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乡学生差异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9-09-10刘芳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0期
关键词:城乡差异中小学教育

刘芳

摘要:在我国城乡教师流动较为普遍的背景下,城乡教师适应性问题也随之浮现。新流入教师能否适应新岗位直接影响到教师职业成就感和幸福度,关乎学生身心发展。笔者以学生差异为切入点,结合实际经历,分析了城乡学生在性格心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基于此,学校领导应关注关心新流入教师、提供更多交流培训机会;教师自身应增强自我调整意识、了解学生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方式。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城乡差异 流动教师

一、问题提出

笔者曾分别在乡村和城市任教过一年,具体岗位都是七年级班主任。问题缘起于一个感恩视频。开学伊始,笔者给学生播放了《让生命充满爱》的励志视频。让人惊诧和困惑的是:乡村和城市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反应。乡村学校(下文中简称A校)学生大为震撼,很多学生改变很大;而城市学校(下文简称B校)学生大多只是“稍微被感动”,更看不出对他们有什么影响。相同的教育行为,为什么反差如此之大?城乡学生差异还有哪些?我们应如何做?

二、城乡学生差异表现

(一)在性格和心理方面的表现

1.性格方面

走入很多农村学校不难发现,很多学生见到老师都羞于开口问好,更别说主动和老师聊天。城市学生见到老师大都能主动大方问好,外向的学生还能和老师像朋友一样聊天。

性格差异还体现在羞怯感和自卑感上。在和A学校很多学生沟通中,笔者发现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普遍有自卑情绪。女生小花(化名)常在作文中写道:“我学习不好,脑子没有别人聪明。”城市学生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即便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很少产生自我怀疑和否定。

2.心理层面

①城市学生自我意识强,集体意识弱

自我意识是自我接纳和认同感的体现。然而,超过一定限度的自我意识容易滋生自私、骄傲心理。在处理同学矛盾中,笔者发现在经过老师的劝说后农村学生几乎都能原谅对方;而同样的情况下,城市学生更难以做到谅解,矛盾更难以化解。

城市学生大都家境优越,多是独生子女而备受宠爱。一贯的我行我素导致对他人和集体考虑较少。比较而言,农村学生大多生长在多子女家庭,没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因而更容易接受集体主义价值观。

②农村学生对教师更具“敬畏”感

同样情况下教师的疾言厉色可以让农村学生“战战兢兢”,可只会让城市学生一时害怕或愧疚。B校某班英语课下课后,一女生跑到老师面前笑着说:“老师,你的眉毛画歪了。”某生请教老师问题时,老师突然想起有事要处理,不料学生半开玩笑半怀疑到:“老师,你是不是做不出来要回去查啊?”这虽然有种玩笑的成分,但某种角度上也反映了这一问题。

(二)其他方面

城市学生知识面广、多才多艺、表达沟通能力强于农村学生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数据还表明,在学生入学后,城镇学生群体学业表现大幅度领先农村学生群体。此外,城乡学生差异还体现在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教育资源、学习期望、身体状况等多个方面。

三、现实问题及建议

由上文可知,我国城乡学生差异显著。对于流动教师而言,无论是从农村流入城市,还是从城市前往农村支教或交流,都必须针对学生群体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否则就会大大延长流动教师的文化适应期,降低了流动教师的教学效能和专业发展。显然,这不仅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无益,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不利。

对于城市流入农村教师:从高一级学校进入低一级学校难免产生落差而无所适从。调查中得知,这些交流教师抱怨:过去适应城市学生的方法无效了;到这里来,為了适应这些差生,还得重新备一次课。

对于农村学校流入城市教师而言,城市学生开阔的思维、广博的知识面、才艺的多元可能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如果农村教师再抱着旧有的教学理念和方式的话,很可能与城市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匹配。这不仅会给教师带来挫败感,还会制约学生发展。

(一)学校层面

1.关注关心新流入教师

受“权威效应”的影响,校领导的态度会对教师产生重要影响。他们的意见或态度可能会对教师的心理、教学管理带来直接改变。研究表明,校长的关心体谅行为对教师工作满意的各层面影响非常显著。因此在新流入教师工作初期,校领导应多关注他们的适应情况,给予工作上的肯定和精神上的支持,以增强他们适应新环境的信心。

B校的于老师(化名)是从农村学校应聘过来的,该校的管理者加大对新流入教师的关注,解决其现实困难,促使其更快融入新的学校。

2.提供交流培训机会

相比于学校领导,同事之间的相处时间更长、交流更加方便。来自同事们的建议和帮助往往能帮助新流入教师更快适应学校环境、增强认同和归属感、有助于新工作开展。同事是流动教师职业适应最重要的支持源。同事支持能够正向预测流动教师工作适应的各个方面。

城市学校通过专家讲座、流动教师经验分享、“青蓝工程”等对新流入教师进行指导;尽可能让有农村教学背景的老教师辅导新流入教师;对新教师实行有差别的教师培训,针对农村学校流入教师可以加强对其教学观念、方式方法的训练。

农村学校应该充分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鼓励支持老教师对城市教师提供建议和帮助,帮助城市教师更快了解学校环境和学生状况。A校的王老师是城市轮岗教师,他曾说:“刚来时真是不适应,多亏了学校里和老师们之间的交流,他们的建议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二)教师自身

1.增强自我调整意识

环境的转换固然需要适应期,这是无法避免的。面对环境和学生差异带来的不适,教师要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克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克服困难,适应新的变化,胜任新岗位的需求。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经验+反思=成长”。依据此,教师应从个体需要出发,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知识,对所实施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以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比如,教师可以记录教学和工作日志进行自我反馈。

2.尽快了解学生情况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教师只有在对学生的性格气质、心理状态、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知识经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等有一个深切的把握的基础之上,才可能针对学生的集体性和个体性特征组织有效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3.调整教学内容、方式

城市孩子大多視野开阔,参加过各类校外培训。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学内容要丰富而有深度,教学方式要更灵活多变。另外,教师应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和小组合作的机会。针对农村学生,教师要注重开阔学生视野,直观生动的内容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方式要循序渐进,着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4.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农村学生德育工作要重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上要多涉及民主法制、人生观、心理健康。这有助于培养农村学生乐观自信的性格,增强人生长远规划的意识。

城市学生德育工作要着力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内容上侧重于自觉纪律、集体主义、劳动教育。很多B校教师感言:“学生懂的道理比老师都多,跟他们讲道理最没用。”相比而言,城市学生不欠缺道德认知,也不缺乏道德情感的陶冶,但是欠缺道德实践。

四、结语

笔者从实际问题出发,分析了城市和乡村学生差异的主要表现。针对城乡学生差异大带来的教师难以适应的现实性问题,笔者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管理建议,以期为管理者和流动教师群体提供参考和借鉴。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卢晓东,于晓磊,陈虎,黄晓婷.基础教育中的城乡差异是否在大学延续——高校城乡学生学业表现差异的实证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01):5660.

[2]卢俊勇,陶青.从教师的文化适应性看教师流动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23):1517.

[3]唐智松,温萍.城乡教师交流中的适应性问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7):6164.

[4]孙锦明,王健.中学校长领导行为与教师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8(02):2324+27.

[5]郭黎岩,李淼.中小学流动教师的职业适应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0,22(03):5660.

[6] 朱霞. 教师的流动及其适应性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丁 蔚

猜你喜欢

城乡差异中小学教育
城乡居民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分析
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基于公平视角的城乡学前教育差异分析
基于教育公平的音乐教育城乡差异调查
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分析
大学生的内隐人际信任初探
搞好基本公共服务,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思考
中小学衔接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