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雨课堂的二外日语课程混合式实践教学探究

2019-09-10卢静冯瑞敏

南北桥 2019年20期
关键词:雨课堂效果分析教学设计

卢静 冯瑞敏

【摘    要】本研究是应用“雨课堂”将传统的《二外日语(4)》和网上优质资源结合而进行的混合式课程实践教学探究,本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从我校《二外日语(4)》传统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入手,分析了“雨课堂”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的设计与应用,以及基于“雨课堂”的多元、客观的期末考试成绩评定方式,最后基于观察组和对照组期末成绩分析了本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为今后更好的利用“雨课堂”以及进行其他形式的混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雨课堂  教学设计  成绩评定  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0.001

一、《二外日语》混合式教学实践

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超越本校现有教学资源的优质资源,本混合式教学是基于“雨课堂”选取《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电视辅导讲座视频进行的。《二外日语》系列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教学对象为英语专业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旨在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第二外语能力,為学生在毕业后进行更进一步的深造及应用打好语言基础。 传统《二外日语》教学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在平时成绩评定上过于主观,缺乏公平性;其次,由于课时有限,课中重视语法、词汇学习,忽略了日本社会、文化知识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掌握;另外,传统课程是教师讲授为主,虽然会有少许的课堂练习,但是师生互动不充分;最后,虽然布置的预习作业等,但是学生还是缺乏自主学习,且教师也难以把握学生课后知识点巩固及复习程度。 《二外日语(4)》作为该系列的最后一个学期的课程,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日语知识,在重点语法、词汇学习之余,更应该多了解日本文化、生活等相关知识。鉴于以上传统式教学存在的问题点、课程课时安排以及学习的需要,本学期导入混合式实践教学,并采取“雨课堂”和在线开放优质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二、基于“雨课堂”的《二外日语》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应用

本混合式教学课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合理设计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节省了课中知识点授课时间、丰富了文化学习内容、增加了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平时成绩的评定也更加多元、客观。

图-1为基于“雨课堂”和优质在线视频开展的《二外日语(4)》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简图,根据课堂需要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一)课前环节

传统教学的课前除了教师备课、备教材、布置作业等环节,也会有备学生环节,但是这一环节没有具体的参照标准,相对来说比较主观化,另外也不能直观的把握每位学生的预习情况。本混合式课程的课前环节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师课前推送预习视频,在视频学习的基础上发布课前预习作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也会发布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课前准备好课中发表。

(二)课中环节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也多是依托多媒体教室进行的,我校硬件设置完善,教室不但配备了电脑、多媒体等,所有教室均连接网络,为“雨课堂”等混合式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条件。“雨课堂”的可以在课中环节投屏,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同步观看PPT,并可以通过手机发送弹幕,遇到问题及时提出与教师互动。另外“雨课堂”有发布任务、投票、头脑风暴等功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加入“雨课堂”之后,使用随机分组,本混合式课程分为五组,每组约6位同学,分组一般用于课堂互动、讨论、文化发表、小型比赛等,学生通过课前准备,课中分享,即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后环节

《二外日语》课程的学习重点是词汇和语法,除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之外,课后练习和巩固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教学教师下课后会根据教材内容布置作业,一般是教材后面的练习1和练习2,或者是加上同步练习册,而到底学生有没有做练习或者是最终掌握的结果如何是很难把握的。本混合式课程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在课后利用“雨课堂”有针对性的推送巩固练习,根据练习测试的结果把握每一位同学的掌握情况。此外,围绕着本课涉及的日本社会文化话题,发起课后讨论,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课后查找资料,进一步加强学习。并根据同学们课后测试以及课后讨论的内容反思教学、优化方案。

三、基于“雨课堂”《二外日语》混合式课程的多元化成绩评定

《二外日语》课程的性质是专业必修课,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学生成绩评定分为期末卷面成绩(70%)和平时成绩(30%)两部分,使用“雨课堂”多元化评定成绩主要体现在平时成绩部分。 我校规定考试课的平时成绩评定方法为:出勤(10%)+课堂表现(10%)+平时作业(10%)=平时成绩。因为上课环节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的教师上课都会点名,另外课堂表现也没有客观的根据,平时作业由于批改纸质作业工作量大,批改作业的次数较少等原因,导致了传统教学的平时成绩评定方法比较主观。本混合式课程利用“雨课堂”实现平时成绩评定客观化也更多元化。第一、学生出勤不需要通过点名即可实现,在课堂上每节课开始上课前会有一个“课程暗号”,大家通过小程序输入此暗号即可以实现PPT同步,当然如果有同学缺课则无法进入课堂,会显示本节课的上课人数、上课学生名单及缺课同学名单。同样,在发布课堂测试环节,如果是缺课同学也不会显示查看和提交测试题。第二、通过课前、课中及课后环节的测试题的平均成绩可以作为平时作业成绩,该成绩更加客观且方便计分。另外,在日本文化发表环节,也可以记为平时成绩,这样同学们的发表的积极性更高,更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第三、课堂表现往往是教师打分的一个难点,从传统教学来看,大部分同学表现都差不多,打分不是很客观。本混合式课程通过“雨课堂”课中互动、讨论、头脑风暴等能够客观的给每一位同学的每一节课的表现计分,使平时成绩打分更为公正。

四、基于“雨课堂”的《二外日语》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分析

本混合式教学的《二外日语(4)》课程的授课对象为16级英语大三学生,把本专业6个班的学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学生为16级英语1、2、3班学生,上课使用“雨课堂”混合式教学,对照组为16级英语4、5、6班。从以下表-1分析可知,混合式教学进展一个学期,观察组的平均成绩为77.14,比对照组的平均成绩76.02稍高1.12分,观察组同学末考成绩均及格,对照的及格率为97.8%,从标准差来看,观察组的标准差为4.84比对照组的标准差要小,也就是说观察组学生之间的差距要小一些。结合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及标准差可知,使用“雨课堂”的观察组整体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

五、结束语

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灵活的利用“雨课堂”及线上视频,实现了在教学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巩固问题,最终达到掌握重点知识点的目的。并且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增加了师生互动交流,节省了课堂语法讲授时间,丰富了教学内容,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成绩。【课题项目: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二外日语(4)》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专题研究  项目编号:HH20183002】

参考文献

[1]邓亮.基于“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7(02):105-108.

[2]韩淼.基于慕课和雨课堂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J].现代教育技术,2018(07):56-70.

[3]于洪涛.高等学校混合式教学改革效果评价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29-133.

[4]曾祥志.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02):53-56.

猜你喜欢

雨课堂效果分析教学设计
雨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雨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
雨课堂在经管类本科经济法教学中的微应用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