终点就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地,教师要将学生“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两个问题结合起来思考课堂目标的设置。“学什么”不能只限于教材,教师要以教材为本、以生能为佐、以生活运用为准对原有的教材内容采用增删、重组、再创等方式进行有效的调整,使得经过调整的内容与主题保持一致,能很好地丰富原有内容,使之更加灵活生动、符合生活实际,贴合学生的能力与需求,真正成为学生“吃得好、吃得了、吃得饱”的精神食餐。“学到什么程度”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描摹,它的鉴定标准就是学生通过学习书本是否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不同而分层设置达标要求。

(2)梳理教学内容的难易层次

教师对新知的教授不可采用均衡发力的处理方式,教学过程要讲究节奏明快、张弛有度。有节奏感的英语课,当如跑马,有时需要勒马停下细看,有时需要走马观花,课堂上哪里快跑、何时驻足,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接受能力产生的难易层次加以调控。学生对新知的接受存在哪几种差异呢?我想它无外乎“会”、“可会”与“不会”三种,“会”在课前基础时已有分析,“可会”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潜能加以确认,我通常把学生可以主动建构的知识、可以通过上下文推知的知识及小组合作或者教师点拨得知的知识认定为“可会”范畴,如一些符合拼读规则的单词,如果学生熟悉常见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他们就可以借助以旧引新、音节拼读法来自学单词;如学生有“Where do you go? What do you do there? Do you...?” 等句子的积累,当他们在语境中见到“Where did you go? What did you do there? Did you...? ”等句子的时候,可以他们根据上下文推知它的意思……所有这些“可会”知识需要教师依据“相信学生、利用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去加以确认。我把那些通过以上方式学生还不能达成的知识点归为“不会”范畴。对教学内容进行难易程度的梳理为教学流程中“教”与“学”的设计提供了充分可靠的依据,为“让学”提供充足空间。

(3)合理规划“教”与“学”的设计

从教学起点到终点可以选择很多方法途径,怎样选择能既快又好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有效路径呢?我想教师一定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40分钟时间,积极提供平台、时间来引导学生自主地把“会”和“可会”的事情做好,教师只需把他们“不会”的认真教、教扎实,这样就能保证课堂教学教在点子上,实现最大程度的“让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促成优效课堂。具体设计方法:

·学生“已会”知识,直接活动检测他们的理解情况;

·根据教材上下文“可会”知识,设计独立个体探究活动;

·通过合作学习或教师点拨“可会”知识,设计合作探究活动;

·学生“不会”知识,采用“示范—模仿—迁移—运用”的教学步骤。

根据内容的难易层次设计教学,课堂教学环节推进有了缓急,流程安排呈显抑扬,学生在一张一弛的学习氛围中能时刻保持专注状态,提高兴趣,启动思維,有利于课堂精彩生成。

三、促学要见深度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课堂不再是一味传授知识、巩固知识就好,教师应从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等多元角度全面育人,我认为在多元育人的同时应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这是课堂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郭华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我从自身的教学实践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赋予教育教学意义性,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1.基于实践,增强理解

实践出真知。学生对于课堂中通过“告知”而得到的知识记忆浅短,他们只有经历了思维的整个过程(尝试、质疑、顿悟、理解、归纳、领会、运用),在亲身实践中才会印象深刻,对知识掌握牢固。如在教学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Our new home》语篇时,文中设置了“找物”出现的两种情况:一种是知道物品地点,直接回答“Its/Theyre...”,另一种是不知道答案,给予建议“Is it ...? ”由于书本上谈论到了单复数名词的地点,但文中只对white cap这个单数物品提出建议,教师有必要把“对复数物品进行合理建议”引入课堂教学,达到学生能对任何不确知物品进行合理建议的效果。以下是我用启发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尝试实践,自主获得知识、掌握知识的教学流程:

(1)T: Look, when theyre talking about the white cap, they use a different sentence.(屏幕呈现课文原句Is it in your bedroom? )

Ss:齐读。

T: It is a very useful sentence.When we dont know where the things are, we can use the sentence structure “Is it ...? ”to give others suggestions.For example, I want to play football, but I cant find it.Where is my football? (屏幕呈现厨房和客厅两个不同的场景)

Ss:Is it in your kitchen?

T:(打开厨房)No, it isnt.

Ss:Is it in your living room?

T:(打開客厅)Oh, yes, it is. Thank you.

(2)T:In the story, we know that Su Hai and Su Yangs mum knows where the skirts are. If she doesnt know where, what will she say?

S1:Is it in your living room?

T:Good idea! But here we are talking about the skirts.How to express yourself correctly?

S2:Is they in your living room, on the sofa?

T: Good job! But in the story, we know the skirts are in the living room, on the sofa. So it is said “They are in the living room, on the sofa. ”, right? Now can you tell me what mum will say?(教师在启发时特意在be动词are处停顿,加重语气,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主动迁移运用。此时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已小手高举。)

S3:Are they in the living room, on the sofa ?

T: Yes, they are. Thank you, mum.

(3)T:Now we know, when we talk about one thing, we can ask

Ss:Where is...?

T:When we talk about two things or more than two, we can ask

Ss:Where are...?

T:If we know the answer, we can answer directly. We answer

Ss:Its/Theyre....

T:If we DONT know the answer, we can suggest someone like this

Ss:Is it/Are they...?

教师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先采用模仿、迁移的方式检测学生对于单数物品建议的正确性,其次根据课文内容创编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复数物品该如何正确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答错的时候,没有采用告知的方法将答案和盘托出,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试错中发生顿悟,促使他们对知识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真正达到理解的状态。

2.着眼创新,引发求异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呈现当下话题的所有情况,这恰恰给了学习者可以发挥的空间,教师利用这个空间好好设计与生活相关的各种情境,把学生带入其中尽情地发挥想象,打开求异思维,各表意见。如教材上经常会有购物情境,它呈现的内容往往比较简单,问答基本是“你要买什么?”“我要买……”“你还要买...吗?”“来一些……”“好的,给你。”“谢谢。”学生学习这样的对话,并不足以应变生活中的多样情况,譬如,顾客想要的东西可能没有了呢?所点物品有不同的特点呢?也许营业员要想继续推荐食物呢?又或许太贵了呢?凡此种种,教科书没有但生活中会有的情况,我喜欢给学生拓展这样的情景,联通生活来引导他们在设定的条件下发挥想象,完成特色任务。把生活的情景、生活的语言引入课堂后,学生之间的交际语言更加生活化,变化而灵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课堂学习不止于教材内容的模仿,学习变得更有深度,更具活力和持续力,同时学习为生活服务,学有所用,学习更赋意义。

3.关注评价,促进思辨

学生不仅要从学习中丰富知识、增长能力,还要获得对事物的辨识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课堂听课中,发现很多教师为了提升育人目标,简单地采用了贴标签的方式以告知学生要懂得一个什么道理或规范一种行为等,根本不管学生内心是否真正感同身受。事实上学生对某一价值观的接受应该通过他们自身对事物的理解、对其价值的合理判断而得到内心认同感,教师应该把评价权下放给学生,通过设置一些情景、提出一些评价性问题作为帮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在思辨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如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语篇《Holiday Fun》讲述了两位同学的假日趣事,课文“趣事”主要涉及看望祖父母、外出旅游及休闲活动,教师课堂的文化提升通常是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假日做了什么,然后通过一句话的点评将其贴出:Oh, you all did a lot of interesting things! Please remember:Make our holiday meaningful and colourful! 这样引导下的学生对于“趣事”的定义其实是不清晰的,教学的主题虽为“假日趣事”,实际上应指“有趣且有意义”的事,通过教学达到“引导学生过有趣且有意义的假期生活”的主题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现实中学生假期生活的一些弊端,提供一些现代孩子的假日活动案例(如经常上网游戏、看电视),让学生自己来剖析、评判,从而懂得什么活动可以做,什么活动要少做或不做,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假期过得有趣、有意义。学生在做出评价的过程中,本身就在结合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审辩,同时矫正自己的行为,这样的一种价值评判于润物无声中达到教书育人之功效,这样的活动更具实用性、指导性、意义性。

猜你喜欢

英语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读英语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