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高考阅卷的角度谈高三复习备考

2019-11-06四川花远杰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5期
关键词:卷面材料能力

四川 花远杰 万 灵

对于高中教师而言,“教”“学”“考”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情况下,所有的教与学都是为高考服务的。在高考的诸多环节中,阅卷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高考阅卷的评判标准,直接影响其高考的成败。笔者将从2019 年高考阅卷的角度,初步探讨高考阅卷对高三一轮复习备考的启示,希望对一线教师的复习备考有所启迪。

一、高考阅卷反馈的普遍问题

卷面成绩直接影响学生的高考成败。笔者通过数万份的评卷经历,结合与同行的交流和评卷组长的总结,发现在高考中出现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也存在(由于高考阅卷实行严格的保密工作,故案例来源于日常的模拟测试)。常见的问题有:

(一)学生卷面差,书写不工整

卷面是给阅卷教师的第一印象,很多学生的书写存在严重的问题,如字迹潦草、东倒西歪、任意涂黑等,这可能使阅卷教师无法辨识,从而影响得分。如图1、图2 所示:

图1

图2

(二)答题格式不规范

很多学生的答案不分段、分点,甚至没有标点符号,这类答卷会因阅卷教师无法找到重要信息而失分。如图3、图4 所示,一般情况下,这类试卷得分都比较低。

图3

图4

(三)忽视材料,脱离主题

获取和解读材料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但很多学生忽视材料。看到设问中的“原因”“背景”等词,就盲目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国际等角度作答;看到设问中的“影响”“评价”“意义”“作用”等设问词,就从“积极”“消极”两方面按照政治、经济、思想、社会、后世、国际等角度作答,但得分往往不理想,其原因在于,答案中缺乏对材料要点的总结。以2019 年全国卷Ⅲ第40 题第2 小问为例:

例1.(2019·全国卷Ⅲ·40)(节选)

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 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9 分)

材料中明确提示了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即“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华夏融合”等信息。只要提取完整并稍加整理,便可得6 分以上,但很多学生只回答了“政治上加强了皇权”“经济上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加强了思想控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等,这样作答基本与材料信息无关,得分也很低。

(四)语言表述口语化严重,缺乏关键词

口语,指口头语言,比较通俗易懂,缺少专业性。关键词,指能体现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中心概念的词语。很多学生由于口语化严重,加之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不足,难以找到关键词,也不会使用关键词。仍以2019 年全国卷Ⅲ第40 题第2 小问为例,很多学生虽然找到了“华夏融合”的信息,但写成了“民族融洽””民族融化”“各个民族生活在一起”等词,影响了最终得分。

(五)同义反复,逻辑混乱

很多学生的答案看似写了很多,但只是在同一要点上反复阐述,还有很多学生存在史实错误、缺乏时空观念、逻辑不清晰、语言不精练的问题。以2019 年全国卷Ⅰ第41 题第2 小问为例:

例2.(2019·全国卷Ⅰ·41)(节选)

材料二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 年达到4 002 万吨,1986 年达到5 205 万吨,至2002 年达到18 224.89 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 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 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 年增长39.30%,2002 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 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0 分)

该题在作答时,有学生答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南方谈话’的影响、党的十四大的召开、邓小平个人努力的结果、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苏联的大力援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认真分析可发现,该答案前三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南方谈话’的影响、党的十四大的召开”集中在政治领域,可归纳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有些答案时空错误,如“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开始于1972 年、“苏联的大力援助”是在20 世纪50 年代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 年。这样缺乏归纳概括、时空错误的答案,也会导致大量失分。

二、高三复习备考的启示

(一)树立信心,鼓励作答

高考阅卷的严肃性要求教师和学生重视日常积累,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在日常的模拟训练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书写,不要在卷面上留空。即使学生不会写,也要鼓励学生结合材料适当发挥,以便让学生适应高考的要求。

(二)养成练字的习惯

高三复习虽紧张,但练字功夫不可少。练字主要是让学生不要为赶时间而写连笔字,应该写正楷字,字迹工整,清晰可辨即可。

(三)养成规范作答的习惯

教师在一轮备考复习中,应培养学生养成“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的作答习惯。字迹工整,格式清晰,要点明确,使阅卷教师又快又好地准确打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第一,应利用好板书,给学生以示范作用。第二,在日常的模拟训练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书写情况,发现问题立刻指出,要求下次必须改进。第三,教师可利用限时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交叉评阅,激励其改进作答方式。如图5 所示,这类试卷卷面工整,字迹清晰,要点明确,就答题格式而言,完全符合高考要求。

图5

(四)高度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目前,高考主要侧重能力的考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大能力要求。历史学科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高三复习备考中,要将能力细化,按一定的层级要求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力的培养应从“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开始,向学生展现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探究等诸多能力,让学生实现对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繁到简的认识,从而把握历史问题的本质,最终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要求。

总之,教师要对高考阅卷的公平性高度认可,将高考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一轮复习中提前解决。只有这样,学生在考场上才能答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赢得高考的胜利。

猜你喜欢

卷面材料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考试分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最美材料人
材料
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