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体育学学科设置及启示

2019-11-25杨安禄王永顺

体育教育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设置学科运动

杨安禄,姚 蕾,王永顺

(1.北京体育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4; 2.华侨大学 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我国体育学还属于一级学科,归属于教育学门类。基于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而设置或划分的学科,其科学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和影响着人才培养及学位授予的质量和效益,而且关系和影响着学科的规划、建设和发展[1]。美国的体育学科无论在学术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本文试图对美国体育学科设置的概况与特点进行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总结美国学科设置的经验,以期为我国体育学科的设置与发展提供参考。

1 美国学科分类概述

美国有着专门的学科专业目录表,英文名为The 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简称CIP,该目录表由美国教育部的教育统计中心进行研究发布,目前根据不同阶段的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状态等实际情况已分别于1980年、1985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进行发布。各个高校可以通过该目录选择开设的学科专业,同时还可以通过某些非官方的鉴定机构来补充、确定本校的学科与专业[2]。在最新发布的CIP—2010版本中,美国教育统计中心将美国的所有学科按照一定的共性及个性概括分化成16大学科门类。这16大学科门类分别为:交叉学科类、工学类、工商管理类、教育学类、农学类、法学类、建筑学类、公共管理类、新闻传播类、图书馆学类、神学宗教类、职业技术类、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公园娱乐休闲健身类、军事与防护学类。每个大学科门类又包含着众多相关学科专业,如:教育学类包括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管理与监督、特殊教育与教学等学科;新闻传播类包括传播与媒体、公共关系与广告、新闻学等学科。美国的学科专业目录与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国2011年3月最新发布的学科目录中,规定我国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个学科门类。每个学科门类下又有着不同的一级学科,如教育学门类下有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三大一级学科。

此外美国学科专业目录共分三级目录,一级目录是由联系紧密的学科而组成的学科群,二级目录与三级目录则为学科群下的子学科以及学科下所设独立专业。不同层级的目录用不同的数字代码表示,一级目录为两位数代码,二级目录为四位数代码,三级目录为六位数代码。如:一级目录教育代码为13,二级目录特种学科与职业教师教育代码为13.13,三级目录健康教师教育代码为13.1307。

美国拥有16个学科大类,38个学科群,充分体现了美国学科发展的多样性,国家对于学科研究发展的重视,使得美国学科发展均衡且成熟。在专业门类设置上单独设置了交叉学科,体现其学科设置的开放性,在世界科学研究成交叉融合趋势的大环境下,为交叉学科以及新兴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促使其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增强了学科分类管理的灵活性以及适应性[3]。

2 美国体育学学科设置的分类

通过美国教育统计中心发布的美国学科专业目录(CIP)可以了解到,美国并未将体育学单独划分为一个学科门类或一个学科群,绝大多数体育学相关专业分散于公园、娱乐、休闲、健身学科门类中,例如体育研究(sport studies)、健康与体育教育或健身(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Fitness)、体育与健身管理(Sport and Fitness Administration/Management)、运动机能学与运动科学(Kinesiology and Exercise Science)等专业[3]。然而也有部分专业属于其他学科门类之中,例如体育教师与教练教育专业、健身教师教育专业属教育学大类;运动医学与临床医学实习专业、骨科运动医学与临床实习专业属于职业技术大类;体育传播专业属新闻传播大类。

在美国体育学不是独立的学科,而是分为诸多学科归属于16大学科门类之中,这说明了美国体育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发展较为成熟,体育学相关专业较多,研究范围大,内容广。

虽然美国体育学与中国不同,其结构分散,无统一标准,但美国体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仍然根据体育学科的知识体系、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对体育学进行了分类,具体划分方式有以下三种。

2.1 7分类法

7分类法将美国体育基础性学科分为:运动史学(sport history)、运动哲学(sport philosophy)、运动社会学(sport sociology)、运动心理学(sport psychology)、运动生物力学(sport biomechanics)、运动生理学(exercise physiology)、运动教育学(movement pedagogy)[4]。7分类法是由美国学者威廉(William)于2000年提出来的,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体育的人文学科在当时的美国是至关重要的,7种学科专业里有5种是体育人文社会相关的学科,当时美国的运动哲学、运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也走在了世界前列;而自然学科或者应用型学科只有2门,表明当时自然应用型学科发展还不成熟,在当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2.2 10分类法

此分类法将基础性体育学科分成10大类,如:运动哲学(sport philosophy)、运动史学(sport history)、运动社会学(sport sociology)、运动管理学(sport management)、运动生理学(exercise physiology)、运动心理学(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动作发展(motor development)、动作控制与学习(motor control and motor learning)、运动医学(sports medicine)、运动生物力学(sport biomechanics)[5]。这种分类法是由美国学者兰普金(Lumpkin)于2002年在其书中(Introductiontophysicaleducation,exercisescience,andsportstudies)提出来的,与学者威廉观点不同的是,兰普金将运动管理学单独划分出来成为体育学的分支,将运动医学从运动生理学学科中分化出来,并且将动作行为研究分解成动作发展、动作控制与学习两门学科,可见在这一阶段,运动医学与动作行为研究得到了较大发展,这些新划分出来的学科多属于应用型学科,也侧面反映出美国逐渐重视应用型基础性学科,应用型学科发展不断成熟。

2.3 12分类法

此分类法将体育学分为12大类,如:运动生理学(exercise physiology)、运动医学(sports medicine)、运动生物力学(sport biomechanics)、运动哲学(sport philosophy)、运动史学(sport history)、运动心理学(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动作发展(motor development)、动作学习(motor learning )、运动社会学(sport sociology) 、运动教育学(sport pedagogy) 、适应体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运动管理(Sport management)[6]。这种分类观点由韦斯特(Wuest)于2003年在其书中提出,与10分类法不同的是,他将为特殊群体(残疾人、老年人等)提供改良体育活动的适应体育从运动医学中划分出来,表明适应体育在学科发展中已较为成熟。其他的基础性学科变化不大。

通过以上三种分类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学分类的总依据相同,但存在对于学科的不同理解。或者说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学科发展程度以及社会需求的不同也反映了体育学的学科分类的不同。这些分类与我国对体育学的分类也大体相同。但美国的体育基础性学科分类从开始的重视体育人文社会的相关理论型研究到近年来运动医学、动作发展等应用型学科得到不断重视,这表明美国愈发重视体育的实践。如今美国体育人文社会相关研究与应用型自然学科发展齐头并进。

3 美国体育学学科设置的特点

3.1 体育学科设置呈开放性

前文谈到美国的学科分类有专门学科专业目录表CIP,CIP可适用于从专科到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高校在体育学科设置上具有高度的自主权,可在学术型、应用型、职业技术服务型三类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办学的学科专业。同时美国的CIP还设置了交叉学科,为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预留了空间,凡是发展较成熟但尚不够资格的“准学科”都可以位列其中。这种做法本身增强了体育学科分类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符合跨学科群之间交叉发展、学科分化以及综合发展的总体发展趋势[2]。

3.2 体育基础性学科分类细致

美国体育的学科分类非常全面、细致。例如运动医学从运动生理学学科中分化出来、适应体育从运动医学中划分出来、动作行为研究分解成动作发展、动作控制与学习两门学科。而在我国适应体育并未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本科院校中也没有相关专业,在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中适应体育也只是设在学校体育学研究方向之下。动作发展学习等动作行为研究在我国体育学科设置中也归属于运动训练学以及体能训练学科。美国体育学的基础性学科分类与相关学科发展成熟度有关,也体现了美国对其基础性学科分类的全面和细致。

3.3 体育学相关学科发展多样化

由于美国并未将体育学单独划分为一个学科门类或一个学科群,体育学并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绝大多数体育学相关专业分散下设于公园、娱乐、休闲、健身学科门类,还有一些专业归属于教育学大类、职业技术大类、新闻传播大类等。因为其体育学设置的特殊性致使美国体育相关学科专业领域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美国的体育学发展也愈发科学化,体育专业办学也呈现社会化倾向,学生毕业后就业面广,并非只涉及体育学领域,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社会学、医学等领域也均有涉及。而中国几百个学科和专业按照同样模式设置,这对于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显然是十分不利的。美国除了大约900所院校设置了体育相关专业外,只有一个规模有限,注重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的独立体育类院校,即United States Sports Academy(美国体育学院)。学院设立本科、硕士以及博士专业[7]。

3.4 注重体育学科的应用与实践

在美国,体育学被看作生命科学的一类,学者看重体育学对生命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因此也偏重于从人体自然科学角度来研究体育学。有学者曾通过对美国各子学科发展速度的比较发现自1950年以来,美国运动生理学等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子学科在规模、学术影响方面的发展速度远大于体育史学等人文社会范畴的子学科。且自1960年以来,大学体育专业课程越来越集中于科学课程,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也忽略了更广泛的哲学类领域课程[8]。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适应体育、动作学习控制等应用型学科逐步发展,其目的还是在于体育的实践与应用,例如帮助高水平运动员恢复损伤重回巅峰、让中小学生掌握正确的跑、跳、投等基本动作技能、为满足残疾人的个体需求提高改良性的体育活动等。体育学大量的研究成果最终还得通过应用与实践体现在人的身上,因此美国的体育学科愈发重视体育学科的应用与实践。

4 美国体育学科设置的启示

美国CIP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科管理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学科专业设置的增加、删减、调整原则是在保障专业设置质量的同时,为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但CIP模式也有其劣势,例如学科发展多样性造成了其学科整体架构松散,各相关学科发展混乱,一些学科归属不明。就体育学科来说,未单独设置体育学科,过度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造成体育学科的研究范围不清,体育学科的框架体系混乱,社会对体育学科的认可度低等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的学科专业设置规范都是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社会需求等综合考量提出来的,有着特有的优势和相对的劣势。因此在研究美国体育学科设置对我国的启示时,不可生搬硬套,应找出我国体育学科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美国体育学科设置的优势,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促进我国体育学科的发展。

4.1 淡化二级学科概念,为新兴学科发展预留空间

如今体育学科的学科群已逐渐多元化和成熟化,但二级学科分类的实践性和包容性不强等问题日益凸显,一些学科在分类体系中找不到位置,即相关学科分类未能与体育科学具体学科的现实存在兼容或对接[9]。例如伴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开展,需要通过理论来指导大众健身实践活动,这也促进了休闲体育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然而在现有的体育学科分类体系中,我们发现将休闲体育理论放在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二级学科中都不合适。因此我们就需对现有的二级学科分类进行调整,或淡化二级学科的概念,而将它作为指导性的目录。同时学习美国的学科设置模式,在对学科体系进行调整时为一些尚未发展成熟的新兴学科预留空间,待其发展成熟时再划分为独立的学科。

4.2 打破传统教育学领域限制,促进学科均衡发展

美国体育学科发展呈现的多元化趋势,与其学科均衡发展,未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各学科交叉融合是分不开的。通过研究各大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研究生招生简章发现:在一级体育学门类下,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四个二级学科招生中,体育教育训练学的招生人数明显高于其他三个二级学科。这一方面可以反映出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发展的成熟度;另一方面表明了我国体育学科研究重点还处于传统的教育学研究领域,体育学科发展不均衡。决定学科整体发展水平的往往是学科中最弱的那一环,如果固守学科边界,将限制研究的范围,难以体现当今学科研究交叉融合的特点。我国体育学科要想提高整体水平,就需要我国的体育科学研究者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突出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各二级学科及方向协调、均衡发展。

4.3 应根据自身情况,建设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

美国的CIP模式里,高校在体育学科设置上具有高度的自主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办学的学科专业。其他各高校在办学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身专业,这就容易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条件形成体育研究特色。而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性大学都设置了体育学科,且我国的体育学下设置了四个二级学科,但其实每个二级学科下都会涉及几十个学科领域,如体育人文社会学是由体育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结合而形成的,因此其下就包含了近三十个学科领域。而高校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经费等资源都是有限的,难以兼顾各个学科专业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办学中高校应充分了解自身的办学文化特色、人才队伍现状、研究平台资源、科研经费或是潜在的资源状况等,明确自身优劣势,有选择地建设特色专业,做到抓重点,出成果,并带动相关学科发展。

4.4不断夯实体育学理论基础

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度。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理论研究不足,造成了我国体育学科根基薄弱。从发展历程上来看,我国体育学秉承了原民主德国、苏联的体育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突显了宏观体育理论体系,缺乏欧、美以实用为特点的体育学研究。从美国对体育学基础性学科的分类可以看出,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适应体育、动作学习控制等都属于应用型学科,都是在基础理论研究达到一定深度而发展分化出来的学科。而我国的体育学理论研究中,这类解释性或学理性的实验研究明显不足,例如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多数依靠着社会学、管理学、医学等母学科的基础理论,而自身没有扎实的体育理论作为支撑。因此今后我国体育学研究中应从描述性研究转为解释性研究,夯实学科理论基础[10]。

猜你喜欢

设置学科运动
学科新书架
【学科新书导览】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栏目设置一览表
不正经运动范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