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VII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意义

2019-09-17刘利敏陈勇王倩竹陈翔徐宙徐健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中央区转移率包膜

刘利敏 陈勇 王倩竹 陈翔 徐宙 徐健

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度较低,患者生存期长,颈部淋巴结转移常见。目前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特点研究较多,且主要涉及VI区淋巴结[1-2],而探讨VII区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临床上少有报道。VI区解剖定义为喉前、气管前和气管旁淋巴结,位于舌骨和胸骨柄上切迹之间,而VII区解剖定义为气管前胸骨柄上切迹与无名静脉之间的上纵隔淋巴结[3]。现作者回顾性总结本院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患者的Ⅶ区淋巴结转移及清扫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本科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265例,均为首次接受手术治疗,无手术禁忌。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判断术前按照Kowalski等[4]提出的标准,其中男83例,女182例;年龄24~78岁,平均(43.5±5.2)岁。患者的肿瘤数量不一,1~3个左右,其中单发灶218例,多发灶47例,肿瘤直径>1cm者57例,其中肿瘤突破甲状腺包膜23例,肿瘤直径≤1cm者208例。行左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99例,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119例,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47例为多灶性患者。肿瘤分期Ⅰ期217例,Ⅱ期36例,Ⅲ期12例。

1.2 手术方式 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单侧甲状腺叶+峡部切除+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发现单侧多灶性肿瘤行甲状腺全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5]。本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常规包括VI区和VII区,所有手术步骤均由经验丰富的甲状腺专科医师完成。标本在手术中按胸骨柄上切迹和胸骨柄下切迹的水平进行分割,分别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1.3 观察指标 术前及术后均应用电子喉镜明确双侧声带活动,若术后半年声带仍麻痹确定为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术前及术后常规测血钙,术后注意有无呛咳等情况。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VII区淋巴结转移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是否多灶、是否侵犯被膜、肿瘤位置等因素的相关性,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因素应用于Logistic回归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VII区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本组术后病理发现中央区淋巴结2395个,其中VII区淋巴结1032个,转移228个,转移率22.1%,占中央区9.5%;双侧转移101个,转移率9.8%,占中央区4.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cm、多发灶、肿瘤侵犯包膜、肿瘤位于双侧是VII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而年龄、性别与VII区淋巴转移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VII区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n(%)]

2.2 影响VII区淋巴结转移的 Logistic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因素应用于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1cm及肿瘤侵犯包膜是VII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VII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3 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 本组病例术后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41例(15.5%),术后暂时性低钙26例(9.8%),术后呛咳4例(1.5%),皆经对症处理1~3个月后痊愈,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本组患者皆无术后出血,无再次手术。所有患者随访至投稿时,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病例,随访时间5~61个月。

3 讨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虽然恶性程度低,但颈部淋巴结转移多见,尤其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达20%~60%[6],故甲状腺乳头状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获得我国的指南推荐[7]。临床上大多文献报道了VI区淋巴结的转移特点及预防性清扫的意义,但由于VI区与VII区淋巴结在解剖结构上无明显的解剖间隔标志,且VI区和VII区之间的划分是由胸骨柄上切迹向气管轴向投影的假想平面所确定,与实际的这两个区域淋巴结不相对应[8];相反,这个间隙应被看作是一个单一的解剖和功能单位[9],因此,有学者主张将前上纵隔淋巴结(VII区淋巴结)归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范围[3,9-11],且AJCC第8版也将其划分至中央区淋巴结[12],所以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VII区淋巴结的转移特点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胸骨和锁骨头影响,使得VII区淋巴结较难通过临床触诊和超声波检查来评估,而且CT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较差,其敏感性为50%~70%[13],故预防性甲状腺乳头状癌VII区淋巴结清扫在明确cN0患者VII区淋巴结转移情况上显得切实可行。国外Wang等[3]报道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VII区淋巴结转移率为16%,本组常规进行VII区淋巴结清扫,发现VII区淋巴结共转移228个,转移率22.1%,占整个中央区9.5%,与国外学者报道类似,所以cN0期患者中VII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预防性VII区淋巴结清扫很重要,清扫与处理原发灶应同时完成。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肿瘤的根治,使得肿瘤的分期更加明确,另一方面可降低局部复发率、避免二次手术,提高无病生存率,且清扫VI区淋巴结时向下清扫VII区淋巴结手术难度不大,在开放的切口下较易完成。

本组在单因素分析中发现双侧甲状腺癌、多灶性、肿瘤侵犯包膜、肿瘤直径>1cm是VII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而多因素Logistic相关性分析显示,仅肿瘤直径>1cm及肿瘤侵犯包膜是VII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所以对于肿瘤直径>1cm及肿瘤侵犯包膜的患者更有必要行VII区淋巴结清扫。

关于VII区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方面,诸多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Wang等[3]报道术前明确VII区淋巴结患者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率为31%,而预防性VII区淋巴结清扫者为6%,1例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无喉返神经麻痹。Fayek等[14]研究发现预防性VII区淋巴结清扫者12例(38.7%)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其中10例暂时性和2例永久性;5例(16.1%)出现喉返神经损伤,4例短暂性和1例永久性损伤。本组病例中术后出现41例暂时性声音嘶哑(15.5%),术后暂时性低钙26例(9.8%),术后呛咳4例(1.5%),皆经对症处理1~3个月后痊愈,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表明甲状腺乳头状癌VII区淋巴结清扫有一定的暂时性并发症,但大多可经过对症治疗恢复。

总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行VII区淋巴结清扫安全、重要,有必要在预防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进一步开展,但本组的病例数和观察时间相对较少,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经验积累。

猜你喜欢

中央区转移率包膜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垂体腺瘤假包膜的研究进展
肥料包膜材料使用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研究
多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原发性肝癌假包膜影像表现与病理分级的对照研究*
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率及影响因素
单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个数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相关性*
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麻黄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以标准汤剂为基准建立丹参的质量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