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体育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国际传播
——第十四届全国体育新闻传播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9-11-25李爱群

体育教育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体育新闻体育文化

王 康,李爱群,2

(1.武汉体育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武汉体育学院 期刊社,湖北 武汉 430079)

2018年11月10日—11日,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主办、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体育新闻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来自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冬奥组委、新华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20余所院校的师生共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新奥运·新视野——体育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国际传播”这一主题。本届会议具有以下3点特征:(1)形式多样,内容丰富;(2)议题多元,视角多样;(3)聚焦热点,着眼基础。此次会议的举办,旨在促进国内各高校体育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与发展,增进专家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北京冬奥周期。

1 新时代:理清体育文化内涵,实现体育文化的传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体育文化早已发生变化,打上了技术进步的时代烙印,若想更好地实现体育传统文化传承及发展创新,首先要理清体育传统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是一种反映时代追求的文化。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徐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注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促进民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1];体育文化建设力度的提升有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借“一带一路”政策的开展实现中华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助力“两个一百年”梦想的实现。体育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强调道德培养的文化。西安体育学院姜霞表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体育文化讲求公平、注重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助于社会法制建设[2];强调礼仪、重视传统习俗继承,例如武术抱拳礼、龙舟赛前给龙头点睛、舞龙舞狮提足、叩拜等文化传统在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中均得到了传承。体育传统文化还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文化,动态性强调与时俱进。武汉体育学院的侯小琴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网络民族志观察”,梳理出武当武术在欧洲地区传播的特点,认为中华传统武术应加强与西方体育价值标准的结合,打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缺乏“竞技追求”意识的刻板印象。

当前,互联网技术、个人终端领域的快速发展满足了新时代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选择需求,微信、微博、腾讯体育、企鹅直播等新兴媒体迅速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新兴媒体不仅承载着受众观点、情感的传递,也是新时代传播体育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其无界性和共享性的特征,使体育文化在传播的时效性、互动性、准确性等方面均实现了提升,为体育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3]。南京体育学院的陆青认为,在网络信息技术日趋成熟的时代背景下,以微信、微博、微电影为中心的传播方式登上主体传播舞台[4],“微时代”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创新体育文化传播模式,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传播氛围将决定下阶段我国体育文化传播领域的发展。在体育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上,应让媒体成为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桥梁与纽带,让体育传统文化更富时代气息,让体育传统文化更加高效地传播到群众中去;同时,由于新兴媒体本身就具备传播广泛性、反馈及时性等特征,来自受众内部的有关体育传统文化创新工作的意见又能够及时有效地反馈给媒体,从而实现体育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良性发展。

新时代,体育在增强国民体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作用明显。我国体育传统文化对展现民族精神、反映时代追求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体育传统文化研究议题丰富,且贴近社会现实,主要集中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冰雪运动文化传承、学校教育与体育文化传承相结合等领域。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华中科技大学李珂提出,在“互联网+体育”背景下,新媒体借助图文、音频、视频等多元化展示形式,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5]。冬奥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具备影响力大、附加值高[6]、传播性强的特征。沈阳体育学院的蒋越表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为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冰雪运动文化追求和谐交融、强调个体生命完善的现代化特征得以传播。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动态的、整体的,体育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给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烟台大学程雪锋表示,体育文化传承工作的研究需要多种创新思维,体育全球化背景下体育文化的传播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当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7],忽视社会调查、实证研究,缺乏学科间的互动和国际的合作。因此,他提议将体育文化传播的研究放在体育全球化、文化媒介化的宏观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同时注重与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网络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合作。

2 新奥运:回归奥运本质,加强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

伴随时代的发展,中国民众对奥运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唯金牌论”的思想已经逐渐淡化,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及文化事业的融合逐渐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及核心组成部分,奥林匹克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其教育功能如下:

(1)精神教育。《奥林匹克宪章》中提到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生活哲学,它追求身体、意识、精神等方面的整体平衡和超越[8],奥林匹克主义将运动跟教育融合在一起,培养人类顽强拼搏、大胆创新、永不服输的精神动力。(2)素质教育。“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相互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奥林匹克运动将青少年视作主要的教育对象,优先为全球青少年提供观赛、学习的机会。比如,每届奥运会都会为青少年提前预留15%左右的门票;又如,2020年东京奥组委将吉祥物的最终选择权交与日本学生群体手中。东京奥委会官方曾表示:倾听孩子们的意见,能够使本届奥运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也有助于青少年的成长[9]。(3)知识教育。无论是只含祭祀意义的古代奥运会,还是如今全球共享的现代奥运会,都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奥运文化遗产。奥运会的发展史不单单是一部体育史,同时还承载着千百年来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史,内容极其丰富,这些可以构成学校教育的新领域[10]。

除去认清奥运本质外,还必须顺应奥运发展趋势。“节俭办奥”一直为国际奥委会所提倡,根据2016年伦敦奥运研究所发布的TheMassiveCostsBehindtheOlympicGames数据来看,自1992年巴塞罗那夏奥会开始,到2016年里约夏奥运会为止,以往13届奥运会(也包括冬奥会)的财政支出全部超出了预算。其中索契冬奥会财政支出总额达到了218.9亿美元[11],足足超出预算289%,毫无争议地成为“史上最昂贵的奥运会”,对俄罗斯财政运营造成了极大困境。近年来各国申办奥运会的热情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国家城市因财政压力宣布退出竞选,“节俭办奥”已成为奥运发展的必然趋势[12]。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徐济成作为此次会议的特邀嘉宾,以TheNewNormStatusofImplementionForTokyo2020为例,从场馆再利用、公共交通提倡、地区联合办赛[13]等角度入手,展示了“节俭办奥”的含义及措施,强调我国人民,尤其是高校的师生应正确认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内涵、认清奥运发展趋势。

自2015年申奥成功以来,在相关部门与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新一轮奥运备战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当前学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冬奥赛事解说、冬奥知识产权研究、冬奥文化传播等领域。

赛事解说具备彰显国家形象的特征,分析冬奥会我国赛事报道解说规律、借鉴国外赛事解说经验对现阶段奥运备战工作而言尤为重要。首都体育学院的陈岐岳以世界主流媒体CCTV(中国)、NBC(美国)、EUROS(欧洲)、NHK(日本)对花样滑冰的解说语料为初始研究样本进行对比,认为欧美媒体解说偏幽默化、娱乐化方向,亚洲媒体解说则更为理性、专业、严肃;为实现更好的国际传播,应该对CCTV解说流程做出适当的调整,如增强技术动作解析、提升解说幽默感、捕捉受众需求、注重专业解说团队的培养等。西安体育学院的姚静提出,新媒介环境下,传播者、传播内容两方面建设将决定国际传播的力度、效度。

2008年北京夏奥会的举办为我国留下了奥运场馆、奥运文化、奥运精神等宝贵的奥运知识遗产,2022年北京冬奥会奥运场馆遗产的再利用紧贴“节俭办奥”的奥运发展趋势,吉祥物、火炬、会徽等奥运文化的后续设计将重新唤醒全民创新参与热情,“以和为贵”“融入世界”奥运精神理念的再提倡将再次向世界展现友好中国、魅力中国、现代中国的形象[14]。我国在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曾颁布了《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和《北京市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南京体育学院的李金宝研究发现,当前国内对奥运知识产权的研究单单局限于保护内容及保护方法的介绍上,并未从产权属性的角度对奥运知识产权进行深度分析。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具有鲜明社会公益性与稀缺性(每四年一届)的赛事活动,公益性代表其具有广阔的社会价值,稀缺性则决定了其广阔的商业价值,现有市场机制下对公益性奥运知识产权进行有限商业开发将成为实现奥运知识产权价值的首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体育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再次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现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桥梁。南京体育学院的陈甜甜表示,科技创新水平、媒体运作效率将是我国对外传播冬奥文化的重要方面; 2022年北京冬奥文化要具备自身独有的特点,必将成为一场拥有充分仪式感、稀缺感的文化盛宴,冬奥文化的国际传播对提升体育文化自信、建构良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应设法做好风险防避工作,预防突发性媒介事件的危害。2008年110米栏预赛刘翔退赛、2012年羽毛球女双消极比赛等媒介事件的影响还历历在目,大型体育媒介事件的报道对我国国家形象的构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15]。

3 新视野:技术服务教育,把握学科发展动态

伴随互联网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传播者的身份、信息传播效率、传播手段都已发生变化[16]。传统意义上专职新闻从业者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早已过去,受众地位提升反映出信息传播全渠道化、全互动性的未来走向;VR虚拟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的引入,直播视角、直播平台的包装升级使受众体验感、临场感大幅提升,信息得以全时、全域、全速传播,信息时代传媒产业的变革给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自1984年上海体育学院率先试办体育新闻专业以来,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科不断从实践中探索,已形成自身独特的研究框架,并取得一定的国际认可度[17]。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副主任委员郝勤教授,以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时间图谱为依据,回顾了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历史,认为新媒体技术冲击下我国体育新闻传播模式将进一步向本地化服务、全媒体、平台化、移动直播方向靠拢,新媒体体育新闻传播也终将从“流量为王”回归“内容为王”。成都体育学院的郭晴认为,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事业虽然得到了大力发展,但“大众传播+体育”的学科研究框架仍略显单薄。因此,未来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在加强与其他学科融合、增强解释力、包容性的同时,应兼顾学术自身的独特属性;同时应努力寻求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传播学术话语权的建构[18]。

由于媒介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体育新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有的体育新闻教育模式本身存在技术运用方面的短板,例如对传播者的互动意识教育、技术互动教育、内容互动设计教育等[19],可是,从近几届全国体育新闻传播学术会议的投稿比例、论文质量和体育新闻教育模式看,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领域的建设有所放缓,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首先,从投稿数量来看:相较于前两届会议,本届会议的投稿数目出现了大幅下滑,由200多篇降至150多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当前体育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热情不足,学科发展迟缓等问题。21世纪以来,虽然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可内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及社会实践领域的发展早已断层,如今体育新闻传播更加注重技术传播,拥趸“技术至上”的传播理念。针对此问题,山东体育学院的袁弘老师认为我国应从重视新媒介技术师资队伍的建设入手,加大技术设备方面的投入,强化人文素养、媒介素养、职业素养等文化内涵,通过课程教育、实践实训等方式,提升媒介技术素养。其次,从论文质量角度看:统计分析本届会议的获奖论文,可以清晰发现教师组与学生组论文水准的不同。教师组话题的选取多从宏观领域入手,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宽泛,理论知识运用熟练,现象及问题阐释深入;而学生组论文题目的拟定多集中在媒体平台传播特点、体育事件舆论引导等方面的案例分析,理论性、专业性、包容性较教师组还有很大差距。师生之间差距的存在一方面是合理的,这是教师多年来从事专项研究的印证,代表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具备强大的师资队伍;但从另一角度而言,差距的存在又是不合理的,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后续人才队伍培养能力不足,专业发展迟缓等问题。

目前,全国开设体育新闻专业的院校已超过20所,既含专业类体育院校,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也不乏很多综合性大学,如苏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充,但传媒市场内部人才供不应求,培养数量供过于求的痕迹却越发明显。为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体育新闻传播人才,未来体育新闻教育应从完善课程设置、补充教学设备;数字技术支撑,增加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整改现有体育新闻教育模式。成都体育学院郝勤认为,未来体育新闻传播教育应由“专业人才培养”向“跨界人才培养”方向转型,建立跨专业合作研究模式。针对课程设置的问题,广州体育学院廖慧平老师通过对中美体育新闻传播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发现当前我国各高校体育新闻传播学领域存在学科特色不够鲜明,现行课程体系远远滞后于融媒体时代信息全方位传播的特点等问题。他认为,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除了本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还应该加强体育理论课、网页制作、数据库管理、多媒体技术等领域的学习。上海体育学院的张丁丁表示相关院校必须加大技术设备领域的投入,没有相关硬件设备的支持,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20]。上海体育学院的李丁认为体育新闻教育应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将体育新闻实践教学重心前移,缩短学生入职后的适应周期[21]。重庆大学的郭双强调,引入先进的实验设备可有效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媒体技术方面的理论思考能力[22],全媒体时代新闻教育不应单单仅限于书本教育,应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现场报道、现场拍摄等,提升技术设备的熟悉度,了解现场报道流程。

“新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研究视野”,整改现行教育模式、培养全媒体复合型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将成为未来学科建设的重心;另一方面为体育文化传播提供了“研究架构”,依托“技术升级+赛事举办”,更好地实现体育文化的历史传承及对外传播。时代变迁折射出大国自信,视野变化映衬出强国追求,我国将以发展进步的眼光,多角度、辨证性地思考问题,做好“新奥运”的备战工作,力争为世界人民带来全新的奥运观赛体验,实现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全球性共享。

4 结语

上述热点问题的阐释主要围绕体育文化传播、媒介版权转换、冬奥会战略推广、体育新闻传播等宏观层面展开,微观层面方面,体育电影事业的发展与评价、体育舆情及明星效应的引领、体育类app及门户平台的创新扩散发展等问题在此次会议中均有所涉及。宏观层面“大而专”的研究把握学科发展总方向,微观层面“小而优”的研讨丰富学科理论内涵,“新时代”“新奥运”“新视野”下的“新探索”衬托出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新姿态。

猜你喜欢

体育新闻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媒体语境下的体育新闻传播视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出2019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
谁远谁近?
我们的“体育梦”
网络与电视体育新闻的优势与劣势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