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的思考

2019-10-06傅赟

新财经 2019年10期
关键词:经营业绩

傅赟

[摘 要]自国资委成立以来,其针对于央企负责人实行三年为一个任期的考核,并相继发布了央企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方法。自国资委成立后,其对国有企业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其代表国有资产出资人,通过对国有企业的考核,从而实现管资产、管人和管事考核的三者统一。并针对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进行考核,通过形成制度,以制度來对考核行为进行规范。但在具体考核方法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完善,全面提高考核的成效。

[关键词]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意义

[中图分类号]F552.61业绩考核是国资委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管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当前的新形势下,针对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进行了相应的政策规定,在当前业绩考试办法中通过将市场化改革、激励和约束进行有效结合,在短期目标和长远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鼓励创新,具体考核方法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积极进行改进,确保其实施效果。

1 中央企业概况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就开始下滑,针对于这种情况,国家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并相继出台配套政策来减轻国有企业的负担。同时成立了国资委,其依法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管。国资委成立后对央企进行了合并和重组,央企保持在百户左右,并分布在多个领域,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随着央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其实力迅速增强,但社会各界对于央企的发展却存在较多的质疑。觉得当前央企的发展与其处于国计民生行业中的垄断地位、国家大力扶持有直接的关系,与其自身管理水平无直接的关系,其对社会的贡献与占有的资源和享受的政策不相称。在各种非议中,需要贯彻落实好国有资本金的绩效评价规则,切实抓牢针对央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以此来引导央企的健康、持续发展。

2 中央企业负责人的任职与考核

在实际央企发展过程中,针对于央企业领导人员制定了具体的管理规定,并相继发布了一系列考核评价方法,针对于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原则、资格条件、任期、选拔任用、考核评价、职业发展、激励机制、退出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有效地解决了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中央企业领导人以三年为一个任期,任期届满考核合格后可以连任。而且实施任期和年度考核,并将具体考核评价结果作为领导人员的培养、使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同时还与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挂钩,实施对中央企业领导人进行综合考核评价。通过强化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在任期内能够明确企业负责人的权力及义务,有力地调动负责人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了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督,并使监督变为常态化,可以有效地遏制腐败问题的发生。而且通过绩效考核,有利于促进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形成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利于督促企业负责人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在实际针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过程中,要求考核指标要突出央企的国家责任,基于企业角度来讲,财务指标宜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但由于央企的特殊性,针对于央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单纯的依靠财务指标则是不够的,具体需要构建以承担国家责任为主和财务指标为辅的指标体系,将央企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战略方面的重要地位更好地突显出来。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与国际同类企业发展情况及各类指标情况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将央企经营业绩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反映出来。在实际考试过程中,客观提供了一个评判的标准,不管这个考核标准是否合理,但在后期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改进,从而保证考核办法的合理性、标准性和公平性。而且通过针对央企负责人进行考核,能够进一步对央企负责人薪酬收入水平进行明确,规范央企负责人的薪酬水平,增强央企负责人收入的透明性。这样在肯定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激励负责人抓好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另外,国资委针对每一任期的考核办法都会基于实际情况进行修正,以此来引导央企提高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为央企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企业分类模糊

在当前针对央企的分类较为模糊,并无针对具体的划分来进行分类考核。但当前央企多呈现出多元化和集团化的发展态势,业务涵盖十分广泛,主业经济效益占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对于企业所属分类很难准确界定。以发电企业为例,由于近年来发电行业整体产能过剩,发电业务利润贡献持续下降,但其金融业务占比则不断扩大,对集团整体值呈现出不断上涨的态势,因此将其界定为竞争行业或是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都不够准确。因此针对于央企主业分类进行的考核,可能会促使企业将重点转至高收放和高利润的产业上来,甚至会通过其他手段来达到考核目标。央企主营业务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一旦为了完成考核而对主业发展带来影响,则失去了考核的具体意义。

3.2 目标设置过程不协同,指标体系不够完整

在当前针对于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目标设置过程中,对于社会效益与目标的相关性及企业自身在目标设置中的定位较为忽略,缺乏完善的指标体系,过于突出利润和经济增加值指标基准值的设定,在缺乏配套文件的情况下,对于央企的考核无法做到公开和公正。而且在基准值过程中依据的外部因素没有详细阐明,这就导致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企业可能通过夸大外部因素影响而对基准值进行调整。

3.3 工资总额挂钩不明确,班子成员薪酬同质化

针对于央企负责人,在实际考核过程中,最为常见的薪酬管控手段即为工资总额与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相挂钩。目前的办法只针对利润总额目标值与工资总额预算挂钩,这对于非竞争性企业而言存在不公平的地方。而且针对领导班子成员分配系数也没有具体的办法,采用统一标准进行考核,这不仅对管理职责差异较为忽视,而且无法针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合理奖惩,对于考核过程的管控十分不利。

4 加强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的策略

4.1 细化企业分类,科学评价央企业经营状况

基于国资委对央企类别进行三分的基础上,公开不同企业所属类别,并针对三类企业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法,和针对非竞争企业的经济效益权进行降低。在实际考核过程中,针对于专项任务、服务质量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考核难度较大,因此在具体考核过程中,可以选择适宜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指标设计和考核评价,通过对央企经济效益方面针对主业和其他产业进行分别考核,从而科学合理的对央企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评价。

4.2 促进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的完善,突出考核的导向性和针对性

加快促进考核指标体系的完善,明确对各类指标基准值的设置进行表述,利用基准值对企业纵向对比的基础上,还要针对同行业进行横向对比,更好地将企业的综合经营水平反映出来。在具体考核目標制定过程中,不仅要与企业进行沟通,同时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对其经营总体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及指标基准值的制定和动态调整。在实际考核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效结合,针对于企业内部发展情况和外部因素进行深入了解,确保考核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还要增加横向比较指标。具体可以选取国家同行业或是产品结构相类似的优秀企业,所选取的数据要能够反映企业的盈利情况、资产运营情况和长期发展能力等,通过横向对比,对央企实际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反映。而且通过横向对比,企业负责人也能够针对自己实际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积极找出具体的症结,并加以解决,从而对经营管理目标进行确定。而且在实际对比过程中,通过针对具体的数据进行核算,能够进一步明确行业平均水平和行业领先者的水平,并与央企业相关指标进行对比,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及时找出差距,从而为中央负责人提高经营业绩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明方向。另外,由于央企自身的特殊性,针对于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过程中,还需要将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考核的定性指标,但由于承担社会责任指标具有复杂性,而且容易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定量衡量难度较大。这就需要在具体设计时要增强其可操作性,降低主观随意性,通过对央企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及做出的贡献,将各项考评结果定量化,构建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全面提高考核的实效性。

4.3 优化考核结果应用

可以适当补充“利润总额目标值与工资总额预算挂钩”,与工资总额挂钩的因素众多,明确挂钩方式、不同类型企业利润的挂钩比例更为重要。在企业负责人薪酬方面,可对特定企业在相关方面做出突出业绩的负责人给予超额奖励,从而达到更好的激励效果。另外,针对同一企业其他被考核人,可在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考核指标基础上调整权重,突出分管责任,再由考核结果确定其分配系数,这样有利于增强考核的针对性,促进责任的落实。

5 结 论

在当前针对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与当前央企的发展动态相结合,采取科学的办法和严谨的态度来构建完善的业绩考核方案,将绩效考核体系与企业各项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更好地发挥出绩效考核的实效性。对于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的考核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因此需要在实际考核过程中针对不同时期的技术条件、组织结构及外部环境等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此来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达到较好的考核成效,积极促进央企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军生,林盛娜.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探析[J].财会通讯,2011(11).

[2]钱卫东.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7(S1).

[3]高跃.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刍议——基于央企与湖北国企的比较[J].新会计,2013(7).

猜你喜欢

经营业绩
中小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浅议
央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分红、经营业绩的研究
浅析国资管理体制下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变化历程
并购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并购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时点对企业上市后经营业绩的影响
政治关系、经营业绩与企业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