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盖叫天:“江南活武松”

2019-09-10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武生武松艺术

“一个忠于艺术的人,宁愿挨饿,也要保卫他艺术的尊严,他正是这样有所不为的人,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

周恩来在国宾面前称他为“我们戏剧界的老英雄”,陈毅称他为“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在《中国游记》中这样评价他:“当他在某种场合一声不响地双眼紧盯对方时,甚至比他朴刀舞得寒光四射时,更加富有行者武松所特有的那种威势。”他,就是京剧武生泰斗盖叫天。

“我要自成一家,盖过他(小叫天)呢”

1888年,河北高阳县西演村佃农张开生家第五个孩子出生,取名张英杰。因为人长得黑,所以小名叫“老黑”。

当时,高阳连涝十年,哀鸿遍野。老百姓为给孩子找个活路,就把孩子送去学戏。张英杰的大哥就是这样走上了学戏的道路。

张英杰稍长后,兄弟们商议经天津去上海投奔大哥。兄弟们坐不起车,便背着窝窝头和高粱饼步行上路了。一天夜晚投宿在小客栈,张英杰饿得头昏眼花,但哥哥们也不让他吃,并训他:“睡觉了还吃什么?”当时生活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干活才能吃饭,不干活吃饭就是浪费,糟蹋粮食。

走到天津,正逢隆庆和科班招收学员,于是四哥带着张英杰一同进了科班。那时张英杰才8岁。

经过近两年的严酷训练,张英杰练就一身本领。不料时过不久,戏班被迫解散。张英杰和四哥只能在街上卖艺糊口,积攒了一点儿路费,再赴上海投奔大哥。

此时,大哥由于常年演戏奔波,久病在家。张英杰曲艺超人,便挑起了养家糊口的担子。

从北京来的角儿,除上海外,大多会去杭州、苏州唱戏,张英杰只好去杭州搭戏。到了杭州后,大伙合计给张英杰取个艺名,但他都不喜欢。那时人称“小叫天”的谭鑫培正走红,张英杰说:“我就叫‘小小叫天’吧!”

旁人讥讽道:“你也配叫这个名字?”

张英杰一听就火了:“为什么不能?我不光向他学习,还要自成一家,盖过他呢!”

于是,张英杰不顾众人反对,用了“盖叫天”这个名字。

“盖叫天有真功夫,我们不能小看他”

在杭州,盖叫天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戏是《天水关》,饰演孔明。第二次,在《翠屏山》里演石秀,耍的一路六合刀大受欢迎。第三次,在《断后龙袍》里演太后。第四次,在《十八扯》里演花旦妹妹。四场戏中,他分饰老生、武生、老旦、花旦,一炮而红。

当时,上海天仙茶园正在物色一个叫座的角儿,盖叫天受邀演出,告别了浪迹天涯的生活。

生活稳定了一些,家中父母兄嫂七八口人全依仗他演戏养活。15岁的盖叫天白天练功,晚上演出,散了戏回家也一路打“飞脚”,曾因营养不良,劳累过度,发高烧昏迷不醒。

盖叫天自知虽然有点儿名气,但艺术上还差得远,便跟随著名武生李春来拼命学习。

盖叫天第一次到北京演出,对他来说极为关键,因为北京素以“京朝派”自居,看不起外地的演员。北京的观众听说来了一个上海的武生,对他的来京演出都抱着很大的怀疑与兴趣。

演出那天,很多京剧界名流都到场观看,武生名家杨小楼、俞振庭也来了。红豆馆主(爱新觉罗·溥侗,与张伯驹、张学良、袁克文并称为“民国四公子”,精通京剧)带了一帮人在台下看戏,开始时,侧身坐着,边看边与人闲谈,看着看着,就不与人闲聊了,转过身子,正面对着戏台,集中精力看盖叫天的演出。演完后,红豆馆主对人说:“盖叫天的演出处处合乎规矩,有真功夫,我们不能小看他。”

杨小楼在台上挑帘看戏,身边一个演员说,盖叫天是天津“撂地”的把式。杨小楼听见,板起脸说:“撂地的把式?你来得了?十年八年也来不了!”

杨小楼这一说,无人再敢说贬盖叫天的话了。以杨小楼之艺术高度,能赞赏盖叫天的艺术,绝然非同凡响。杨小楼与盖叫天后来成了京剧武生的泰斗,一南一北,人称“南盖北杨”。

盖叫天出科以后,长期在杭州、上海一带演出,享有盛誉。由于他特别擅长演武松戏并极具神韵,被称为“江南活武松”。

盖叫天的表演宗李春来派,又借鉴京剧、昆曲和其他地方戏中武生及其他行当的表演艺术之长,并模拟自然界物象的形体运动姿态,使他的武生表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盖派”。

“我演戏是给老百姓看的,我不稀罕皇家的封赏”

1904年,盖叫天16岁。由于身手不凡,唱红舞台,出了大名。他被杭州织造局和上海洋务局举荐,清廷拟召入宫内供奉,为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演戏。但盖叫天断然拒绝了,托辞不奉召。后来溥仪也多次想看盖叫天的戏,却从未如愿,直至溥仪成为平民,才有缘看了一次盖叫天唱戏。

当时“清廷供奉”是赏给名伶的一种最高荣誉,许多人求之不得,盖叫天却不为所动,直言:“我演戏是给老百姓看的,我不稀罕皇家的封赏!”

不奉召,可算是公然顶撞皇家。

1923年至1931年,盖叫天因不肯受戏院老板挟制而遭排斥,各家戏院联合起来抵制盖叫天,不让他在上海演出。

8年间,盖叫天只得去南昌、汉口、宁波、开封等地进行短期演出,生活陷入困境。

那时候,唱堂会成为一种风尚,有一位老演员回忆:“不管对方是小孩还是老人,只要人家过生日,就得给人磕头,这是规矩。”盖叫天给自己立了规矩——不唱堂会。

1931年,杜月笙为光耀门庭,在家乡浦东高桥建造杜家祠堂,计划在祠堂落成那一天,办一次南北京剧名伶大会唱堂会。

杜月笙广发请帖邀请各地名伶来唱堂会,其中有“四大名旦”等59位最紅的生旦净丑各个行当演员。然而,已贫困8年的盖叫天拒绝参演。

有人劝说盖叫天:“杜月笙办堂会,是他家的一件大事,他很讲江湖义气,出手大方。只要他说一句话,上海各家戏院老板不敢不请您呀。”

盖叫天付之一笑:“我不唱堂会的规矩不能破!即使生活再困难,我也不会去唱堂会的!”

“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

盖叫天当时的生活,常靠典当借贷来维持。可是纵然被抵制没有生路,贫困窘迫,他对练功,却从无一日懈怠。

1934年5月,盖叫天终于有了一次在上海演出的机会。上海大舞台与他签定合约,邀请他演出。

演出《武松》时,其中《狮子楼》一场戏,剧场老板不按老戏的演法,为了争取观众,自作主张给搭上布景:一座漂漂亮亮的狮子楼。

事先,盖叫天不知道,直到演出扮戏时,方才发现。按盖叫天的脾气,这种市侩做法他是绝不同意的。但演出已经开场,要更换也来不及了,于是只得忍着性子,硬着头皮把戏演下去。

《狮子楼》是武松替兄报仇,与西门庆仇人相见后的一场恶斗。剧情里,西门庆不敌,从窗口跃下,武松紧接在后,跟着越窗跳楼。

就在盖叫天蹿出窗口时,他发现先下地的“西门庆”还躺在那里,按规矩,先下地的人要向前翻身,留下空位。

那天不知为何,“西门庆”下地后仍躺在原地不动,盖叫天发现后,怕自己砸着他,于是在半空中,将身子向外再用力一偏。

可是盖叫天落下的地方,不是地板,而是舞台伸出去的部位,当他落地时,只听见“喀嚓”一声,他的小腿骨折了,断骨从靴子里直戳到外面来。

盖叫天后来说:“我在台上演的是武松,武松不能在人面前躺下,我不能让英雄出丑!”他咬紧牙关,依然用金鸡独立式,亮了一个英武的相。他手执钢刀兀立不动,直至落下帷幕才轰然倒地。

盖叫天的腿断了,但他留在观众心目中的依然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

就医后伤慢慢养好,盖叫天满怀期待等待伤愈重返舞台。可是,拆开夹板后才发现,医生把骨头接歪了。盖叫天思忖片刻,狠狠把腿砸断!改请其他医生接骨。

两年后,盖叫天再度在上海更新舞台登台,演出的仍然是《武松》,人人都争着来看他。

当演到《狮子楼》时,盖叫天不但功夫未减,反而演得更完美了。当时,盖叫天已年届50岁,艺术生涯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青壮年时期,他创造力旺盛,博采众长,在艺术上广泛尝试、探索;断腿之后,他反思了自己走过的历程,决定集中精力,从更高层次表现戏曲真、善、美的意境。

《武松》虽是武戏,但他演的不是重武轻文,而是文武并重。为了更贴切、更深刻地塑造人物,盖叫天为武松创造了许多既优美而又富有性格特征的形体动作。《打店》中的睡态,与孙二娘对打中的“乌龙探爪”“虎抱头”“拧麻花”和“剁攘子”等绝技,《快活林》中风摆荷叶似的“醉步”,风飘落叶似的“脱褶”……这些优美的动作是他平时留意观察生活,受到启发,加以提炼而进行创造的。

著名书画家吴湖帆曾赞他:“英名盖世三岔口,杰出惊天十字坡”。

“一个忠于艺术的人,宁愿挨饿,也要保卫他艺术的尊严”

1942年,一个汉奸戏院老板向日军献媚,组织了一次京剧演员大会串,定下剧目《铁公鸡》为号召。盖叫天早年首创真刀真枪演出《铁公鸡》,享誉南北,作为上海第一武生,他在演出名单中排在首位。

戏院老板未征得盖叫天同意,就将演出广告登在报纸上。盖叫天读了报纸,十分气愤,演出那天,不见踪影。

后台管事焦急万分,几次派人去找,盖叫天都不在家。原来,他故意跑到郊外去了。

1943年,为了兴办榛伶学校,让梨园子弟能够读书受教育,也为了开办粥厂,散发寒衣,上海伶界联合会决定举办义演,剧目定为《大名府》带《一箭仇》。

《一箭仇》是盖叫天的代表作之一。筹备者一致提议:请盖叫天“出山”。但盖叫天一贯拒演堂会,能请得动他嗎?当听到义演是为了济贫救难,盖叫天满口答应:“这等善举,我当然要参加!”

那次演出名角如林:除周信芳、盖叫天分饰卢俊义、史文恭外,“活关公”林树森饰梁中书,赵如泉饰时迁,周信芳的大弟子高百岁饰索超,赵松樵饰林冲……

广告一出,戏票被一抢而空。

演出现场,气氛空前热烈,观众鼓掌、喝彩、疯狂捧场。报刊争相报道,远在重庆的杜月笙听说盖叫天分文不取参加义演,气得脸色发青。

田汉称赞盖叫天:“一个忠于艺术的人,宁愿挨饿,也要保卫他艺术的尊严,他正是这样有所不为的人,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抢救京剧艺术遗产,周恩来令文化部电影局组织力量,及早摄制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三人的舞台艺术影片。

1971年,83岁的盖叫天溘然去世。他走后,友人曾写:“争看江南活武松,须眉如雪气犹龙。鸳鸯楼上横刀立,不许人间有大虫!”

(责编/闻立 来源/《盖叫天的艰辛从艺路》,烸铂/文,《档案天地》2014年第3期;《“江南活武松”盖叫天》,王永远/文,《中国京剧》2009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武生武松艺术
我家里的武松
动物论反腐
纸的艺术
武松的醉与不醉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刀马旦
刀马旦
刀马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