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历史概念 透析明清经济
——以2019年历史全国卷第27题为例

2019-11-06宁夏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5期
关键词:史实题意史料

宁夏 邓 华

随着2019 年高考落下帷幕,高考试题也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2019 年的高考试题继续加强了对学生历史概念理解能力的考查,结合以往而言,历史概念一直是高考选择题考查的重点,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如何高效把握和依托历史概念,是落实核心素养要求、提高复习备考实效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对2019 年全国卷第27 题的分析,浅谈历史概念教学统领下,对明清经济史的有效复习,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构建历史概念体系、深入理解史实、提高复习实效的目的。

一、2019 年全国卷试题回顾与分析

表1

从整体来看,2019 年全国卷Ⅰ,Ⅱ,Ⅲ第27 题均是对明清经济史的考查,以文字史料为呈现形式;从题干史料内容来看,主要是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背景下,商业发展规模、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状况等内容的考查;从选项涉及的知识点来看,突出了对相关历史概念的考查,选项均以概念辨析的形式出现,例如,全国卷Ⅰ涉及对交通方式、土地制度、货币制度和南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考查,全国卷Ⅱ涉及对古代商人地位、重农抑商政策、商业规模和货币制度的考查,全国卷Ⅲ涉及对土地所有权、农业生产利润、个体农耕形式和农产品商品化问题的考查;从解题思路来看,学生必须精准地把握与试题相关联的历史概念,正确进行区分、联系,做到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历史史实,才能进一步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程度。

二、把握相关历史概念,全面理解历史史实

在对明清经济相关历史概念进行复习时,要对历史概念的本质、构成、联系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做到在面对不同史料时,可以准确地进行判断,结合2019 年历史全国卷Ⅰ,Ⅱ,Ⅲ第27 题对明清经济相关概念的考查,笔者尝试以下思路,以供参考:

表2

三、有效依托历史概念,落实核心素养要义,提高复习备考实效

(一)合理利用思维导图,构建有效历史概念体系

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思维导图,将看似分散的、无联系的历史概念串联起来,让学生通过对历史概念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的逐步深入认识,构建自己的概念体系和知识脉络,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使其对历史概念的认知和主题知识的理解不断升华。笔者尝试原创明清经济历史概念思维导图,以期引导学生将明清经济的相关历史概念形成体系,为巩固历史知识,深入理解历史史实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揭示的明清经济发展的有关历史规律,突破复习过程中的思维瓶颈,从而有效运用历史概念,理解试题材料所呈现的相关历史史实,进行有效解题。

(二)联系对比历史史实,深化对历史概念的认识

众所周知,历史史实在其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往往会呈现出两面性,即一个历史概念下关联的历史史实会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应注重同一历史概念下不同史料的搜集与呈现,通过对比不同史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史实,全面提升学生的史料判断和理解能力,有助于不断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

例如:对于“明清商人的社会地位”而言,核心概念就是重农抑商政策,笔者通过两则史料加以说明:

材料一“洪武年间,南雄商人载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材料二洪武初年,太祖谕令地方农事曰:“为国之道,以足食为本”。洪武十八年,太祖劝四民各守其业,谕令曰:“农桑衣食之本,然弃本逐末鲜有救其弊者”。

纵观两则史料,均为同一时期针对农、商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统治者对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坚持,但在一些情况下又给予商人一定的保护。所以,对于重农抑商政策,在明代的实施具有持续性,惠商的政策是阶段性的,并不意味着统治者已经放弃抑商政策。通过对重农抑商历史概念的深入认识,可使学生对明代经济的整体发展特征有所领悟,即封建社会以农为本,因而重农抑商政策在明代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统治者往往也从现实出发,给予商业一定的保护措施,由此,可提升学生在同一历史概念下对不同史料的把控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落实概念教学,深化学生对历史概念的认知,可以进一步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1)运用时空观念,以发展、变化的视角关注历史概念,全面客观理解不同时间、空间背景下的史实变化,这也符合唯物史观的相关方法论要求;(2)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及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史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丰富对历史概念的认知;(3)通过对比、分析,在深入理解历史史实的基础上,使学生以相关历史概念为出发点,对不同时期的国情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终形成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强烈认同的家国情怀。

(三)形成运用历史概念的意识,提高史实应用的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一定了解后,必须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逐步对重点历史概念、一般历史概念等产生清晰的认识,并形成“本质—构成—联系”三位一体的认知层次,在不断变化的试题史料情境下,准确定位历史概念,有效判断,提高解题准确率。

以一则关于明代经济的试题材料为例:“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选项涉及重农抑商、小农经济、社会矛盾和海禁政策四个历史概念,从试题史料的情境来看,学生从“商”“寇”等信息可初步判断史料涉及的主要历史概念是海禁政策。结合概念构成,即维护封建统治和阻断对外贸易两个方面,对应试题史料的内容便可进行逻辑判断,得出试题属于阻断对外贸易方面的内容,从而进一步得出海禁政策阻断对外贸易后,导致部分商人失去生计转而为寇,影响社会稳定,最终得出符合试题史实情境的结论。其余历史概念,由于本身的概念构成、联系与试题史实情境不能形成逻辑关系,可以逐个排除。所以,面对不断变化的史料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充分运用历史概念,深入判断,寻找与试题史料情境的逻辑对应关系,强化对史实的应用能力,准确切题,有效排除干扰,提高解题效率。

总之,2019 年全国卷Ⅰ,Ⅱ,Ⅲ第27 题的考查内容,充分凸显了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要对历史概念进行深度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概念有效分析史料和解题的思维,科学备考的同时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四、原创试题巩固

1.乾隆四十年(1775),两江总督高晋论述江南经济情形道:“窃照大江以南,江宁、镇江、常州、苏州府属地方,土多沃壤,民习耕种,且能手艺营生,衣食足资利赖”。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

A.普遍推行鼓励商业政策

B.农业生产利润占据主导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商品经济拓展谋生渠道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依托清代江南经济发展,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判断和分析。结合题意可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当时的江南农家并不完全依靠农业生产谋生,家庭手工业也是重要经济来源,故D 项正确;清代政府也推行过一定程度的惠商政策,但重农抑商政策始终占据主导地位,A 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题意未反映B 项内容,故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主要与生产关系和生产规模有关,即雇佣关系和工场手工业,题意表述的是普通农家,与选项无关,故C 项排除。

2.解缙曾指出:“(明清)今日土地无前日之生殖,而今日之征聚有前日之税粮。或卖产以供税,产去而税存,或赔办以当役,役重而民困。土田之高下不均,起科之轻重无别,膏腴而税反轻,瘠卤而税反重”,由此可知,明清当时 ( )

A.彻底忽视民生问题

B.赋役压迫日益严重

C.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D.田赋成为主要税收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判断和分析。结合题意可知,明清赋役沉重,民生凋敝,加之赋役标准混乱,对广大百姓的压迫日益严重,故B 项正确;赋税和徭役的繁重加剧了民生问题的恶化,但彻底忽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A 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始终固守的经济政策,但题意无法反映是否强化,故C 项排除;题意强调明清赋役的繁重,但无法体现田税是否为主要税收,故D 项排除。

猜你喜欢

史实题意史料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史料二则
档案的源、流及相关史实辨析——以清末民初东蒙史事为例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
“贵族政治”与“君主独裁”
——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
一道中考题的五种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