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具体形上学视域中人性能力的三重维度

2019-09-12戴兆国

贵州文史丛刊 2019年3期

戴兆国

摘 要:人性能力是具体形上学关注的主要哲学问题,也是具体形上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支点。《成己与成物》在阐述意义世界生成的过程中,立足具体真实的存在,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维度对人性能力作了多维度的理论展开。分别论之,本体论维度揭示的是人性能力何以在,认识论维度论述的是人性能力以何在,价值论维度阐发的是人性能力为何而在。三重维度呼应关照,整体呈现了具体形上学的人性能力观,为现代哲学人性理论的新开展提供了思辨的支撑。

关键词:具体形上学 人性能力 三重维度

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9)03-09-16

“具体的形上学”三书1,以人的存在问题为思考的轴心,从存在的本源、道德的形上向度、意义世界的生成三重角度,展示对存在奥秘的哲学之思。从哲学思想史的角度看,对存在问题的追问,无疑离不开对人这一存在主体本身的反思。其中,揭蔽人性能力的构成又是反思主体存在秘密这一问题的核心环节。2《成己与成物》为“具体的形上学”三书的第三书,其主要篇章详细阐述了人性能力的构成与要素。概括地看,这一分析包涵了对人性能力阐述的三重维度,即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维度。为了清晰地揭示这三重维度的具体表现,本文以《成己与成物》为讨论的文本,具体探讨人性能力论表达的内容。

一、人性能力的本体论维度

根据具体形上学的理论立场,“人既建构社会实在,又以社会实在为自身存在的本体论前提,二者的以上互动既从一个方面展示了‘物与‘事的关联,又使这种关联超越了对象性而呈现为人的存在形态。”1以有物作为存在背景,有事成为人之在的具体显现。自有物至有事,再自有事而至有物,物—事与事—物的双向勾联已成为人之在的本体论的事实。作为原初自在的物,在事的参赞下,成为与人不可分离的实在。人之在的价值和意义因物—事的本然关联而呈现。物—事与事—物的勾联互通也因人之在的不断敞开而形成新的结构,为人之在的意义的无尽呈现提供实然的图景。人存在于世,其要成物成事必须借助实践力量的显现才能够完成,其中人性能力之开发、养成和提升便成为人之实践力量的主要环节。根据人之在与物之在的关联,以及由此引出的人之在世的生存的世界图景,聚焦人性能力的存在与展现,便成为具体形上学审视人性能力论的本体论维度。

早在康德那里,就已经将对人类本性的认识作为哲学思考的重要内容。康德曾经指出,从类的角度可以把人理解为地球上赋有理性的存在者,这是特别能被称为世界知识的,尽管人只是构成了地球上造物的一个部分。2从这一立场出发,康德在《实用人类学》中,对人的感官能力、想象力、情感以及欲求能力等做了系统的考察,对人的能力体系做出明确的说明。康德试图把讨论人类本性的认识归于世界知识的范围,但是受其理性主义立场的限制,康德尚没有突入本体论领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成己与成物》则以人之在与物之在的互动相激为反思的图景,深入解析了人性能力在本体论维度所包涵的具体内容。

具体形上学认为,能力对于人来说,是指人在广义的知、行过程中所展示的现实力量,这一力量体现于成己与成物的各个方面,表现为人把握和变革世界、把握和变革人自身的不同功能和作用。“人的这种能力不同于外在的形式,它始终与人同在并融入于人的整个存在形态,从而构成了具有本體论意义的规定。以‘人性规定人的这种能力,既在于它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也以其所内含的本体论性质为根据。”3由此可见,具体形上学所言的人性能力立足于人的整体存在,并且从人之在与世界之在(内含物之在)的相互关联出发,明确了人性能力的本体论维度。人性能力作为反映人之在的本质力量,是内在于人的,“这种本质力量既是成己与成物所以可能的前提,又在成己与成物的过程中得到现实确证。”4具体形上学希望从成己与成物相统一的角度对人性能力予以揭示,其目的就是要摆脱传统哲学对人性以及人性能力问题反思的窠臼,找到具体形上学理论能够落实的通道。

由于具体形上学一直以人与人的世界为哲学沉思的对象,因此其理论的铺陈从来都是以人的问题为核心指向。就《成己与成物》阐述的主题而言,人之在如何展开,是人之在如何可能的题中之义。这一展开过程不仅通向意义世界,其过程本身与意义的展开也是并行相续的。人性能力伴随人之在的敞开而得到锻炼、提升。人性能力作为一个系统,既是个体之在能力的逐渐形成,也是群体之在能力的渐次提升。正是人性能力的不断养成,促使人之在与世界之在不断得以勾连,进而形成某种共存、相生、互融的存在论场景。基于这一本体论的立场,具体形上学反对近代哲学家限定于知这一领域,仅仅突出感知、理性等特定的方面,从而在二重意义上对人性能力做狭隘的理解。5如康德从形式与实质、先验与经验的区分加以划界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相应于此,具体形上学认为,“人性能力既不同于抽象的逻辑或先验形式,也有别于单纯的意识或心理功能。”1人性能力从形成到展开,都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在成己与成物互动过程中的统一。《成己与成物》从马克思区分必然与自由理论出发,通过对劳动的具体分析,深化了对人性能力的本体论维度的抉发。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已经指出,劳动是指人借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生产活动。劳动“不仅已经脱掉一切社会形式和性质规定,而且甚至在它的单纯的自然存在上,不以社会为转移,超越一切社会之上,并且作为生命的表现和证实,是尚属非社会的人和已经有某种社会规定的人所共同具有的。”2当这种物质变换的活动能够为人们自由支配时,人们只需要消耗最小的力量,就可以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3。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也就摆脱了必然王国的制约。

据此,具体形上学提出,从本体论的层面看,“以本身作为目的”表明人的能力与人自身之“在”难以分离:作为目的性规定,它融入于人的整个存在,并以不同于外在关系的形式,体现了人的存在特征。4马克思对必然与自由王国的区分,其前提是将劳动看作社会化的活动,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劳动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不是单向的。这种交换也内在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的社会化。劳动作为人的最为基本的实践方式,其趋于自由的程度必然决定着人所期望的意义世界实现的程度。劳动越自由,则意义世界就越丰富多样,人之在与物之在也就越能共生相融。劳动的自由是人之在意义显现的最根本的途径。离开了劳动,任何形式的意义的实现、留存乃至光大都失去了依托。正是劳动锻炼了各种能力、创造了多种价值、提升了人的全方位智慧。人性能力在劳动趋向自由的过程中,其本体论维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从《成己与成物》的论辩思路来看,人在追问世界和自我意义的过程中,始终不能脱离人之在这一本体论的事实。回顾具体形上学理论建构的三部曲,我们也不难发现本体论维度一直是对人之在追问的本然场域。人性能力所展示的本体论维度自然也不例外。

《道论》提出哲学领域中求其“通”的深沉涵义在于展示存在的真实形态:不同视域的相互融贯所折射的是存在本身的统一性、具体性。通过澄明存在之维的本源性以及它在真、善、美或认识、价值诸种哲学问题中的多样体现,形而上学既融合了不同的哲学视域,也作为智慧的追求而指向存在的真实形态。5回到统一的、具体的存在,就是回到存在的本然。循从这一本体论视野,《伦理与存在》强调人的存在既有其社会本体,也有个体存在的本体论根据。就社会本体而言,主要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或广义的劳动过程。在人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人总是一种趋于社会性的存在。但与此同时,人也表现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期望获得自身存在的历史根据。6从具体形上学对存在具体性的关注来看,《道论》阐述的精神本体,《伦理与存在》阐述的个体境界,都为阐明人性能力做了理论准备。

回归具体真实的存在,揭明人性能力本体维度的依据,还只是确立了人性能力何以在这一问题。若想深入探讨人性能力的具体内容,探明人性能力以何而在,还需要转向人性能力的认识论维度。

二、人性能力的认识论维度

从人的真实发生的历史过程来看,成己与成物首先与人对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理解直接相关。近代哲学以来的传统一直试图从科学角度来把握人的能力,其中对人性能力的认知也就仅仅停留于狭义的认识论领域。当康德提出“普遍必然的知识何以可能”这一问题的时候,其思考指向也就局限于知识论的论域,缺少对人之在的全方位关注。《成己与成物》指出,康德追问普遍知识何以可能,更多地只是关注形式和逻辑的方面。以此为思考的进路,康德在涉及人性能力时,常常主要从形式的方面入手。由于人性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变革世界和变革自己这一过程中的体现。因而,人性能力既有康德意义上的形式逻辑的方面,又涉及意识过程、精神活动,从而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逻辑与心理的统一。1

基于传统认识论狭隘地理解人性能力,具体形上学提出了一种广义认识论的人性能力的维度。“一方面,人性能力总是奠基于广义的认识成果,其形成也与这种认识成果的内化、凝结相联系,否则便会流于空泛。另一方面,广义的认识成果若未能体现、落实于人性能力之中,亦往往只是一种可能的趋向,作为尚未被现实化的形式条件,它们缺乏内在的生命力。”2也就是说,人性能力首先是指类的能力,即人类在形成、演化进程中不断积淀在人性中的各种能力的总和。这种类的人性能力始终处在不断生成过程中。“生生之谓易”是类的人性能力不断创生、发展的写照。其次就每个个体而言,其人性能力则表现为具体的知情意等方面。个体人性能力总是以未发到已发的形式表现出来。作为类的一员,个体人性能力体现的是类的人性能力的某一方面。伴随着人类广义的认识成果不断得以积淀,人性能力也就获得了成长和提升。为此,具体的形上学以五重形式分析了人性能力在认识论角度展开的不同特点,即理性,感知与体验,想象、直觉与洞察,言与意,判断力。3

在狭义认识论的视域中,相对于感性能力,理性表现为沉思,是深刻的、把握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从逻辑思维的层面看,理性的要求首先体现在思维过程应保持思想的自我同一。”4理性的能力就是保证思维过程的思想的同一,避免逻辑的错误。理性能力所以能够保持思想的同一,在于理性能够提供可以确信的理由。理性能力作为人性能力的展现,并非仅仅停留于传统哲学所认为的认知领域。理性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完整地体现于认知、评价和实践的所有过程。理学提出的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分别,以及休谟认为的理性应该是情感的奴隶,等等,这些传统的观点都只是看到了理性的某一方面功能。“作为成己与成物的内在条件,理性的能力在这里表现为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推论与辩证思维等的统一,逐渐提供世界的真实图景。”5鉴于成己与成物的互动,理性能力所发挥的作用,就不再止步于对世界之真的把握,同时也指向世界之善。具体形上学从广义认识论角度对理性内容的扩展,为更好地理解人性能力的核心层面提供了新的视角。这是广义认识论视域下的人性能力的第一重表达。

以寻找世界与人自身意义为实质指向的感知与体验,与理性从“心”出发有别,强调“身”在人性能力中的作用。由此,源自“身”的感知与体验,构成了人性能力的第二重表达。感知作为人之在与世界之在联系的直接通道,基于以“身”而“感”。“身”成为人与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感知的过程也并非完全排斥理性。“作为人性能力的体现形式,感知既从感性的层面敞开统一的世界,也展示了人自身的整体性。”6从人们日常的知觉,到科学的观察,理性又总是渗透于感性当中。相对于语言对人性能力的揭示带有某种外显的特征,体验则带有返身性、切己性。“体验并非仅仅是对象性的辨析,它与主体自身的情意认同、价值关怀、人生追求等等无法分离。所谓反求诸己,也就是以主体自身的整个精神世界为理解背景,从而超越单向的对象性认知。”1从具体形上学的立场出发,体验展示了人性能力不同方面的特点。在身心交融的过程中,体验呈现了沟通个体与普遍的能力。“以身体之”又显示了扬弃感性与理性对峙的趋向和能力。体验对时间的超越,又使人以有限境遇中得到的触发,进而去感受无限。2体验作为一种人之特有的广义认识能力,依托的不是狭义之体。体验之体是身心统一之体,这种统一就是对人之在的整体性体认。

循沿人之在的统一性思路,具体形上学认为想象、直觉与洞察具有超越逻辑程序的趋向,是广义认识论视域下的人性能力的第三重表达。在以心观之的整体层面,这三种认识能力的特点是以非理性或不同于理性的方式展示人性能力,展示人把握世界和自身的内在力量。想象以经验为基础,以理性为指引,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高度综合。“想象不仅构成了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且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过程。”3想象能力是感性的放大和理性能力的迁延。没有想象,感性是无内容的。离开想象,理性便是干枯的。具体形上学提出,想象指向的更多的是可能之域,直觉则直接关涉对世界和人自身的理解、领悟与认识背景、過程之间的关系。直觉类似于庄子所说的心斋、坐忘,包含着“以神遇”的神不可测之意。“从形式之维看,直觉以思维环节的凝缩、简省以及由此形成的跳跃性、直接性、无中介性为特点;在实质的层面,直觉则表现为通过转换或越出常规的思维趋向,形成对相关问题、对象的整体领悟。”4具体形上学认为,想象打开人的认识视野,直觉则赋予人以新的思路和理解,洞察则进而使人在达到整体领悟的同时获得内在的贯通。5洞察作为人性认识能力的独特方面,在思维的指向性与非指向性、限定与超越限定、预期与非预期的对立统一中,体现了对思维之度的适当把握。“从人性能力的维度看,想象、直觉、洞察的共同之点,在于以不同于一般理性或逻辑思维的方式,展示了人把握世界与人自身的内在力量。”6这里所说的不同于理性或逻辑的方式,并不意味着反对或脱节于这一方式。具体形上学将想象、直觉与洞察归为认识的一类形式,并以思维之度来揭示三者的内在特征,为我们从认识论维度把握人性能力的构成,提供了非常清晰的认识图景。

广义认识论视域下的人性能力的第四重表达是言与意,其中的关键之点是人的语言。人的语言能力的形成与人心之存在密切关联。有意义的语言总是包含着具体的思想内容。自觉、系统形态的思想,其凝结、发展和表达,又离不开语言。凝结于语言中的知识经验,是人性能力的外化和延伸,人性能力又为知识经验所进一步发展。思想走出自身,必赖语言的组合与生成。语言同样也不是空洞的符号,以名指物,以名喻道都是语言作用的直接显现。无论是中国哲学对名实、言意关系的辨析,还是现代哲学对语言本质的揭蔽,将语言看作某种精神禀赋,认作存在的家,都是对语言与人之在关系的深度解读。“唯语言才使人能够成为那样一个作为人而存在的生命体。”7具体形上学指出语言所具备的品格,使人对世界的把握超越了当下性和直接性,而且使个体不必重复类的认识过程,人性能力由此奠基于类的认识历史之上。在此意义上,语言能力既构成了人性能力的表征,又内在地提升了人性能力。8

作为认知与实践活动的桥梁,判断力也具有综合性的品格。判断力是建立在对前四重广义认识论视域下的人性能力的综合运用。作为能力的综合统一,判断力以人自身在身与心、个体规定与社会规则之间的统一为指向,由此也使之成为人性能力的第五重表达。具体形上学分析了道德判断和审美判断。道德判断是沟通道德行为的选择与评价,进而以规范来引导主体在具体情境中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审美判断以某种合目的性为指引,将人的目的性与对象所呈现的形式加以联接,以达成关于对象的审美认识。这两种判断都具有某种创造性的特点。“作为把握世界与人自身之‘在的方式,判断内在地包含着创造之维:对具体的个体而言,做出判断,总是渗入了创造性的活动。”1认为判断力具有创造性,源于判断力是认知转向实践的关键环节。道德判断、审美判断都是要付诸实践的,尤其对于人之在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的特点来说,更是如此。判断力总是基于规则并指向一定目的,这种能力的特点,一方面表现为对各种认知活动的综合加工,另一方面又直接触发主体的具体行为。“无判断不行为,无规则、无目的不判断。”判断力以创造性的特点遵循由知己到行己的转变,实现了自由与必然、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2

具体形上学对人性能力在广义认识论维度的五重表现的揭示,紧扣成己与成物的互动,将人之在看作一个整体,将成己的外化与内化过程统一起来。五重具体人性能力在人性层面的表达,不仅回答了人性能力以何在的问题,也为解析人性能力如何运作提供了辨析的具体对象。这一基于广义认识论对人性能力的抉发,为理论化为德性,理论化为方法,提供了人性能力如何付诸实践层面的引导。

三、人性能力的价值论维度

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维度对人性能力的解蔽,为价值论维度的人性能力阐发提供了理论前提。人性能力何以在,揭示的是人之在得以可能的本体论根据。人性能力以何在,即人性能力如何得以展示,为人之在的敞开提供了认识论参照。人性能力为何而在,则为人性能力从观念领域转向实践领域指明了价值论的归依。

从“是什么”到“意味着什么”,从“人可以期望什么”到“人应当承担什么”的追问,具体形上学的哲学之思,蕴含着多重的思辨进路。回答这一系列追问,都离不开对人与世界之间的价值关系的解析。“就个体的存在而言,自由的人格既表现为价值目的意义上的德性主体,也呈现为价值创造意义上的实践主体,这种存在形态不同于抽象层面上知、情、意的会融,而是具体地展现为人性能力与精神境界的统一。”3人作为实践主体,其人性能力的发挥,就是要创造一个属人的意义世界,也就是富有价值意涵的世界。人性能力的发挥,为促进精神境界的提升不断提供条件。《成己与成物》将与人性能力统一的精神境界解析为价值意境和人性境界,以此为我们展示了人性能力的价值论维度。

具体形上学在分析价值意境时,明确了价值的具体含义。“价值所体现的是事物与人的需要、理想、目的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通过评价而得到具体的判定和确认。”4价值又具体展现于现实的关系之中。“作为人化存在的属性,价值关系及价值规定同样具有现实的品格。在现实存在中,事实层面的规定与价值规定并非彼此悬隔;事物本身的具体性、真实性,即在于二者的统一。”5价值关系并非某种抽象的关系,而是以现实世界的事实关系为基础。价值关系的现实性源自人性能力的创造性。王夫之在分别仁义之心与灵明之心的基础上,指出仁义之心展现的价值理念蕴含着至善之理,灵明之心主要表现为认知和理解能力。6具体形上学认为,心之功能的不同,代表着人性能力在发挥创造作用过程中的具体价值指向。

以人化世界为图景,揭示事实与价值世界的关联,避免了从纯粹本然世界角度去讨论事实和价值的分立。具体形上学此一思路的改变,弥合了哲学史上事實与价值二分的鸿沟,也为勾联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世界的一切莫不与人有关,世界因人之参与而有了意义呈现的可能。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非平行无涉的两个世界,而是相互交融、共生共存的世界整体的两重面向。实践主体从价值评价到价值肯定,再到价值渗透,最后达成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的融合,以此构建起价值意境,为人性能力的创造性发挥提供了现实的场域。为了更好的展示人性能力创造价值的过程,具体形上学分析了道德、审美和宗教领域中的价值意义的显现。

在具有伦理意义的世界中,其渗入价值内涵的观念形态,将伦理的意义世界与伦理的实践生活联系在一起。主体的道德观念和意识,莫不指向具体的道德行为。“内敬则外必和,心乎敬则行必以礼。”1道德主体的行为发动源自于其内心对道德观念的遵从。道德观念世界的意义,其价值的落实体现于道德行为当中。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意义世界的生成作为审美世界的内在向度,既包含艺术创作,也体现于美的鉴赏。在这一过程中,“意义的生成内在地蕴含着物之呈现与意之所向的统一。”2意之所在,体现的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向的发动和展开。在审美意向的驱动下,物逐渐向审美主体呈现其可能表达的多种美的姿态,进而引发物之意义的呈现。与道德和审美世界相应,宗教的精神世界,也展示为一种具有价值内涵的意义世界。具体形上学认为,宗教对彼岸世界的向往是宗教观念的积极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拒斥则是宗教观念的否定表达。《坛经》曰:“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其迷凡悟佛的信仰路径就是强调对意义世界的重构。由此,具体形上学为我们辨析了价值意境在道德、审美和信仰领域中的具体呈现。无论在哪个领域,意义世界的生成都离不开人之在与物之在的相互关联,都是人性能力在不同实践领域中的运用。“在价值的领域,意义世界的形成与体现相关意义的实践生活难以彼此分离。”3价值意境作为人之在的主动创造,不仅关联着对“意味着什么”的问题的解答,也蕴含着对“是什么”的理解。由此价值意境与世界图景得到了统一,人性能力在这一统一中获得了价值维度的展现。

如果说价值意境为人性能力的运用提供了意义世界这一背景,那么人性境界则为人性能力的具体展开提供了现实的场景。“人性境界首先以理想意识与使命(义务)意识展示了精神世界的人性内涵。相对于此,人性能力更多地表现为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变革世界与变革自我的现实力量。”4前文已经分析過,具体形上学所理解的人性能力不是以某种抽象的逻辑形式表达的本质力量,也不是单纯的意识或心理功能。人性能力在认识论维度所蕴含的五重表现,也都与现实世界的意义生成相关联。

从人性能力不断趋于完善的角度看,人性能力的发挥对于价值世界的创造必将越来越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现实社会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导致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马克思将这些阶段概括为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阶段。目前人类尚处在第二发展阶段,由此也造成了人性能力在运用过程中的异化。具体形上学认为,人性能力异化的最突出表现就是被异化为外在手段和工具。由于科学过分强调对象化的思维,致使科学侧重于对世界单向的发问与构造,其结果就造成了对人之在意义的淡忘。人性能力往往被规定为只有工具性价值,人的物化与异化,人性境界的失落在所难免。这也是现代哲学所反思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争的根源。

与人性能力工具化倾向相对应,忽视人性能力在实践领域中的具体展现,又会导向人性境界的虚无主义。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理学,将心性之学限定于德性涵养的伦理之域,强调人性能力主要指向德性之知,也就不可能展现人的全部本质力量。理学对醇儒人格的追求,把人性境界归结为个体精神的“受用”,其结果则是离开了人性能力的现实运用,导致人性境界走向封闭和玄虚。具体形上学认为这种思辨倾向也是人性境界论中的虚无主义。一切形式的“虚无主义以意义的消解为特点,其根本问题在于否定人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在价值,无视意义追寻与自由走向之间的历史联系。”1此处所论的人的创造性活动根源于人性能力的积极发挥。在此意义上,人性境界的形成,就是不断促进人去追求价值实现,进而成为完满的德性主体。相反,人性能力的发展,又使人成为价值创造意义上的实践主体。德性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具体融合,就是自由人格的培养。“作为人性能力与人性境界统一的具体形态,这种自由人格同时又从人自身存在这一向度,进一步赋予意义世界以深沉的价值内涵。”2人之在与世界之在的关联,为价值的呈现提供了世界图景。人性能力在发挥创造性作用的过程中,所改变的不仅是世界之在,而且也包括人自身之在。自由人格的不断生成也就意味着人性境界的不断提升。

具体形上学阐述的价值境界和人性境界,始终没有离开人性能力的现实表现。其最终落实的自由人格,为人性能力的全面呈现提供了最好的指向。人性能力生成的过程,伴随着人类意义世界的不断丰富,以及人类自身的自我完善。就人性能力本身而言,其内在呈现的过程,价值之域始终是其不可绕过的重要环节。在人类不断创造出新的意义世界的过程中,人性能力也逐渐得以丰富。这一过程是无止境的。3

具体形上学以人之在与世界之在的关联为理论图景,全方位、多维度为我们展示了意义世界的生成与人性能力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成己与成物的统一,就是人性能力不断提升的永恒进程。人性能力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维度的具体显现,为我们推进对哲学的原初命题“认识你自己”的理解和领悟,为更深入地揭示人性之谜,提供了新的思辨通道。

On the Triple Dimensions of Human Capacity in the Concrete Metaphysical Perspective

Dai Zhaoguo

Abstract: Human capacity is the main philosophical issue concerned by Concrete Metaphysic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oint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Concrete Metaphysics. In the process of elaborating the generation of the meaningful world, Cheng Ji and Cheng Wu, which is based on concrete and real existence, has made a multi-dimensional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human capacity from the dimensions of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axiology. In other words, the ontological dimension reveals what humans capacity is, the epistemological dimension expounds what human capacity is, and the axiological dimension expounds why human capacity is. The triple dimension interrelates each other and presents the Concrete Metaphysical view of human capacity as a whole, which provides the speculative support for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acity in modern philosophy.

Key words: Concrete Metaphysics; Human Capacity; Triple Dimen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