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宝桢墓位置考论

2019-09-12刘晓焕

贵州文史丛刊 2019年3期

刘晓焕

提 要:2019年6月济南市历城区祝舜路北侧洺悦佳园工地发现疑似丁宝桢墓的消息引发学术界和广大市民关注。本文根据已披露的部分档案、地方文献及碑刻资料、丁宝桢长子丁体常手绘墓地彩图的记载,济南市博物馆两位知名专家的看法,丁宝桢墓地附近老人的回忆资料,以及《辛甸居志》一书的相关记载,考证洺悦佳园工地发现的大墓就是丁宝桢墓。

关键词:丁宝桢墓 华山之阳 洺悦佳园 丁家祠堂 丁家林子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9)03-102-108

2019年6月,济南市祝舜路北侧洺悦佳园工地发现疑似丁宝桢墓的消息引发学术界和市民关注,对于发现的古墓是否为丁宝桢墓,丁宝桢后人和考古专家產生了分歧,而分歧的源头就在于文献记载中丁宝桢所葬的丁家林子、华山之阳是否就是工地所在地。对此,笔者梳理目前已披露的部分文字资料、碑刻资料、丁宝桢长子丁体常手绘墓地彩图的记载,济南市博物馆两位知名专家的看法,丁宝桢墓地附近老人的回忆(口述资料),及《辛甸居志》一书的相关记载,均可证实丁宝桢所葬地丁家林子就是今济南洺悦佳园工地所在地,工地所发现大墓就是丁宝桢墓。下面依次分别加以论证之。

一、档案、碑刻资料——以《丁文诚公奏稿》《丁文诚公墓志铭》《丁公墓志铭》为例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九日(1871年6月16日),尽管根据定例,“官员于任所不得置买田地,著令綦严”,但鉴于自己在山东已为官九载,“所有随任之亲属丁口,岁有丧亡”,当年二月,夫人谌氏又复病故,均尚未有丧地,拟令长子扶柩回里,“而原籍贵州大定府平远州久遭兵燹,田庐荡毁,亲族百无一存”,“目前情形,回葬未易举办”,丁宝桢于是据实上奏清廷,请求允许他在山东置买田地以便安置:“臣拟于济南府东门外华山之麓置地十亩,将臣妻及已故之亲属丁口,暂行浅厝。”1不久即得到清廷特批,丁宝桢遂得在济南华山之南购置十亩土地作为家族墓地,就是当下的“丁公墓”“丁家林地”“丁家林子”。

丁宝桢同僚、原上司、东阁大学士阎敬铭给丁宝桢所撰写的《丁文诚公墓志铭》内载:“朝廷亦知公于山东,朱邑之桐乡也者。初,公夫人卒,黔乱不获归,请于朝,葬山东历城县华山之阳。至是有诏,仍葬公于东。丧之归,郊野祭吊相属,奔者、望者、悲者、叹者。”2丁宝桢生前一直将山东视为第二故乡,卒后葬在山东(济南)是他的遗愿,这也从侧面证实华山之阳的丁家林子即其墓葬所在地。孙葆田所撰《广东布政使、护理广西巡抚丁公(体常)墓志铭》的记载:“先是,文诚公既葬历城华不注山阳,而未营建宫室。”1丁体常(1841—1909),字慎五,乳名绳谦,丁宝桢长子。上述丁宝桢、丁体常父子两种墓志铭,均记载丁宝桢葬于历城县华山之阳(今丁家林子、洺悦佳园工地)。

二、地方文献资料——以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济南快览》为例

(一)济南(历城)方志、古迹类史书记载丁宝桢墓及其位置。试举二例:

1. 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卷二十《古迹考五·陵墓》记载:“丁宝桢墓,在华山阳。(据墓志)”又载:“阎敬铭《丁公墓志铭》:光绪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薨于位,春秋六十有七。遗表闻,九重悼惜,赠太子太保,予谥‘文诚。赐祭葬,祀贤良祠,并建祠山东行省。朝廷亦知公于山东,朱邑之桐乡也者。初,公夫人卒,黔乱不获归,请于朝,葬山东历城县华山之阳。至是有诏,仍葬公于东。丧之归,郊野祭吊相属。”2

2. 周传铭《济南快览》一书(第三编《古迹》第二章《陵墓》第八节“丁宝桢墓”部分)的专门记载:“丁宝桢鲁之巡抚也,墓在华山阳。光绪十二年(1886年)卒,谥文诚,赐祀贤良祠,并建祠于山东。初,其夫人卒,以黔乱不获归(葬),至是遂合葬焉。东人感其功,祭吊相属也。”3

(二)近些年来编纂、出版的《山东化工厂志》《山东省志·人物志》《祝甸史志》《辛甸居志》等几种地方文献对丁宝桢墓及其位置也均有较详细的记载。

1. 《山东化工厂志》第一卷(1875—1989)第11篇《人物》第一部分《历史人物》的记载:“丁宝桢……1886年(光绪十二年四月)病逝(成都)。‘入祀贤良祠,谥文诚。次年迁葬山东历城华山之阳。” 4

2. 《历城名人(一)》一书收录王春贵《山东巡抚丁宝桢》一文的记载:“丁宝祯……于1886年去世。死后家无余财,由同僚及下属馈赠银两,置办棺木,归葬于济南历城辛甸村西北处。墓占地十余亩,遍植松柏,石人石马倚立在墓道两边,规模壮观。后经多次损坏,现无存迹。”5

3.《山东省志·人物志》“客籍”部分“丁宝桢”条目的记载:“……1887年(光绪十三年),(丁宝桢)归葬于济南华山南坡。” 6

4. 《图说济南老建筑·民居卷》收录《丁宝桢(旧军门巷)旧宅》一文的记载:“(丁宝桢)光绪二年(1876年)调任四川总督,治蜀十年,政绩颇著。光绪十二年(1886年)死在任上。死后回葬在济南华不注山之阳。” 7

5. 《祝甸史志》(第五篇《文教卫体》第五章《文物古迹》第五节《古墓》部分)的记载:“丁宝桢墓  据《续修历城县志》记载:丁宝桢墓在华山阳,即华山南面,辛甸以东,后迁至祝甸村西。”8

6. 《辛甸居志》(《人物》篇第一部分《人物传略·丁宝桢》条目)则直接记载说墓在辛甸村西北约400米处:“(丁宝桢)死后家无余财,由同僚及下属馈赠银两,置办棺木,葬于现辛甸村西北约四百米处。墓占地十余亩,遍植松柏,墓前立有石碑,碑前摆有石桌、石凳。墓地西北五十米处,建有四合院祠堂,于1970年前后拆除,现无存迹。” 1

另外,贵州、四川的有关文献对此也有所记载。如贵州《毕节地区志·人物志》“丁宝桢”条目的记载说:“光绪十二年(1886),宝桢卒于成都,终年六十七岁。噩耗传出,山东父老莫不悲恸,请求将其灵柩迁葬山东历城华山,清廷下诏追赠为‘太子太保,谥‘文诚公,自此,人皆以‘丁宫保、‘丁文诚公称之。有《丁文诚公遗集》《丁文诚公奏稿》传世。”2郑光路《四川总督丁宝桢》一文(第四部分《一清如水死成都》)有记载说:“(丁宝桢病故后)数千里之外的山东省,百姓也悲恸惋惜,请求朝廷将丁宝桢的灵柩运回山东历城(今济南)九华山麓,与其先逝的妻子合葬。一个离开已十年的外乡官员,被山东百姓视为‘贤良,恳请归葬山东,丁宝桢看来确实不愧为‘好官‘清官了!‘旧僚赠赙始归葬,丁宝桢的家眷靠众官员赠送的一点银两,才有能力凄然将丁宫保归葬山东。”3

三、济南市博物馆两位资深、知名老专家的看法

关于丁宝桢墓的具体位置,其实早在此工地发现之前就有济南考古界的前辈作过考证。

(一) 已故济南市博物馆考古专家、研究员乔甦先生的记载

已故济南市博物馆考古专家、研究员乔甦先生曾著有《济南文物志(初稿)》,1986年12月出版。其中“丁宝桢墓”专条明确记载:丁宝桢墓在当时的济南市郊区全福乡辛甸村西北,胶济铁路南约100米,西南距七里堡村0.5公里,且“墓封土高2.5米,周40米,墓前有神道碑及同治十二年(1873年)立丁氏置茔地石刻”4。这些记载说明当年乔先生肯定到丁家林子考察过,其对丁宝桢墓位置的表述,显然不是凭空想象所能得来的,而是在墓地附近通过考查、采访得来的信息与数据,应该是可靠的、可信的。而乔先生所提到的丁宝桢墓的位置,又恰恰与目前洺悦佳园工地上挖出的大墓所在的位置相吻合。

(二)济南市博物馆原考古部主任、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韩明祥先生的看法

济南市博物馆原考古部主任、山东省文史馆馆员韩明祥先生,实际上也是倡导丁宝桢墓在济南东郊华山之阳丁家林地较早的学者之一。早在2000年8月,他就写过一篇《释“丁宝桢奏请创建山东省垣大王庙碑”》文章,明确指出,“丁公卒后归葬济南东郊丁家林地”5。2002年,他又出版了《济南历代墓志铭》一书,书中涉及丁宝桢墓志铭时指出:“丁宝桢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四月二十一日薨于四川总督任上,于次年九月二十五日由其长子丁体常扶柩归葬于山东济南市东郊丁家林地(华山之阳)。文物普查时,得知墓于文革期间遭劫,碑石墓志被毁,清朝一品顶带朝珠被生产队卖给银行和文物商店。”6可见,十几年前,韩先生实际上已经确定了丁宝桢墓在华山之阳——济南东郊丁家林子(今洺悦佳园工地)

四、现存《丁文诚公墓地略图》的记载及其所透露的相关信息

丁宝桢五世孙丁健先生家中收藏有丁宝桢长子丁体常手绘彩色《丁文诚公墓地略图》7。据丁健先生介绍,该图与A3纸大小差不多,但比A3纸略宽点、略短些。其绘制时间,据此图收藏者丁健先生相告:“这个图必是文诚下葬前所绘。因为要挖掘那个(还乡店村一带)拐弯的水道……”由于该图绘制的是丁宝桢墓地略图,即主要是突出丁宝桢墓,故图上实际只是绘出了丁宝桢与夫人谌氏、丁宝桢二哥丁立如等人墓的位置。

从《墓地略图》来看,丁宝桢夫妇二人并没有合葬一处,而是丁宝桢墓位于谌氏墓的东侧(实际上丁宝桢墓在谌氏墓偏东北位置),这与《丁文诚公家信》一书所载光绪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1887年11月10日)丁体常等后人将丁宝桢“葬于济南历城的丁家林地,在(丁体常)母谌夫人墓的东侧”1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到了1953年丁宝桢墓被盗,尤其是1958年丁宝桢墓及附近其他墓均被平毁后,丁宝桢墓内棺木被征用,砌坟之砖则为民众挖去砌了水井,夫妇二人这才被(當地好心人暗中)合葬一处(即原丁宝桢墓址),所以出现现今济南洺悦佳园施工工地上丁宝桢夫妇二人遗骨(头骨、胫骨等)出自一墓的情况。

在这张彩图上,丁宝桢墓作“丁氏茔”(民间称“丁公墓”),谌氏夫人墓作“谌氏茔”。2丁宝桢夫妇二人之墓及其北侧的“丁氏山庄”(丁家祠堂),均大致位于华山正南方向,按古人说法,实乃风水宝地。而丁宝桢二哥丁立如墓,则位于华山东南方向,在丁宝桢墓东北不远处,图上作“二大人茔”(民间则称之为“二大人墓”)。3七里堡村、辛甸村与“丁氏山庄”成三角形,“丁氏山庄”处于此三角形的顶部,而丁宝桢墓大致在“丁氏山庄”东南不远处(前引《辛甸居志》一书作50米)。谌氏墓的北侧偏东,丁宝桢墓西偏北不远,还有一座小墓,没有标识是何人之墓,墓主人待考。

《墓地略图》所示,“丁氏山庄”位于丁宝桢夫妇二人墓的北侧,是一座近于方形(实际上南北略短东西略长)的院落(附近老人回忆为四合院),山庄南侧中间是大门,院内正北为宽敞的正房(有知情人回忆是五间),东西各有厢房(有知情人回忆各是三间,为守墓人所居)。《墓地略图》还反映了济南东北部的交通条件(包括从济南城东门至丁家林子的行走路线)、济南东北部名山和部分村庄分布等情况。

由于《丁文诚公墓地略图》绘自清末光绪年间,而且是丁宝桢长子丁体常所亲绘,故又被称为是丁宝桢墓即目前祝舜路洺悦佳园工地出土大墓为丁宝桢墓的“铁证”。

五、有关老人的回忆口述

到目前为止,济南洺悦佳园施工工地附近先后有四位老人的回忆口述证明工地发现大墓为丁宝桢墓。

(一)辛甸庄陈水老人15年前带领笔者和丁氏后人丁健先生及济南电视台记者一行考察丁宝桢墓时的回忆

2004年,为配合济南电视台“走遍济南”栏目拍摄“丁宝桢杀安得海”电视片,笔者和丁健先生与济南电视台记者曾赴东郊丁家林子实地考察。当时,丁家林子一带已经是一片坑坑洼洼的平地和厂房,根本看不到任何坟墓,幸好碰到了辛甸村陈水老人。他说,他从小在这一带玩耍,熟悉墓地的情况。据他告知,墓地及附近一带地都荒着,荒地与济南第三粮库(简称三粮)隔着一道墙(亦即三粮以西是一片荒地,丁家林子为这片荒地的一部分)。当时,他指着前面的工厂告诉我们,前面工厂的第二、第三厂房(铁架子屋)即丁家林子中心;原来丁家林子有七八十棵大树,坟在林子东南,是1958年平的,丁宝桢墓旁边最早有石碑。1958年大炼钢铁后,老社员投资打了个井,扒了坟弄了砖砌井。又说,墓地里面有一建筑,前后院落(应该是一处院落,非前后院,即《墓地略图》上的“丁氏山庄”,后来的丁家祠堂),院内为小瓦封顶的古建筑(老式平房),为李姓等守墓人所居;院子东西、南北都约有40米长。然后,他带着我们直接到了丁宝桢墓的位置,并说丁宝桢墓位于古建筑东南,大坟也都在丁宝桢墓这一片地方,丁宝桢墓周围的松树都很粗,而附近其他坟都是小坟。陈水老人的回忆,与如今工地挖出双穴墓及周边数个小墓的情形完全吻合。在陈水老人的指认下,我们不虚此行,最终确定了丁宝桢墓的具体位置。这个位置,正是如今出土两个头颅骨的大墓所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