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农村孩子同样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19-11-09吴夕龙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整合资源

吴夕龙

[摘 要] 课程改革是一场学习的革命、观念的革命,更是行为的革命。教育观念决定教育方法,教育方法必须变成教育行动才能转化为成果。只有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创造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改研究模式,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健全网络;夯实理论;立足师本;整合资源

三十年前的一个暑期,我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一所乡镇小学当教师、做班主任,先后被提拔为教导主任、业务校长,派出外校当校长,又回到原地做书记。而提拔为业务校长之日正是第八次课程改革开启之时,我在所在的这所百年老校带领大家认识课改、感受课改、实践课改、享受课改,对此我进行了很多思考。在卸任校长的今天,写下来,既是回眸,也是汇报。

一、健全网络,课程推进有章法

课改之初,我校第一时间建立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指导小组,我自告奋勇担任组长,教导处、教科室成员及分校校长为成员,统一规划和运作课改工作。与此同时,建立课程推进业务研究小组,由教导处、教科室成员及分校教导主任、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参加;健全了一体化课改(集体备课)组织系统,按学科划分组别,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召集人。教师周六上午集中,分学科进行集体备课、理论学习、备课笔记互阅、复习研讨、观看教学实录。针对社会和家长的疑虑:与其轰轰烈烈地搞课改,不如扎扎实实地抓质量,我草拟了《关于加强教学管理推进课程改革提升专业水平促进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的实施意见》,要求班子成员先转换观念,做到四个带头:带头抓好教学管理,带头学习课程理念,带头投身课改,带头反思总结。每学年,校长、主任人均听课指导上百节次,人人都为教师上过课改示范课并做过业务讲座。为增强随堂听课工作的针对性与指导性,我对其进行了形式上的创新与流程的规范。听课形式由原来的单一式听课转变为整体性听课、分析性听课、全天蹲点式听课、同轨学科比较式听课等,流程上由过去的就课论课转变为就课论课改,表达方式也由“一言堂”转变成“群言堂”,把课改的话筒交给一线教师。

二、夯实理论,课改实践有源头

1.主题学习

我多次组织教师重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东台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并开展主题讨论:试析我校课程实施的现状及本人对推进课程改革的积极建议;面对新课改,你打算怎样应对?大家充分认识到,教师只有走进新课程,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新课程,进而对学生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教育。近年来,我们又及时组织教师学习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通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中共中央党、国务院新近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并进行讨论:怎样做新时代的人民好教师?

2.专题辅导

分学科、按组别请专家或教研员进行专题讲座。由参加过省、市级培训的教师主讲,对思品与生活、语文、数学、英语、音体美等学科进行二级培训。在分析课程改革阶段推进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以“新课程理念下,对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认识与思考”“会诊新课改”等为主题的业务辅导,指出课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聆听窗外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走出一步天地宽。多年来,我校先后选派领导和教師到南京、无锡、徐州、泰州、盐城、温州、萧山等地听新课程改革试验课、特级教师示范课及专家理论讲座,先后有70多人次参加各类市、市(县)组织的课改活动。外出参加活动者回来后,认真撰写学习体会,在教师会上分享学习成果。我还安排部分同志上移植课,感受“大家”风采。

4.创办刊物

《教研动态》是我校教科研信息的宣传载体,每月一刊,已成制度;2003年9月创刊《课改在线》,及时报道全镇小学课改动态。2006年9月,学校对《课改在线》进行改版,在此基础上创刊《星星点灯——教学反思专辑》,迄今已出刊42期,收集了近600篇教师教学反思。每学期期末编辑全校教师课改论文专集。各教研(年级)组也纷纷自办小报,坦露课改心迹,分享成功喜悦,《教研视窗》《新视听》等,如沙漠绿洲,久旱甘霖,给教师带来启发。每道文化风景我都认真阅读清样,杜绝草率。

三、立足师本,课改研修有模式

1.“集体备课教学展示”——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模式

主要流程为:教导处根据集体备课组长推荐的展示课执教人选,编排好执教时序。备课组在组长协调下,确定教学内容,编写课时方案,做好展示准备。全体教师认真听课,做好记录,填写“课堂教学质量评议卡”。展示课结束后,教导处组织课堂教学质量检测和分组评课。评课活动中提前推举中心发言人,做好发言准备。接着,大组集中,在听取集体备课组长的集体备课介绍后,各组中心发言人进行评课论课,提出建设性意见;教导处对展示课进行综合点评,由点及面,指导全校相关学科的教学。最后,备课组长根据中心发言人及教导处评价意见,召集组内教师进行集中反思,在下一轮展示活动前进行交流。2003年10月11日《中国教育报》以《集体备课教学展示》为题对此做过介绍。

2.“人人上好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同伴互助模式

主要流程为:学期初,教导处根据各教者的任课情况,编排全学期活动日程安排表;学校建立评估小组,由校长室、教导处全体成员和教研组长组成。活动期间,教导处对每节课进行教学效果检测,按30%的比例纳入评估范围。评估人员依据《课堂教学量化评估细则》,对所有课程进行量化评估,按70%记入综合得分。每周五下午的集体备课时间,由年级教研组长牵头,各年级组进行群众评议和一周听课反思。学期末,教导处公布综合等第,颁发优秀课证书。未达到好课标准的主动征询同伴意见,下学期再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螺旋上升,共同成长。2007年3月12日《中国教师报》以《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研训模式再探》为题介绍过我校的具体做法。

四、整合资源,校本课程有开发

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课程改革进入第三年,学校开始着手开发校本课程。我向广大家长、学生、教师及社会各界人士征询意见,寻求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域。在广泛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历史悠久和安丰镇底蕴丰厚的地域资源优势,制定了《安丰镇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考证、归类、设计,反复听取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建议,几易其稿,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风物·风情·风流》,发放使用。学校编印了《校本教材教学建议》,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出发,在不同年级确定不同主题序列,如:一、二年级重在启蒙,在学科教学中引领孩子认识季节的变迁,关注自己的家庭,了解自己的身体,研究周围的动植物,体味自己的收获;三、四年级则在此基础上,遵循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原则,开展以活动型、体验型为主的专题式综合实践活动,如:“我爱我家”“我们的学校”等;五、六年级则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走出自己的生活圈,走进社区,走进安丰的九大市场,走进无公害农业生态示范园,走进百亩工业园区,自主确定小课题,运用已掌握的探究方法,进行实地察看,专题采访,在预设活动中不断生成鲜活的视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今年9月26日《中国教师报》《课改研究周刊》以《认识脚下的土地》为题介绍了我校的校本课程背景、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

投身课改,我与我的团队主动重塑形象并提升自我,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关注者、倾听者。就个人而言,先后获得市小学校长语文赛课一等獎、获评大市级学科带头人、教科研先进个人,优先晋升中学高级教师,撰写课改论文、随笔100多篇,其中《乡村课改:一路顺风》《乡村课改:给你支招》在《江苏教育报》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区域反响,《集体备课教学展示》《新课程背景下校本培训模式初探》等课改实践的经验做法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发表,出版教育教学专集《面对生命的教育感知》。

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有一些困惑与建议:农村小学师资素质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步伐;专任学科师资尚不匹配,影响新课程实施的效度;加大本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对农村小学的辐射与分享力度;教学评价的操作与课程改革的推进要与时俱进,真正使评价助推课改。新课程倡导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校方面不妨重新审视并重建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的考核机制。在考核内容和标准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精神,关注教师的工作过程,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将教师的课程探索、创造性教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师生关系引入考核内容,通过考核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最终通过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发展,让农村孩子也同样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整合资源
浅谈广播媒体活动的创意与策划
以整合资源提升音乐课堂趣味性
地理课堂教学流程的优化研究
开展社会化少先队活动增强队员社会责任感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广东省中考化学计算题命题趋势和备考策略
整合德育资源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基于儿童成长,生成个性阅读精彩
整合资源提升数学教师课程领导智慧的研究
对高校工科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挖掘资源,提高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