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智慧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价值及实现路径

2019-11-25毛星星

体育教育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智慧体育

顾 跃,毛星星

(1.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2.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五大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全民健身战略和“健康中国”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传统的、基础的、硬件的、扩张式、管控型的智慧城市已走到了一个分水岭[1]。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到互联互通、交互融合,从五大发展理念确立到五大发展空间倡导,从绿色城市到信用城市,城市的发展方式需要转型,智慧城市理应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新型智慧城市应运而生。现代社会人们更为关注安全、健康和生态,这必然会让我们重新解构人与城市、人与社会的关系,重新看待城市新的治理模式和居民新的生活方式,重新审视体育与人类的未来以及体育新的发展方式。

1 新型智慧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在“新时代”和“新的历史方位”的时代背景下,推进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建设为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了重要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支撑,也是实现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创新驱动,智慧引领”的实际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2],要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3],实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让政府服务变得更“聪明”。如今,城市治理和服务的空间均已不再局限于现实空间,利用科技的力量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新型智慧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亟待从创新驱动的角度来思考成就“智慧”的路径。

1.2 新一代信息技术革新为升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全球化与信息化、城市智慧化一起被称为重塑现代社会的三大力量[4]。它不仅重塑了城市空间,也推动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创造了智慧生活新空间,传统的社会组织及其活动边界正在消融,其内在实质就是在数字框架、在信息网络空间中对城市进行重构和再造,利用现代的移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一个充满信息化、泛在化、智能化和智慧化世界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倒逼不合理的城市管理体系、治理结构、公共服务模式和产业布局,使其更加合理优化、透明高效,为大众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5]。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与新型智慧城市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性非常明显,已经成为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增强宜居性和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不仅是智慧社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可持续创新型智慧城市和智慧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

1.3 国家发展战略的有利推动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关心体育工作和民生工作,亲自谋划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6],为进一步做好体育工作特别是群众体育工作,推动公共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而体育是人类健康的护卫。从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将体育作为“健康中国”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赋予体育新的内涵,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做出系列战略部署。同时,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将更加关注民生、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和建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7],推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和实现公民体育权利的重要保障。这些都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和广阔空间。

1.4 体育转型释放制度红利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新兴空间

长期以来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断裂是中国体育的硬伤[8],举国体制下的中国体育发展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随着“金牌至上”观念的淡化和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中国体育正在向更宽广、更深邃的领域拓展。因此,着力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向公众提供公共体育政策、设施、活动等内容,保障国民基本的体育权益[9],满足公民的体育健身需求,是当前政府亟待关心和解决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更加旺盛、更加多元,在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等都发生了变化后,体育转型和制度改革承担起释放新红利的重任。自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逐渐开启了从以竞技体育为主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并重和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战略转变。特别是2013年伊始,《人民日报》体育版刊发系列评论《关于中国体育转型发展的思考》[10],探讨体育转型的发展逻辑、时机条件和社会价值,引起了社会诸多反响。

1.5 人民日益提升的体育需求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发展动力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参与体育健身活动逐渐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被城市居民形象地誉为生活中除衣食住行之外的“第五大生活元素”。然而,我国当前公民体育需求不断增长和体育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新时代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11]。特别是当前大众对生活质量有着更高的追求,需要有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竞赛、表演和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的示范和引导,来提升健身热情,还需要有体育俱乐部、健身活动站点等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的覆盖和社会指导员的指导。因此,积极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有体育运动的权利、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这不仅是发展体育事业的目标和前进动力,也为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发展动力。

2 新型智慧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

随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空间、生活模式、交互方式以及公共服务逻辑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新时代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快车道发展中,具有了新的内在价值,即“新服务、新融合、新资源、新生态、新产业、新发展”。

2.1 新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开放即普惠,共享即普惠,机会均等即普惠,让“普惠服务”成为一种独特安排,它是最贴近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共享”理念,且可落地、可执行。所谓“普惠服务”,就是让普通老百姓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以及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职工、农民、外来务工务商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重点人群都能够真正地享受到非歧视、无差别、高质量的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地共享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所带来的红利,真正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在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化调整过程中,弥合“普惠鸿沟”更值得优先部署。

2.2 新融合:以技术和数据为驱动力,推进公共体育服务项目融合发展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体育的各个领域,将“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融入体育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拓展了体育的民生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构筑新优势,充分激发了体育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12]。因而,结合“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与文化、传媒、科技、健康、旅游、金融、养老等行业的融合,充分挖掘、整合、配置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不断产生新的产业业态、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技术手段,创造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和产品,形成“体育+X+Y”多业态产品及服务项目群,显得十分重要。

2.3 新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驱动新动能,培育区域性健身与休闲消费增长点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拓展社会运转效能、优化供需匹配是新型智慧城市管理的核心问题。在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政府与社会共同重构了资源组织、供需匹配、创新协同的逻辑,重塑了运营逻辑、关键要素、产业链条、服务体系与游戏规则。例如,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体彩公益金使用统筹,加大对公共体育事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人才、活动、设施、资金、组织、服务等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加速发展。另外,逐步推进全民健身公共积分制度试行和体育消费券试点工作,扩大体育消费总规模,鼓励发展和积极扶持区域性健身俱乐部建设,推动发展区域性连锁式商业健身企业,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利用废旧街区厂房、库房、校舍和商业、文化等附属用房,兴办各类经营性专项健身场所,开展市场需求大的体育运动项目的经营,培育壮大公共体育服务新动能成为必然。

2.4 新生态:加快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努力打造体育服务业集聚区

新型智慧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仅是价值共享者,更是价值发现者和放大者。其一,可以通过加快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规划,强化标准引领和政策扶持,依托现有体育场设施做“加法”,打造功能多元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同时促进体育场馆资源全面开放,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和运营,利用市场机制丰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提升场馆运营效益。其二,大力培育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竞赛表演、技能培训、运动康复等体育服务业多元业态,拓展体育旅游、运动养生、体育科技、体育创意等新兴体育服务业门类,积极打造体育服务业集聚区。

2.5 新产业:加速推进特色体育产业与公共体育服务产业创新发展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需要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与其他幸福产业一起强调同“智能产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确立推进特色体育产业发展,支持社会力量提供体育服务,拓展智慧生活,为人们更美好的生活创造基础。通过积极推进体育赛事市场化商业化运作,引导和扶持各地打造本土原创、群众自发参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市场开发价值的品牌赛事活动,推动探索以体育赛事IP为核心的全体育产业链。依托各地人文和自然资源禀赋,积极推进体育名城、体育中心城市、智慧体育城市、时尚体育城市等特色城市建设。进一步发挥区域经济相对发达的优势,培育一批体育服务业特色乡镇,不断壮大城市区域性体育产业综合实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规划建设一批体育健康特色小镇,打造户外运动和健身休闲服务品牌项目。

2.6 新发展:深化改革、科学谋划,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需要深化改革、科学谋划、创新驱动、融合协同、各得其所。为此,进一步健全和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体制机制,并在统筹布局、制度构建、政策创新、协同联动、资源配置、监管评估等方面不断创新。通过大力优化社会体育组织的孵化机制,逐步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向社会化、规范化、专业化、实体化迈进。重视和加强对城乡各类人群的科学健身指导,组织好经常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活动,并建立科学规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重视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其科学健身指导的专业能力,促使其成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

3 新型智慧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

紧紧围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及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将公共体育服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按照“立足普惠、兼顾差异、力求精准”的原则,以人民对体育与健康的需求为导向,创新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与探索,努力构建管理上高效化、协同化,服务上普惠化、便捷化,技术上数字化、共享化的智慧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模式,助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13]。

3.1 “心、带、区、点”科学布局,构建全域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格局

顶层设计在新型智慧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因此,新型智慧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需要从内在发展上强化对城市功能的协作互补和设施的共建共享,促进城市公共体育服务功能布局优化和有机重组,以形成“一个核心、两个轴带、四个区域、若干点位”的全域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格局。“一个核心”就是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核心思想,主动对接大众健身健康需求[14],积极创建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泛在与普适”为关系结构的智慧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两个轴带”:一是指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即新型智慧城市背景下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可以由政府单一中心供给模式向政府、社会和企业多中心承担的供给模式转变,主要包括政府及体育行政部门、非营利体育组织和营利性的体育组织等[15]。二是指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侧,其对象既包括公民个人,也包括为实现公民体育权利服务的各类群体组织,如社区体育、职工体育、残疾人体育、青少年体育、医疗体育等。“四个区域”是指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机遇和挑战前,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民众需求,重点建立和完善需求体系、内容体系、供给体系和保障体系,实现体制机制改革新突破。上述四大体系是当下智慧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重点建设的区域。“若干点位”实际上一方面就是指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均衡的各要素及观察点,如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内容和标准、需求偏好、资源配置、供给方式、运行绩效、保障机制等若干具体内容。另一方面,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密切相关的内容要素来讲,主要包括场地设施服务、组织建设服务、体育活动服务、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服务、数字建设与信息咨询服务、体育产品服务、科技与文化创新服务、科教人才服务以及政策法规、资源保障、体制机制、市场监督、绩效评价等保障服务方面。

3.2 “产、城、人、文”全面融合,创建智慧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模式

智慧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系统工程,核心要素覆盖数据信息、服务平台、软件硬件,涉及政府、社会、企业、居民等各类主体,其建设需要加强政策规划与技术层面的顶层设计,实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一致、功能协调、架构统一、数据融合、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13]。首先,不断深化体育经济与产业结构性改革,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能力。一方面,通过引入社会力量进入公共体育服务领域,把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引入政府部门,积极构建起供给主体多元化、供给渠道层次化、供给内容多样化、供给模式智慧化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培育体育旅游、运动康复、健身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发挥集聚效应。其次,要明确创建智慧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目标就是使体育锻炼成为人民的生活方式,让运动健康成为城市基因和主要功能,通过加快建设高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高端健身休闲产业引领示范区、顶级体育赛事聚集区和体育器材用品技术研发中心,加强城市基础公共体育设施的支持力度,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健身休闲旅游胜地。再次,创建智慧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模式需要由原来的提供者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实现受众细分和服务细分,将体育全方位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使全民健身生活化,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自觉行动,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另外,当前公共体育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专业多集中在体育场馆经营、体育活动指导和国民体质测试等领域,缺乏大数据时代要求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和人才引进。最后,对于“文化”来讲,科技与人文从来都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各体育职能部门在确定系统任务时必须对体育文化生态系统进行梳理和重新认识,形成独特的体育文化价值观,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引领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软实力方面的独特作用。

3.3 “江、湖、山、道”深度聚能,创新区域性特色公共体育活动功能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本身就是以本区域内体育需求为基本出发点,满足其基本的、广泛的、多层次的利益诉求。具有传承性和区域性特色的生态型体育健身项目容易被忽视,需要给予额外的关注。我国丰富的地形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健身休闲活动项目,具体可分为江河地区、湖泊和海洋地区、山地丘陵地区以及平原地区等区域性体育活动项目。各地区在全面落实地域全民健身精品特色战略时,需要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充分发挥山川、江河、湖泊和海洋等地形特点和环境优势,积极创建“江、湖、山、道”具有地域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以特色活动带动当地城市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16]。“江河水上”项目主要包括:自然水域游泳(冬游、横渡大江、大河等)、龙舟(传统龙舟、标准龙舟、小龙舟等)、滑水、垂钓等。“湖海体育”项目主要包括湖区项目、近海项目和海滩项目,其中湖区项目有赛艇、汽摩运动、环湖自行车、马拉松及航模等;近海项目有帆板、帆船、划艇、冲浪等;海滩项目有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沙滩自行车、放风筝等。“山地体育”项目主要包括:户外山地运动(速降、漂流、探险、户外拓展自然山地自行车等)、登山(自然岩壁攀爬、穿越、攀瀑等)、高山滑雪和滑草、无线电测向、定向越野等。“平原道路”项目主要包括:健身长跑、徒步行走、公路自行车、滑板、轮滑等。因此,充分利用“山川、江河、湖泊”等地形特点和环境优势,把本土优质的体育资源挖掘出来,创建多种多样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公共体育活动,推动特色体育活动和健身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利用自然场地进行体育活动,有返璞归真、与大自然融合的特点,并且还是展现团结协作和个性魅力的平台,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对现代城市人群极具吸引力。

3.4 “轻、新、快、活”多重引擎,实现共享型公共体育服务生态价值形成

开放共享、生态共建是新型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价值取向。王家宏(2014)认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注重共享和参与、重视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以及实现公共部门、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的有效互动[17]。第一,注重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轻量化。智慧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小型、便捷、智慧化的处理设备的广泛应用,各种新型交互技术(如触觉显示、OLED等)将使交互更容易、更方便,可穿戴设备将不只依赖命令行界面、图形界面进行人机交互,而更依赖“自然”的交互方式[18]。另外,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需求,各地依托节假日和传统体育资源,因地制宜地组织小型多样的健身活动,组织开展适合各类人群、各具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19],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个性化活动场所和健身设施。第二,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一是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突破体制羁绊、机制束缚、利益藩篱和信息壁垒,破除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公权利益合法化等弊端给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带来的现实羁绊。二是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战略选择模式,有助于突破当前我国体育公共产品发展与改革的思维瓶颈[20]。第三,强化公共体育服务的快捷性和便利性。一是充分运用科技先进手段和互联网产品的开发模式,以刚需的便民服务为重点,搭建智慧体育服务平台,通过“体育+科技”,快速接入和聚合服务,提升公共体育智能化、科学化、个性化服务水平,以便捷惠民。二是强调公共体育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体育活动场馆的使用等,在顾及民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和实际可支配能力的同时,从最大程度上保证各种公共体育服务的快捷性和便利性,使得公民有条件就近、经常和有选择性地从事体育活动。第四,引导共享经济助力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共享经济注重人们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共同获得经济红利[21],其实质是对产品和服务关系的再造。譬如公开各级政府的各类政务信息,可以把分散在政府各个部门的信息委托给第三方“信息平台”进行聚合集中。这不仅有利于信息融合共享,而且也能赋予民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4 结语

新时代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背景下,体育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处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的作用尤为突出。要把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落实好,切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贯彻“体育即民生”思想,把公共体育服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22]不断完善和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推动新时代新型智慧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由“金牌体育”向“生活体育”,“政府体育”向“国民体育”转型以及“全民健身计划”向“全民幸福计划”转变,让广大人民群众从体育运动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分享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果。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智慧体育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基于“互联网+”的汽车养护网点服务体系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我们的“体育梦”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