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古代封建小农经济

2019-11-06湖南许慧芳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5期
关键词:小农经济选项错误

湖南 许慧芳

近几年高考频频考查我国农业领域的热点问题,诸如“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等,加之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近几年全国卷对封建小农经济相关知识点的考查较多。这就要求教师在高考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必须加深拓展小农经济的相关知识,笔者就小农经济的发展,结合2016 —2019 年高考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封建小农经济的基本状况

(一)家庭成员结构

封建小农家庭即核心家庭,是以一夫一妻为核心的。综合来看,一个核心家庭大概五口人左右,战国时期《银雀山竹简·田法》记载:“食口五人,下家之数也。”这种三代五口之家的模式在汉代基本形成规模,宋代以后形成了以青壮年男家主为核心的“五口为一户,父母妻子也”的家庭格局。教师在讲授“小农经济”的概念时,可结合以上内容区分核心家庭和大家族的人口规模,这样有助于学生区分小农经济与田庄经济,帮助学生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诸如落后性、脆弱性等。该知识点在试题中的体现为:

例1.(2016·全国卷Ⅰ·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C 项由题干的时间信息“汉代”可以排除;材料仅为一幅六人在田间协作劳动的画像图,没有前后时期的对比信息,不能推断精耕细作农业在汉代是否有发展,故B 项错误;如果学生知道古代封建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就不会错选A 项,这很显然是庄园经济下的小规模协作生产,故正确答案为D 选项。

(二)家庭财产结构

在小农经济结构中,女性操持家务,男性种地、做杂活。普通乡村家庭的住宅一般以茅草屋为主,无论贫富,住宅包括至少两三间居室、水井、菜园、牲畜棚等,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自然经济封闭性的特点。衣料以麻布为主,冬天以草、芦花等充实麻布。以古代的生产力水平计算,维持一个人的生存大概需要6 亩地,五口之家有20~30 亩地,便可勉强支撑一家的基本开支和政府的赋税。以当时人的劳动力水平计算,一个家庭可耕种的土地以人均10~15 亩为宜,包括水田、旱地、山地等,五口之家可以完成50~90 亩地的耕种。教师可以用上述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所描绘的小农生产的目的,以及教材中为何说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小农经济的外延和内涵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讲求耕读传家的农耕文明。该知识点在试题中的体现为:

例2.(2017·全国卷Ⅲ·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解析:唐朝中叶后,随着两税法的推行,均田制瓦解,故C 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故D 选项排除;拥有300 亩以上土地的家庭占1.4%,故B 项错误;拥有20~130 亩土地的家庭占74.1%,结合以上笔者关于封建家庭财产结构的阐述,五口之家的土地面积在20~130 亩之间,A 选项说法正确。

(三)人地矛盾的缓解方法

家庭成员和以土地为主的家庭财富都是动态变化的,为了找到人与地之间的平衡点,封建家庭一般采取以下方法:①多生孩子以充实劳动力,所以中国古人提倡早婚早育,具有“多子多福”的观念。②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为达成这一目标,传统农业的做法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的发展,或开垦更多的土地,如围湖造田等。③通过土地租佃的方式调节农村土地占有不均的局面。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之时就有这样的做法,“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租佃关系都是我国农村土地经营的主要方式之一。人地矛盾是古代经济部分的一个隐性知识,与小农经济、租佃关系的发展、土地兼并、人口变化等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在复习封建小农经济艰难发展的过程中,穿插一个小专题。该知识点在试题中的体现为:

例3.(2019·全国卷Ⅲ·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解析:从题干材料的“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也”可以判断材料主旨是土地的租佃,正确答案是C 选项;土地所有权不会因为租佃而改变,A 选项错误;根据“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可判断B 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商品化现象,D 选项错误。

(四)备考建议

教师在针对该部分知识复习时,应引导学生横向掌握每一历史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水平,统治者重农抑商措施的内容、推行的原因及意图,庄园经济和封建小家庭经济的区别,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与农、工、商领域雇佣劳工现象的关系;纵向掌握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发展历程、封建土地制度的演变、经济重心的南移、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宗族势力与乡土农村的管理等。同时,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学原理,分析农村日常生活中残存的经济现象,进一步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

二、封建家庭的经济活动

封建家庭的经济生产活动要比男耕女织、春播、夏锄、秋收、冬藏丰富得多,并没有独立于商品经济之外、排斥市场。

(一)农耕生产

古代农业种植以五谷为主,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种植格局,外来农作物,如玉米、土豆等,在明朝后期推广,缓解了人地矛盾。除粮食作物外,还种植丝麻,元朝以后推广种植棉花,作为缴纳赋税和自家驱寒蔽体之用。但是,并非所有的家庭都固守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的农耕模式,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种植商业性农作物的家庭,比如,有的土地基本用来种植枣树或竹子等粮食作物以外的农产品,这类农产品绝大部分被当做商品投放到市场。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家庭与市场、商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出现了茶农、花农、菜农等,唐朝还征收茶税。到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分区域农业种植,如两湖地区是主要的产粮区,江浙一带养殖桑蚕等,这种分区域种植又推动了长途贩运的发展、商帮的出现。这样讲解既突破了教材关于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的认知局限,又帮助学生理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等。该知识点在试题中的体现为:

例4.(2019·全国卷Ⅰ·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解析:题干信息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山东一带种植棉花,江南发展手工业,故D 项正确,其他三个选项均与题干信息无关。从近几年的高考真题看,学生在掌握教材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深挖、吃透教材。

(二)小手工业

小手工业长期依附于封建农业家庭,生产规模小,原料基本是自己种植或采集的,其生产者也基本上是兼职而非专职的。女性操持家务之余,从事纺织手工业,满足家庭蔽体保暖之需。随着土地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率的不断提高,部分家庭有了少量的剩余劳动力,男性往往会掌握一门手工技术,农闲季节在以居住的村庄为圆心的方圆数里做点技术活,赚钱补贴家用,这种现象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但这些人受雇做活时,两者不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因为这些人是没有完全人身自由的依附农民,生产工具也是自带,生产的产品也是雇主家自用而非投放市场。

(三)小商品经济

封建经济的自给自足指一定范围内的小社会内部实现自给自足,个体家庭是不能完全自给自足的,他们本身不能生产的生产工具和消费品,如盐、铁质工具等,这些需要他们出卖部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来换取,所以说商业是农业的补充。有些家庭因为多种原因,会在农闲季节走街串巷贩卖物品,这类人被称为担货郎。唐宋以后,随着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在农村,这种商业活动日渐频繁起来,活跃了农村的经济。当然,农村商业活动的发展是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在封建社会之初,农民如果失去土地,便没有了任何经济来源。该知识点在试题中的体现为:

例5.(2018·全国卷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解析:农户没有了土地,封建小家庭经济就没有了生产生活的基本资料,自耕农经济就会相对萎缩,故正确答案为B 选项;汉代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 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生产热情是否受到抑制,C 选项错误;税收是政府的权利,D 选项错误。

(四)备考建议

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这部分知识时,可加大封建经济史这一知识模块的练习,高质量的练习题是提升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针对学生无法体验的古代经济活动,通过练习更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吃透教材知识。

三、巩固练习

1.(原创)秦始皇在琅琊刻石上宣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令“黔首自实田”,并对广大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当时甚至出现了“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的现象,这反映了秦朝时期 ( )

A.井田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

B.农民的生活空前贫困

C.农民与奴隶没有本质的区别

D.自耕农经济发展艰难

2.(原创)北宋时,棉花的种植在福建、广东一带已渐盛行;南宋时,又从闽、粤发展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宋代有诗句描绘棉花在南方的种植情况:“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木棉收千枝,八口不忧贫”。这反映了宋代 ( )

A.手工业重心转移到南方

B.家庭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C.棉花成为最主要的衣料

D.全国的老百姓们衣食富足

3.(原创)《醒世恒言》中说“那卢柟田产广多,除了家人,雇工的也有整百,每岁十二月中,预发来年工资,到了是日,众长工一齐进去领银。”长工在明朝法律中称为“雇工人”,与雇主有主仆名分,但又不是奴婢。这反映了明朝 ( )

A.农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土地的经营方式非常落后

C.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D.大地主土地制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1.井田制早在先秦时期已瓦解,令“黔首自实田”也说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A 项错误;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及财产,不同于奴隶,C 项错误;从材料无法得出“空前贫困”,故B 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秦朝时期农民和封建政府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故农民会受到政府的剥削,导致封建小农家庭生存艰难,故正确答案为D 项。

2.棉纺织业不代表整个手工行业,A 项错误;棉花成为老百姓最主要的衣料是在元朝之后,C 项错误;D 项说法夸张,故错误。棉花的广泛种植,说明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了,有些家庭会腾出部分土地种植棉花,并且推向市场,所以才会“八口不忧贫”,故正确答案为B 项。

3.长工与雇主有主仆名分,两者还不是雇佣关系,故A 项错误;这种方式比前朝的租佃关系要进步,同一时期的西方农业领域也没有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故B 项错误;D 项说法以偏概全,无法从材料中得出;雇工提前领工资,以及与雇主只有主仆名分,说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故正确答案为C 项。

猜你喜欢

小农经济选项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农民发展致富途径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纬度对比研究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