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自觉的非物质文化在服饰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以温州为例

2019-09-23马俊淑顾任飞

山东纺织经济 2019年8期
关键词:温州服饰文化遗产

马俊淑,陈 莹,顾任飞

(温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温州地区独有的人文特色、生态资源、生活方式等铸就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于温州市、乐清、瑞安、平阳、泰顺、龙湾、永嘉等地。这些地区的瓯绣、细纹刻纸、蓝夹缬、木偶戏、十字花边绣、太平钿剪纸等都是国家级、省级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现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技艺的高超水平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1 温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为了能够有效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服饰设计产业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服饰产业链大环境下能够长久的传承和保护下去。主要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温州地区各市县的非遗网站、相关书籍和文献渠道搜集和整理了温州地区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总体来看主要涉及到民俗、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三个大类。温州市各地区非遗项目名称及类别见表1,全市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4项,其中“永嘉昆曲”和“乐清细纹刻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泰顺廊桥营造技艺”和“木活字印刷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遗项目34项,包括省非遗项目145项,市非遗项目747项(保护单位918个),整体项目数居浙江省前列[1]。

表1 温州各地区国家级、省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统计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调研、走访、座谈等方式,对温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发现现阶段温州地区非遗文化在保护和传承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多元化经济发展的冲击导致关注度降低

在工业化进程中大规模、标准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2]。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大批量的工业化产品代替了传统手工制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逐渐降低。一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正在消亡、变异,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传承链条断裂而濒临灭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

2.2 非遗传承人面临断层及消亡

根据调研发现,目前很多项目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传承仍然处在口传心授、自觉自愿的状态。即将出现随着传承人的离去而消亡的现象,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如泰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药发木偶戏,传承人如今年事已高,年轻人又不愿承传,致使药发木偶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

2.3 设计形式传统守旧缺乏创新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已不相融合,在设计形式上难以满足人们新需求、新审美,亟待发展和创新。但目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于价高量少、工艺复杂、制作时长、材料特殊等因素严重限制了传承人的设计与开发,因此在设计形式上也很难突破。

2.4 保护模式单一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决定了保护模式的多样性。经调查发现,目前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缺乏整体性的保护和市场化企业的介入,依然面临“重申报轻保护”的困境。

3 文化自觉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原则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原则。

3.1 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指导性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陶冶情操、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2 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审美态度和思维形态的外化表现,通过口头语言、表演艺术、手工艺技等方式呈现,依靠口传身授而世代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注重可传承性,突出了人的因素、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主体地位[3]。

3.3 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文化创意产业改动的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涉及到的元素、符号等,在开发过程中不能失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整体性及手工核心技艺,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不能随意改变。

3.4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的类型项目采取不同的积极保护措施,使它能够与现代的文化建设、文化创新结合起来,使其呈活态性发展。

4 依托服饰产业链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路径研究

基于服饰产业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核心思想就是保留其原真性,将其文化内涵、精神价值原原本本的融入服饰设计产业链的相关环节,使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形成卓越的资源合力,最终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服饰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而获得活态的传承[4]。

4.1 材料开发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在服饰设计材料开发环节,其核心要素主要是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原初性进行开发,以体现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所使用的加工工具、原料选用、造型、色彩、组织结构等都必须保持不变。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苍南的蓝夹缬,印染的染料比较特殊,制作工艺比较繁琐,制作要求严谨、精细,这其中便凝聚了蓝夹缬手工艺者超乎寻常的忍耐力及精湛的技法。因此在进行材料开发过程中必须要体现出原真性,才能为服饰设计提供最独特的原料素材,为后续服饰设计产品开发做好铺垫,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接纳和传承,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与传承。

4.2 设计开发秉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指导性价值

在现代文化语境下,具有个性化、本土化的传统文化才会经久不衰,保持温州地区服饰文化特性是彰显个性的有效途径。就温州本土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瓯绣而言,将其极富生命力的工艺特点及深厚的文化内涵融入现代服饰设计并加以创新,既提升了服饰产业的文化价值,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起到了活态传承的作用[5]。

4.3 生产制作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特色

服饰设计的产品制作环节是整个产业链中非常关键的部分,所有的灵感、构思最终都由产品呈现出来,着重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和工艺价值。部分企业由于过度追求效益,从材料选取到生产制作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减损,导致传统工艺在传承中流失。而我们要的是宝贵遗产真正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复制或者衍生品的扩大。如瑞安市应凤玉的旗袍制作技艺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批名录,制作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手工特点,在丈量、裁剪、缝纫、镶边、盘扣、镶嵌等每一个制作工序均保留原始的手工特色,间接地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播。

4.4 推广和传播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通过构建温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应用体系,并且在服饰设计开发环节提供更为便捷和全面的数字文献资源,借助互联网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勇于打破传统媒体时代的固有思维,开辟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和新模式。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将服饰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使二者相互支撑,共同发展。

5 非物质文化在服饰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结合传统的非物质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进行一系列产品研发,具体方案如下:

5.1 恭“鹤”发财

瓯绣历史渊源流长,以构图精巧、针法严谨、运针灵活、色彩富丽、绣面光亮、富有地方特色而被人称道,成为刺绣技艺中独树一帜的流派。本系列灵感来自具有传统寓意的图案纹样,以方孔铜钱为原型,取自天圆地方一说。该设计颠覆了传统包袋的方形造型,“铜钱”两面则是用“招财进宝”、“延年益寿”两个词代替常用的皇帝年号,更添喜气。运用瓯绣与拼布艺术结合的手法,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和向往,如图1。

图1 瓯绣包袋设计

5.2 “缬”手一生

图2 蓝夹缬抱枕设计

苍南蓝夹缬具有较高的艺术美感,含蓄内敛的蓝白两色,丰富而醒目的纹样题材及精湛的制作工艺,透露出浓郁的文化内涵和风俗民情。传统婚嫁习俗中蓝夹缬被经常作为女子出嫁的必备品之一,蓝夹缬就是美好的象征,而红色的编结寓意着将夫妻紧密联系在一起。中间的大小椭圆以及红绳的组合,就像是新娘带上的古老戒指。繁花似锦的花纹代表着富贵、婚姻美满,如图2。

5.3 缘是福来

太平钿剪纸是浙江省平阳县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造型艺术。既具有南方剪纸艺术细腻灵秀的风格特征,又包含着平阳独有的民间味道。本系列服饰设计运用了民俗文化中具有吉祥寓意的好运锦鲤、吉祥蝙蝠的纹样造型。结合太平钿剪纸的造型手法进行传统纹样的再设计,运用于服饰的创新设计中,如图3。

图3 太平钿剪纸服饰设计

5.4 木偶情缘

木偶戏作为平阳传统民间艺术之一,早在南宋时期平阳当地民间就有木偶戏活动。提线木偶的服饰造型活泼多样,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与研究价值。本系列设计灵感主要是提取提线木偶戏的技法及服饰造型特征,并运用插画艺术的平面造型思维,使得传统的非物质文化更具趣味性和欣赏性,更加生活化。如图4。

图4 提线木偶抱枕设计

6 结语

服饰设计是温州地区的特色产业,可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备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其增光溢彩。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也需要对其进行生产性的保护,可以借助现代的设计、生产、营销等手段,在生产实践中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生机和活力。利用现代的设计思维和手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人们生活,真正做到活态的传承与保护。

猜你喜欢

温州服饰文化遗产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与文化遗产相遇
动物“闯”入服饰界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活态文化
难忘九二温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