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池造瘘术及控制性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2019-11-22

关键词:控制性脑水肿骨瓣

曹 全

(吉林省四平市口腔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1)

重型颅脑损伤主要为外力冲击所致,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缺血缺氧、脑水肿、脑内血肿等,尤其是伤后48 h,可出现血管源性水肿或脑脊液循环障碍,在治疗时,应及时缓解颅内压,去除病因。本文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脑池造瘘术及控制性引流治疗,并分析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3月我院治疗的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22~61岁,平均(47.75±6.57)岁。对照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23~62岁,平均(47.88±6.71)岁。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脑池造瘘术治疗,去除骨瓣减压后,将血肿清除,咬除蝶骨脊,使视交叉池充分暴露,在Liliequist膜后造瘘,开放桥前池,置换脑脊液。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进行控制性引流治疗,每日引流量控制在120~200 mL。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 h、12 h、3 d的颅内压值及术前、术后1 d、7 d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21.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颅内压值、GCS评分等)均使用(±s)表示,采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2 h、12 h、3 d的颅内压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 d、7 d的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颅内压值及GCS 评分对比(n=24,±s,分)

表1 两组患者术后颅内压值及GCS 评分对比(n=24,±s,分)

组别 颅内压值(mmHg) GCS 评分(分)术后2 h 术后12 h 术后3 d 术前 术后1 d 术后7 d对照组 8.90±2.58 11.73±2.35 14.30±2.76 6.25±1.25 6.78±1.03 10.84±1.08观察组 6.01±2.01 8.15±1.78 10.33±1.45 6.18±1.19 7.98±1.08 12.03±1.02 t 4.329 5.949 6.238 0.199 -3.939 -3.92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一直是神经外科研究的重点,目前,主要研究课题为脑水肿、高颅压防治、手术操作方法以及手术时间的选择等,其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继发性损伤,降低颅压,减轻脑水肿。以往临床上常采取大骨瓣减压、脑室穿刺外引流、小脑幕切开引流等方法治疗。为避免牺牲脑组织,获得更加充分的减压空间,本文在去骨瓣减压操作后,进行脑池造瘘并进行控制性引流,缓解早期细胞外水肿,从而获得更多的代偿空间,达到降低颅内压的效果。

研究发现[2],脑脊液所致高颅压部分源于蛛网膜下腔,尤其是基底池。进行脑池造瘘术后,开放桥前池并留置引流管,可从中央部位达到脑脊液容量控制的目的,减轻早期脑水肿,平衡两侧大脑半球压力,提高其容量代偿储备能力,达到骨瓣减压术无法达到的效果。同时,由于单独进行脑池造瘘可能导致压力波动幅度过大,具有不可控性,因此,进行控制性引流可直观调控颅内压值,使其维持在理想范围,减少药物使用及有创操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2 h、12 h、3 d的颅内压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 d、7 d的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显示了脑池造瘘术+控制性引流的应用价值,不仅可提高减压效果,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也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脑池造瘘术治疗,并给予控制性引流,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控制性脑水肿骨瓣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胰腺损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为什么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不建议做有创颅内压监测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哪些原因引起了脑水肿的发生,脑水肿的症状有哪些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脑出血并脑水肿患者行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效果
双侧标准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与双额冠状切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比较
脑出血后脑水肿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分步控制性减压术治疗重型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分析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