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助力高中生物教学

2019-10-03许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26期
关键词:学科渗透生物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许婷

〔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符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教学建议,也具有实际操作上的可行性,还契合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四维度,能够助力高中生物教学,因此是切实可行和积极有效的。分析学科渗透的可行性,介绍学科渗透的过程概要和主要内容,例举部分代表性渗透点,是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有益探讨。

〔关键词〕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6-0076-04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由此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即心理健康教育在生物学科的教学渗透(以下简称学科渗透)。本文分析了学科渗透的可行性,介绍了学科渗透的过程概要和主要内容,例举了部分代表性渗透点,并对学科渗透如何助力高中生物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学科渗透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科渗透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

教育部于2018年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17版课标》),在教学建议处明确指出:“高度关注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并“注意学科间的联系”[1]。学科渗透注重培养观念、开拓思维、提升品质、培养担当意识和责任感,有助于学生获得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所强调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辅助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涵盖面很广,主要涉及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宣传生物学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些都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重叠或交叉,可通过学科渗透实现。生物学与人文社会学科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加强生物学与心理学的横向联系,通过学科渗透,实现学科交叉,形成教育合力。

(二)学科渗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大途径之一

教育部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可分为专门途径、渗透途径与支持途径。”“常见的渗透途径主要有学校学科教学渗透、学校学生管理渗透、学校课外活动渗透、校园环境优化渗透和学校互联网络渗透。”“一般的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正常的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学科课程本身包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学科教学过程也包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2]

(三)生物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之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是治疗模式,而应是教育模式;不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学生的心理活动发生在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环节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就没有心理问题,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也绝对不是心理教师一个人的事情,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主力军不是心理教师,而是各科任教师,每一个教师都需要在学科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采取活动式、体验式的形式,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3]。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學科,在所有的学科教育中都有它的影子,科任教师可以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化身心理教师,学科教学是最主要的场所,学科渗透是最高的境界。

(四)生物学是学科渗透的最佳合作学科之一

生物是一门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关系等的科学,它与自然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健康以及社会联系密切,还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可以说是一门交叉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生物蕴含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高中生物教材中多处编排和设计了心理健康因子,有多个生物与心理的结合点,便于教师切入。由于心理本身就是生物神经活动的产物,心理产生的工具就是神经系统,心理活动受激素水平、神经活动和代谢活动等影响,所以立足生物学去解释心理过程更为自然、贴切。同时,生物课程本身难度不大,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是进行渗透的良好载体,相较于其他学科,生物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科渗透的最佳合作学科之一。

二、学科渗透的两方面:渗透点和渗透过程

学科渗透包括两方面:渗透点的挖掘和渗透过程的实施。渗透点的挖掘原则包括: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既要考虑知识的传授,又要考虑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既要有助于知识的消化,也要有助于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既要达成知识目标,也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渗透过程的实施,指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有效备课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时空条件,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所采取的措施。它包括渗透点的有效展开、师生的互动、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处理、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调节课堂心理氛围、维持课堂秩序等。

《纲要》指出,高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完善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生涯规划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2]。这五方面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主要渗透内容以及渗透点举例,如表1所示。

三、学科渗透助力高中生物教学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17版课标》的特色之一是凝练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其四个维度为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它是生物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分别指向“知、情、意、行”方面的学习结果,即生命观念(知)、科学思维(意)、科学探究(行)和社会责任(情)[4],这与心理学中的“知情意行统一”,即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辩证统一高度一致。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观念、开拓思维、提升品质、培养担当意识和责任感,这与生物核心素养四维度无论在目标还是内容上也都高度契合。因此,学科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如下。

(1)学科渗透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其中就包含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生命观念”,启发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2)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这也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科学思维”不谋而合;

(3)学科渗透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恰恰是发展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科学探究”所必备的能力和品质;

(4)学科渗透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社会责任”的完整诠释。

(二)有助于挖掘隐性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教材

高中生物教材本身蕴藏着大量的隐性教育资源,如教材中的生物学史就是一份以时间轴串起的,有独特视角的教育资源,可用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素养和进行探究性学习[5]。然而,可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点的隐性教育资源不是直接呈现的,常蕴含在“科学家访谈”“科学家的故事”“资料分析”“科学前沿”“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科学技术社会”、实验探究过程、章首诗歌名言等栏目里,有的则直接隐藏在知识本身。

受教育视野、教学经验、知识范围、教师个性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教师需要在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渗透点的敏感性,根据教材中渗透点的显性程度进行发现或挖掘。渗透的实施也需要教师熟悉教材内容、章节内在联系,对知识点的呈现和变形游刃有余,这就要求教师更深入地挖掘教材,把生物教材最大化地利用起来。

(三)有助于优化课堂、深化观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自然、有效的学科渗透,从短期来看,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生物课堂学习氛围,创设优良课堂心理环境,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达成教学目标;从长远来,看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可反哺生物课堂。学科渗透这一有目的、有计划、有影响过程的实施,推动着教师不断检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理想,其对教师产生的巨大反作用力不言而喻,将深化生物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

教学方面,渗透过程需要教师充分熟悉教材,敏锐发掘渗透点,并在有效掌控课堂、达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依据时空条件,自然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引导能力、课堂控制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教研方面,学科渗透可为生物课堂的诊断、预测和评价提供一个新维度;日常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学科渗透教学案例,还可用于微课制作或校本课程开发,通过推廣和学习,跨时空地继续发挥作用。

(四)有助于实现学科交叉,形成教育合力

高中教学虽然将知识进行了分类,安排在特定的时间学习特定的科目,但学生的心理成长是连续的,是无处不在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都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生物学所关注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无一例外需要依托学生的心理发展去实现,而这些反过来也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生物教学倾向于教育、教学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倾向于心理层面,但生物教学与心理教学又有着共同的教育观、学生发展观和师生关系观,学科渗透时是相辅相成、互动发展的。学校教育中的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之间可以整合教育资源,依托学科渗透,在教学上实现生物与心理的学科交叉,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四、结语

综上,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符合《17版课标》的教学建议,也具有实际操作上的可行性,还能够契合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四维度,助力高中生物教学,是切实可行和积极有效的。学科渗透的渗透点挖掘策略、课堂心理环境优化策略、教学过程渗透策略及课外个别心理辅导策略,还可以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提炼[6],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科渗透对高中生物教学的优化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林崇德,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陈虹,舒娟,李益倩.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访北京市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申继亮教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9):4-6.

[4]刘恩山,刘晟.核心素养作引领  注重实践少而精——《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思路与特色[J]. 生物学通报,2017,52(8):8-11.

[5]王洪宾,王玉江.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学史教育例析[J].中学生物教学,2010(Z1):51-52.

[6]刘春艳.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43-58.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中学,中山,528429)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学科渗透生物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
花若芬芳,蝴蝶自来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的策略研究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利用数学素材渗透生命教育的尝试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