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与德行

2019-11-16胡紫桂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书法道德艺术

胡紫桂

摘要: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西方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它不仅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而且蕴涵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德育因素。本文通过书法的人格象征、“字如其人”“人品即书品”等方面论述,进一步阐述 “以德为先,德艺双修”的现实意义,旨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讲话的精神,呼吁创作更多、更优秀的书法作品来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关键词:书法  人格象征  道德  艺术

一、书法的人格象征

西汉杨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这句话本是用来描述文章意义的,后来却成为关于书法与人的关系的经典论述。人是创造艺术的主体。书法同其他艺术一样,也必然反映创作主体的技术能力乃至修养、性情、心智等方面的特征。汉代后期赵壹在书论中说:“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钟繇在《笔法》中说得更加简洁:“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文章可以效仿,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也离不开模仿,甚至有些拟作成为了传世经典作品,但是即便最严格的双钩描摹,还是会留下书者本人特点的痕迹。因此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掘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

书相即是人心。关于人心的各种要求也就相应地在书法理论上被提出来,界定着书法审美。清代学者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到“德”,然而“学”“才”“志”也是“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颜真卿能成为唐代书家冠冕,其书法地位确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忠孝”形象。黄庭坚认为,苏轼之所以在宋代书家中出类拔萃,根本原因是他能以学养书:“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元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学问、道德、文章,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能把这些转化为书法的形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在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中的人与社会关系等诸多观念能够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观照,在提高了书法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二、“字如其人”面面观

“字如其人”的说法可追溯到西汉文学家杨雄的一句名言“书者,心画也”,意思是说书法是以线条来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的变化,是人的心理描绘。清代周星莲的《临池管见》对“字如其人”是这样表述的:“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褚遂良、颜杲卿、柳公权文章妙古今,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褚墨。王羲之、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即所谓喜气也。徐浩善用渴笔,世状其貌,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即所谓怒气也。欧阳询、欧阳通父子书法险劲秀拔,鹰隼摩空,英俊之气咄咄逼人。李白笔下书法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凡,飘飘手有仙气。“字如其人”可以从如下方面进一步理解:

书法和生命的对应。苏轼在《唐氏六人书后》中人格化地描述书法:“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楷书如人“站立”,行书如人“走”,,草书则如人“跑”。他在《东坡集》中进一步用人体构成要素比喻书法构成要素:“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这是对“字如其人”理论的创见。苏轼是从人体构成要素来比喻书法,而刘熙载认为:“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则从字的内涵修养来喻示人的内在素质。不仅如此,刘熙载在《艺概》中具体、形象地作了进一步阐述:“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贤哲之士的字温和醇厚,英雄豪杰的字则沉着刚毅,脱俗奇人的字磊落洒脱,文人才子的字则透着清俊秀丽。不同的人会写出不同的字,淋漓尽致地表述了“字如其人”的说法。

书法是志向的表达。书法就是书写人的情趣、意志、追求。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写字者,写志也。”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书法怎么可能达到精妙的程度呢?换言之,从优秀的书法作品能看出书者的思想、追求和情趣。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说:“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令了然。”认真观察好的书法作品,作者的思想、追求、志趣,就会“览之即了然”。

书法是心境的展现。书法既需“外师造化”,又是“中得心源”的产物。明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說:“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象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书法作品的布局、变化,是把意念感情凝聚笔尖上,还未形成实在的形象;而书法的造型,回旋转折,严容神姿,笔毫是随着作者的意念、情感而动,是已经呈现出来的构思。这要求“心”的无形和“相”的有形要做到辩证统一。

书法是感情的流露。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介绍了张旭怎样借草书来抒发他的思想情绪,有这样一段话:“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张旭有什么高兴的事、生气的事,或窘迫穷困、忧伤悲痛的事,或愉悦闲逸、怨恨、思慕,或酣醉无聊、心中不平,只要有动于心,必借草书抒发自己的情绪。这说明张旭作草书,总是凝聚着多变的心绪、复杂的心态,有着浓重的感情色彩。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列举了王羲之的六篇名作,说明书者善于随着书写对象、内容的不同而抒发了不同的情趣:“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铎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己叹。”写《乐毅论》时王羲之抱着抑郁的心情;写东方朔《画赞》时,意念中涉及一些瑰丽、奇妙的想法;写《黄庭经》时,感同身受道家的虚无境界而心生愉悦;写《太师箴》时,感慨世情变化多端、争斗曲折;写《兰亭序》时,则是神情飘逸,思绪奔放;写《告誓文》时,神志黯淡,心情沉重。可见同一个人在不同作品亦能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三、人品即书品

王羲之说:“把笔抵锋,肇乎本性。”提笔写字,也体现人的本性。对这个问题,苏轼也有论述:“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意思是从一个人的字就可以洞察到他的为人,是君子还是小人。这话说得未必完全正确,但论书品和人品有密切关系,还是有道理的。怎么从字看出作者的人品呢?

一是人品高,书品自然高雅。正如清代杨守敬说“品高则下笔妍雅”,品德高尚之人,书法的风格自然脱俗。

二是品德清纯,书法就潇洒。唐代李白有一首诗《王右军》,其中有这样两句:“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元代赵孟頫又把它加以演绎,成了这两句:“右军潇洒本清真,落笔奔腾势入神”,都是一个意思,首先称赞王羲之品德清纯,风度潇洒;接着赞扬他的书作如他的人品,清秀超逸,气势奔放,精妙绝伦。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品和他的人品是高度统一的。

三是忠臣烈士,其字端正、刚毅、厚重。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特别推崇颜真卿人品同他的字的一致,说:“予谓颜鲁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唐代安史之乱之时,颜真卿任平原太守,在挽救危亡之际愤然起兵。战乱中颜真卿多个家属以身殉国。后来他悲痛地写下了震烁古今的文章《祭侄文稿》,被后人称作天下第二行书。颜鲁公写出来的字,刚毅奇雄,结体严谨,法度完备,像是一个忠臣义士,满脸正气挺立于朝堂之上,大义凛然,威武不屈。欧阳修在《集古录》中同样对颜真卿书品与人品的一致性予以高度评价,他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颜真卿刚正不阿,临危不惧,一生忠义,他的字也方正刚劲,像他的人品一样,挺然奇伟。有的说得更明白,颜真卿的字,“望之知为盛德君子也”。颜字,一看就知道他是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书法家傅公有诗曰:“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乱,笔墨不可补。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话。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即是告诫后人要写一笔好字需要修养自己的品行并不断反思、感悟、提升。

四、“以德为先,德艺双修”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界知名人士很多,社会影响力不小,大家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更应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

书法是一门有着浓郁的东方情调的民族艺术,它把造化与心灵相融合,变具象为抽象,化物态为情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美学追求,成为一个反映生命的伟大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学习书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性情的陶冶、意志的锤炼和精神文明的培育过程。在书法实践过程中,始终践行“以德为先,德艺双修”,对我们广大书法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摆正“义”与“利”的关系。举目四望当下的艺术市场,确实存在着浮躁喧嚣、鱼龙混杂的情况,自我标榜者大有其人,“大师满天飞”,动不动就说“古今第一人”,润格值多少银子,而把当代书法放在整個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研究、审视和推动艺术发展的深层思考上,做得很不够。习总书记的讲话提醒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书艺即是精神文化生活的凭藉,也是鼓舞和激励人民振奋精神的食粮。要戒浮躁之风,对艺术心存敬畏,扎扎实实地在专业创作上求一番作为。“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一切智慧之花和有价值的成果,都是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王羲之苦练书法,池水尽墨。当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七十年如一日,每天早晨写百余字,从未间断。郑板桥“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只有摆正“义”与“利”的关系,才能静下心来做研究,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水滴穿石,坚持不懈,艺术才会水到渠成,艺术之花才会绚烂绽放。

有利于提升个人的综合修养。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艺术家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书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学习书法,除需要循序渐进地勤学苦练外,还要加强多方面的修养,即书法还要在字外下功夫。宋代大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有句名言:“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说明读书对书法学习的重要性。书法表现的是汉字,书法创作又与文学紧密结合,因此,学习书法要读一些文学书、文字书,如古典诗词、名篇散文、文学著作等,提高文学、美学和艺术修养;读一些书法理论著作,了解书法的原理,掌握书法艺术内在的规律,更直接有助于书法水平的提高。学习书法,要加强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书法艺术讲究笔墨情趣、节奏韵味、整体布局等。它与绘画、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都有相同或相通之处。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

有利于涵养社会的公德意识。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具体而言,在书法实践中有许多近似儒家“中庸”的法则,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人间万物并正确规范自我的好途径。例如,在笔法中讲究“用笔不欲太肥,肥则行出;又不欲太瘦 ,瘦则行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体会其中道理并转变成为自身品行的反省,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再如,创作中章法讲究既要富于变化,又要协调统一。一幅草书作品中,虽然有的点画忽长忽短,有的字迹忽大忽小,有的行气忽左忽右,甚至东倒西歪,但从整体看却浑然一体的。在这种点线、结体、布局、谋篇训练中,可以联想到自己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应该遵守规章,举止文明 ,涵养集体主义思想和关心他人的社会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有责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过:“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 一件优秀的作品,若抛开其艺术表现手段而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既是创作者内心世界、道德情操的艺术体现,也是个人理想与精神世界的具体外化。鲁迅先生曾道:“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书法艺术具有隽永的魅力,古往今来无数文化精英孜孜以求,用书法修身养心,涵养美德,其声名成就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熠熠生辉。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书法家要“以德为先,德艺双修”这一命题,旨在呼吁创作更多、更优秀的书法作品来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

[2]孙过庭.书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6.

[3]刘熙载.艺概[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9.

[4]刘熙载.艺概评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6.

[5]苏轼.东坡集[M].沈阳:万卷出版社,2013.4.

[6]欧阳修.欧阳修全集·集古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9.11.

[7]王镛.中国书法教育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8]薛龙春.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8.

[9]陈振濂.书法史学教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5.

[10]钟明善.书法基础与欣赏[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3.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10.

猜你喜欢

书法道德艺术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纸的艺术
诗书画苑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书法等
道德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