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和探索

2019-10-21陈琪茹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35期
关键词:新高考教学有效性高中地理

陈琪茹

摘 要:新高考制度下,地理将不再作为高考必考课程。但却使得原本就属于边缘学科的地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地理学科作为“+3”中的一门,地理学习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将来。但与此同时,我发现学生普遍对地理这门课程缺乏兴趣。在這种情况下,如何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提升教学有效性便显得更为迫切和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本人就此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新高考 高中地理 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指学科教师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意味着教师是否认真教过或完成了课程,而是学生是否学到了什么。如果学生不想学习,或者他们学了没收获,即使是老师的辛勤工作也是无效的。同样,如果学生努力学习,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这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一、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和人格魅力

教师素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教师素养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自身素养的提升是尤为关键的。一是文化素养的提升,上好一堂高质量的地理课,往往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密切的关系,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地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中青年教师来说,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经验有所不足,在这些方面通常是有一定欠缺的,就需要通过继续学习和教育来提高:二是,提教师的道德素质的提高。老师是学生的镜子。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较高德育素养的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魅力,吸引甚至打动学生,形成课堂的同心力和凝聚力,最终使教书育人获得最大的效果。

二、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强调:“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我国以往各学科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照本宣科地将书本内容灌输到学生脑中,并通过大量训练培养出一个个“做题机器”。但当学生步入社会,在一段时间内却感到很难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这种无用的学习过程完全违背了学习的初衷,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应该减少课堂中死板的教学环节,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但能达到增加教学效果的目的,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主动学习,提升他们的地理素养,使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受益。[1]

三、减少理论灌输,增加技能培养

地理虽说在高中属于文科,但是如果教师直接把课本中的概念、规律等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做法是不妥的,最终只会让学生对地理越来越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我认为应该减少对课本上一些知识内容的死板讲授,而应该以提升学生地理技能为目的的趣味式教学,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地理素养,大大提升了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讲解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的时候,不能仅仅关注课本上关于地震、海啸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它们发生前的先兆,知道地震、海啸发生时正确的自救方式和应对突发状况的策略,以及在灾难发生后还要学会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受困者。这样一来,学生容易参与进来,培养起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减少空洞说教,增加直观演示

地理空间能力是具有学科特色的地理能力,同时也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可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学生通过个人参与轻松愉快地获得这些知识。如,在讲地球的公转时,就可以找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要求扮演太阳的学生完全不动,扮演地球的学生围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要注意自身还要自转,而且还要注意自转和公转的运动方向。通过台上学生的演示和对台下学生的观察,相信可以在他们的头脑中勾勒出地球革命的空间运动图像。这样的一堂课对他们空间能力的提升帮助一定是巨大的。

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教师在课堂上借助语言讲解、地理样本、挂图、视频、虚拟现实等技术辅助教学,使高中地理教学手段更丰富、更直观、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心理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状态。[2]

五、减少被动说教,增加开放讨论

“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地理课程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教师的作用则主要在引导学生向正确的学习方向前行。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以开放式讨论为主要手段来研究地理问题,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如,产业的区位条件是高一地理人文部分的重点内容,但不论农业、工业还是商业都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较远,要让他们通过这些产业的特征去理解区位条件是非常困难的。于是我们可以尝试在教学中贴近他们的生活,比如带学生去当地采摘草莓、摘石榴、参观工厂,让他们分小组进行关于农业工业的区位条件进行开放性讨论。通过一组组的讨论,学生提出了影响农业、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联系生活实际,实现学以致用

高中地理知识很多都有现实生活的原型,因此要学好地理,不仅仅是掌握课堂内对书本的解读及应付考试,还应该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思考发生在身边的地理现象,并不断开拓视野,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探究地理的真谛。

比如新课改实施以来,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调动学生自主动手、乐于探索的有效学习方法之一。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时,都尽量从生活实际出发,将关注点着眼于身边。在确定课题后要制定出详尽的研究计划,再通过诸如问卷、观察、采访、查阅文献资料等形式去获取研究必需的资料,最后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得出研究结论。这样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最终呈现的效果将是无法估量的。

参考文献

[1]赖峥.生活化教学模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上旬),2014,25(11):70.

[2]吴俊霞.新课标理念下中学地理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5,7(92):138.

猜你喜欢

新高考教学有效性高中地理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