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在“点”上:小学语文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激活策略

2019-11-26黄淋滟

教育界·下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小学语文

黄淋滟

【摘要】学问离不开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重要条件。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借助有效的提问,以问为突破口,来启发学生的心智,引领学生学会质疑,从释疑解惑中发展语文素养。怎样问?要将提问落实到学生的兴趣点、文本的关键点、思想的碰撞点、思维的发散点上。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意识;提问点

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教师也往往忽视课堂提问,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做学问就要善于提问,探究知识就要敢于发问。陶行知强调:“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求知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要善于引领学生提问,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课堂教学引导者,教师在诱导学生提问时,应该合理把握提问点,将问落实到学生主动学习中,让问更有效。

一、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贵有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质疑品质。很多时候,学生不是不去发问,而是不知道问什么,怎样去问,甚至不敢问。问题意识首先要从“疑”入手,有疑,才能有“问”。教师要发现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展开问题探究,从“为什么”“怎么办”等思维节点来设置提问,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1.不懂处就要问

授人以鱼,只能解决一时之饿;授人以渔,可教会人捕鱼的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师往往将答案看作“鱼”,似乎告诉学生答案,学生就会明白道理。事实上,鱼与渔是不同的,要通过问题导向,让学生获得求知的方法。学生掌握了“渔”的方法,自然会捕获更多的鱼。学习过程中,不懂是常有的。面对学生不懂的知识点,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去发问,而不是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学问学问,既要学,更要问。两者要协同起来,互相促进,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领会教学内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鼓励学生大胆发问

有问题就要发问,要大胆地问。农村小学生大多没有好问的习惯。小学生虽然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探究欲高,但在课堂上,似乎不敢积极发问。教师要给予学生发问的信心,要以积极的鼓励,为学生创设提问情境,拉近师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平等地对待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放得开,减少思想上的牵绊,积极地参与课堂提问。同样,教师要会引导学生发问,从提问层次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有效的发展。如针对课堂问题,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要恰当运用小组合作教学,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打破课堂的沉闷,鼓励学生多维化展开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

3.教给学生发问的方法

叶圣陶强调“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事,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师生互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更是学习主动者。课堂提问的设置,归根到底在于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参与到问题讨论中,从问题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问题不是随心所欲地问,而是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把握最近发展区。教师可以通过范例展示发问的方法,让学生从模仿中借鉴,在学习中运用,带着问题去思考。同时,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以学生实际为依据,拓展课堂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问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把控课堂教学契机,设置有效提问点

在课堂上,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法,合理、适时、适当的提问点,有助于激活学生的言语思维,增强对语文问题的探究意趣,自然而然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1.转变观念,重视课堂问题引导

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很多教师习惯于“填鸭式”教学,对教材知识的讲解,从一问一答中呈现给学生,学生一味地抄写、记忆和背诵,根本没有发问的机会。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感到反感,担心干扰课堂教学秩序和进程;一些学生不敢、不愿去提问题,担心被同学嘲笑。所有这些都制约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教师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特别是结合教学内容,给予学生发问的机会,诱导学生去提问。一方面,在语文课堂,教师要预留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获得提问主动权;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有疑必问,想方设法让学生大胆质疑课堂教学。同时,在问题引领课堂教学中,要多运用小组讨论方式,增进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疑问中发现问题,从探究中解决问题。另外,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改变过去的课前预习方式,除了生字词、段落、结构的预习,还要让学生提出预习问题,从读文本、思考问题、探寻答案中激活问题意识。

2.创设平等民主的提问环境,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激发,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发问,教师要搭建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发问氛围。很多农村学生不敢问问题,在心理上存在畏惧感,怕老师反感,怕同学耻笑。所以,教师的信任與理解,鼓励与支持是激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抓手。如在学习《唯一的听众》时,对于题目中的“唯一”所指的什么?是谁?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要从文本中回想作者所指的“唯一”是什么意思?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对学生的想法给予尊重,即便是所提问题与教学思路不符,也要肯定学生的勇气。诱导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教师要注重师生角色的互换,要给予学生激励性引导,让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对于“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在文中说明了什么,让学生从文本阅读中找出与之对应的具体事例,通过审读事例,来解释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要营造良好的发问氛围,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设置“问题卡”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记录自己的问题,对问题展开交流,对不懂的地方、不解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共同商讨来解决。

3.关注学生思维碰撞,适时融入问题启发

好奇心是激发求知欲的有利时机,在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智思维,唤醒学生“为什么”的意识。在教学《穷人》时,通过初读文本,向学生提出要求:对该文的理解,有哪些疑问或不解?有学生提出: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根据这个质疑,我们鼓励学生再延伸更多的问题。有学生补充道:从哪些方面来写穷人之“穷”?还有学生提出:这些穷人真的“一无所有”吗?如何看待作者所谓的“穷人”?通过激发与引导,让学生的问题思维得到拓展。结合这些问题,鼓励学生从文本阅读中去寻找答案,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增进学生的探究欲。学而不思则罔,在语文课堂上,对文本的理解需要思考,针对学生的疑惑,要引领学生去质疑,去思辨。在《跨越百年的美丽》里,题目中的“美丽”如何解读?有学生认为,“美丽”暗指居里夫人的外貌;有学生认为,“美丽”映射着镭之光;有学生认为,“美丽”是指居里夫人追求科学精神的淡泊与坚定。以“美丽”为问题主线,鼓励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与之关联的意义。围绕这个主题,学生们进行文本品读、思考与交流对话。我们看到,居里夫人获得了无数荣誉,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她的全部青春、信念和生命。在艰辛的实验中,自己甘愿做一名搬运工、搅拌工、冶炼工、化验员、科学家,从一吨多工业废渣中提炼0.1克镭,在她的衣裙、双手上,都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三年又九个月”的不懈实验,从“一吨”到“0.1克”的成功,从中来辨析“美丽”的深刻内涵。

4.在学生困惑点上提问,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在语文阅读中,遇到困惑是难免的。由于学生认知、理解的差异性,对所读内容产生疑惑,对这些困惑点进行提问,让学生尝试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解决。在教学《詹天佑》时,该文主要讲述了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为祖国建设铁路的故事。文本在对詹天佑进行描写时,为了歌颂詹天佑的伟大爱国精神,分别从正面、侧面两方面来烘托人物。有学生提出疑惑,詹天佑白天攀山勘测线路,晚上要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他为何如此不辞辛劳,卖力地工作?有了困惑点,就要鼓励学生化解疑问。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找出关于詹天佑的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句子,然后让学生反思一下,这样写的意义在哪里?从这些句子中能获得哪些感受?通读文本,詹天佑之所以奋斗在第一线,就是要让外国人看一看,中国人自己也能造铁路。我们从文中看到,詹天佑对工作要求很严,任何计算都不能马虎,这些语言描写,更体现了詹天佑严肃、认真的敬业精神。文中提到外国人嘲笑中国没有铁路,甚至有外国人轻蔑地认为,中国铁路工程师还没有出世。但事实上,在詹天佑的带领下,中国铁路成功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引领学生从詹天佑的实际行动中,见证中国工程师的爱国精神,也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份爱国情怀。探析文本的深刻内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困惑点,以此为契机,展开问题的延伸与讨论,化解疑惑,逐渐加深学生对文本深层意义的理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疑问或困惑,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点。有困惑了,说明学生思考了,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围绕困惑点进行讨论,找到化解困惑的方法。可见,正是对学生困惑点的提问,成为推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抓手。

三、结语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认知、情感、人文品格的发展,通过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发问,自由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深化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韩淑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

[2]苏晓斌.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7(22).

[3]赵云.语文问题意识培养的前提与方法[J].小学教学参考,2014(25).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小学语文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