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互动论视阈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研究

2019-11-16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电影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比利战友伊拉克

刘 春 郑 坚 (湖南工业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述了主人公美国士兵比利·林恩(以下简称比利)在伊拉克战争中尝试拯救战友蘑菇并杀死敌人,因此和战友们成为美国英雄被邀请回国参加橄榄球公开赛的中场表演的经历。影片没有赋予战争宏大的意义,而是从个体出发,展现人们心中战争所具有的不同的符号意义。与影片的个体视角相契合的是,符号互动论主张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社会,认为事物的符号意义是通过个体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影片中人物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他们对于伊拉克战争的看法,伊拉克战争在他们眼中不仅是残酷的,而且具有了与他们生活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意义。不论人们赋予战争怎样的意义,真实的战争却不应被忽视,正如影片中比利所说:“战争是我们的生活,你不懂它的含义,你想把它转变成另一回事。”这也是导演试图借影片传达的观点。

一、人际互动:构建伊拉克战争的符号意义

在符号互动论的理论中,根据社会学家布鲁默的观点,“符号互动论有下面几个基本前提: (1)人类对事物的行为是基于事物对人所具有的意义发生的;(2)这种意义是人类社会中社会互动的产物;(3)每个人在处理对待事物时都有一个解释的过程,由此而对这些意义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处理”。[1]人们心中事物所具有的意义影响着人的行为,符号通过代表自我和他人的态度参与互动,使得原本只是存在的事物因此具有符号意义。在影片中每个人面对战争都有着不同的行为和态度,是因为战争在人内心有着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在互动中被呈现出来,战争便脱离了事实上残酷的存在,成为代表多种含义的符号。

在影片中,人们相互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伊拉克战争在不同的人心中的意义。比利的战友芒果和同样是拉美裔人的服务员聊天时说,自己不参军也只能当服务生,服务员也说到参军有高额的奖金和更好的保险给家人,所以他们都想参军。比利参军是因为他为出了车祸后被男朋友抛弃的姐姐打抱不平,因为打了姐姐的前男友而犯法,不参军他就只能去坐牢。对比利和芒果这样对现实生活不满的人来说,战争不再是残酷的,而是成了他们面对现实生活的逃避。

没有参加战争的人对于战争也有着不同的态度。有些人认为参加战争是光荣的,影片中的拉拉队员菲珊与比利在中场秀相遇,菲珊对比利的安慰和关注让比利坠入爱河,中场秀结束后两人在后台依依惜别,比利说:“我差一点就要带着你跑掉了。”而菲珊回答:“跑掉?但是你们还要回到战场呢,你是授勋英雄。”对于菲珊来说,她喜欢的是比利战争英雄的身份,认为这些军人为国家服务是光荣的,自己能够接近到战斗英雄也是光荣的,战争对她的意义就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影片中石油商人告诉比利和他的战友们自己的职责是开发石油,如果他自己的工作做好了,伊拉克的军人们就可以回来了,战争在他眼中只有从中获利的意义。球队老板想投资把B班的故事拍成电影,他说伊拉克战争是战胜恐怖主义,展示美国力量的,然而内心却只关注如何用他们的故事赚钱。不论他们把伊拉克战争塑造成是爱国的战争还是为了石油而打的战争,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战争对他们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为此他们赋予伊拉克战争相应的符号意义。

二、社会互动:形塑伊拉克战争的社会意义

根据社会学家米德的理论,人的自我是在互动中形成的,自我有“主我”“客我”之分,“客我”代表的是共同体中其他人所采取的那组态度,“主我”代表的是当个体察觉到自己与他人的存在时,对共同体中其他人的态度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的反应。[2]213-222当个体意识到社会上其他人可能会有的反应并做出行动时,他的行为便因为“客我”的存在而与整个社会连接在一起。一些符号化的社会观念也因此在互动过程中被改造和重组,在影片中,伊拉克战争也在这些人物的社会互动中被赋予意义。当参加过战争的军人参与到社会互动中时,他们会迎合想象中社会的期望。在比利和他的队友成为英雄后,他们被媒体采访,当记者问他们在那边是否有所作为时,比利幻想着班长回答:“当然,美国每天都在那里制造更多的反抗分子。”然而班长回答:“我认为是有帮助的。”在比利的母亲问比利他们到底在伊拉克做了什么,是否真的对其有帮助时,比利回答:“我认为是有帮助的。”而当场景转换到伊拉克,班长问比利在伊拉克是为什么的时候,比利说为了国家,为了打击恐怖分子,班长嘲笑说:“等你找到他们了记得告诉我。”比利和战友心里都认为战争没有带来他们所说的那些帮助,只能够制造仇恨,但他们也知道这种表述不会被公众接受,因此在别人问他们时,他们回答是有帮助的。这些军人虽然认为战争毫无意义,却因为担心这样的回答不符合社会期待,害怕大众认为他们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便选择了他们心里设想的其他群体持有的态度,做出了一个与他们内心想法不符的表述,赋予战争是有所帮助的符号意义。

影片中比利的父亲喜欢看电视上的政治宣传,即使在吃饭的时候也会打开电视,比利因为与敌人搏斗的视频被媒体传播而出名,媒体中的政治宣传作为社会互动的一部分,将伊拉克战争描述成合法正义的,代表着美国精神的战争。而真正参与战争的军人,因为担心不符合社会期待而没有表达他们对战争的真实看法。媒体宣传和军人对战争的表达,使得人们对战争的看法被媒体或者他人的态度所影响,认为伊拉克战争就像比利这些从战场回来的人所说的那样是有所帮助的。在影片中也有人在努力让大家知道战争真实的另一面,比利的姐姐会问比利他们是不是真的在战场上用大规模杀伤武器,会要父亲关掉电视,跟父亲说比利不需要看这些政治宣传。心理医生鼓励比利退伍,并希望他告诉大家自己有创伤后应激障碍,这样才能够让其他人了解战争的真相。人们会基于战争对自己的意义赋予它符号意义,但这种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互动影响着人们对战争的看法。

三、自我互动:形成军人的自我认同

影片中比利在经历回国远离战争的生活后仍然选择回到了战场,无论被他人视为英雄还是毫无作为的军人,他和战友们因为对战争有着共同的认识而形成了一个彼此认同的共同体。在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中对共同体有这样的分析:“存在着我所称的‘泛化的社会态度’,使得有组织的自我有可能出现。在基本相同的情境下,共同体中有些特定的动作方式。”[2]288这里共同体指的是在某些观念上有同样的认知的群体,因此他们在面对一些事件时能做出有组织的,符合群体观念的行动。从米德的理论延伸出认同的本质,就是在个体与社会互动后,确认对某一个群体的归属。[3]在影片中,比利选择回到伊拉克,是他对军人身份的认同,比利的“客我”不再是社会大众,而是B班的战友。这一认同的过程,也是比利的“主我”在与代表战友的态度的“客我”的互动中,赋予战争某种符号意义的过程。

比利在B班感受到的团体中的兄弟情谊、团结和对战争的看法,这些态度形成比利的“客我”,而比利对此做出的回应表现了他的“主我”,正是在这些自我互动中,比利对他所在的军人团体产生了归属感。在比利心中B班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团体,当有观众嘲笑他们在战争中毫无作为时,比利和战友一起欺负了那个观众;当商人诺姆只想投资班长和林恩拍摄电影时,班长拒绝了,说我们一个人也不能丢;当诺姆找到比利说让他一个人演电影时,比利也同样拒绝了诺姆。商人诺姆说要拍一个伟大的电影,内心却在算计着只给他们每人5000多美元用他们的故事赚钱,比利告诉商人他不懂真正的战争,自己不屑和他打交道。因为比利和战友共同经历了战争,知道战争的真实和伤痛,所以他们对战争是尊重的,他们都不希望这场战争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想象而被描述成某件伟大的事情。比利选择回到战场,因为战争对他来说不仅意味着生死搏斗,还意味着和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在一起,这种归属感使他离开家人,接受作为军人的自我,却并不能让他接受战争的残酷。

比利最难以面对的是战争中他们对生命的摧残,这时比利的战友蘑菇成了他自我互动中的“客我”,与蘑菇的互动,让他理解了蘑菇所说的战士的宿命,决定回到伊拉克,找到了战争对自己的意义。影片中,蘑菇告诉比利《薄伽梵歌》中的故事,《薄伽梵歌》中的阿周那不忍为了争夺王位和兄弟亲人相互厮杀而决定放弃战争,印度教主神毗湿奴的化身黑天劝告阿周那,黑天的劝说大致可以理解为,人都是受到原质驱使在行动,“即使不参与行动,也不能摆脱行动”。[4]蘑菇告诉比利战士的宿命是“因果报应”,要用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战争,如果子弹要打中你,那一枪早就打了。在比利和战友准备回去时和场务发生冲突,比利脑海中浮现出回忆中的画面:自己踢开伊拉克平民家门,母亲不愿意听到姐姐说战争是非法的而拍桌子,在战场上枪林弹雨,还有中场秀中自己作为国家英雄站在台上。比利恍然大悟,幻想着自己和蘑菇对话,他告诉蘑菇:“他们(平民)才是真的主角,虽然我在战场上,但这仍然是他们的战争。”比利意识到,伊拉克男孩怀着仇恨的眼神,民众心中对战争的各种想象,就是战争的因,就算是害怕生命因为战争而逝去,战争不会因为自己一个人的行为而终结。蘑菇告诉比利不论是为上帝还是国家,找到一个超越自己的东西就行,比利对此做出了属于自己的诠释,在比利因为救人成为战斗英雄而可以提出离开战场退役时,班长劝比利留在伊拉克,并说他是天生的军人,在关键时刻他的冷静能够救战友的命,但如果一直在得克萨斯州他将一无是处。比利认为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自己的战友,如果说要找到一个超越自己的东西,那就是挽救战友的生命,履行自己的职责。

对于比利和他的队友们来说,参加伊拉克战争是他们对生活的逃离;但在经历战争之后却依然选择回到战场,又是对另一种现实社会的逃离。军人们的选择是与社会群体互动的结果,因为没有参与战争的人们不理解他们眼中的战争,因为他们需要保护留下来的队友和家人,他们将参加战争视为职责。当人们不再赋予战争各种意义,而是直面战争时,战争才不会成为另一种东西,这些军人也许才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影片中展示了关于伊拉克战争的各种表述:不正义的战争、石油战争或是为了消除恐怖主义而发起的战争等。对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来说,他们赋予战争意义,因为他们不了解真正的战争;而对于这些参加过战争的人来说,他们为战争赋予另一种意义,是为了实现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导演想通过影片中比利的经历来探讨战争的意义,战争的意义不仅是为了满足自我需求,因为对那些真正面对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真实而又残酷的,也值得被尊重和正视。

猜你喜欢

比利战友伊拉克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幸运的“比利”(下)
幸运的“比利”(上)
战友是什么
布尔和比利
布尔和比利
永远是战友
永远是战友
激战正酣
伊拉克战争关键人物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