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主任该如何培养积极乐观的学生之我见

2019-09-10张铼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17期
关键词:塞利坏事心理学

张铼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7-186-02

我相信每一名教师,每一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的培养学生的目标。我的培养目标曾是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当然做最好的自己肯定首先要成绩好。一直以来这也是衡量教师能力的一个标准,教师的业绩就是学生成绩,若是有更进一步的希求,左右不过是希望学生学有所长,有才艺,有出息,总之不能默默的平凡,希望个个卓尔不群。然而就在一次培训中,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的老师给在坐所有的教师出了一道难题:

下面四个人物,作为老师(家长)你会更喜欢哪个:

人物一:说话不利落,不爱跟人交往,从不叠被,学不好钢琴和球类,青春期与父母争吵;

人物二:从小成绩拔尖,18岁上名校,1980年留学美国,28岁获得洋博士;

人物三:三岁不会说话,九岁说不利落,举止笨拙,学校劝退,高考落榜;

人物四:四岁学钢琴,八岁学书法,10岁参加国家运动队,读名校、留学、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活动,获奖无数。

答案,毫无悬念,在场的老师们选择了人物二和人物四。然而,被老师们一致看好的,却是给社会带来伤害的。人物二卢刚,一个北大物理系毕业的留美青年博士生,于1991年11月1日学校的专题研究讨论会上枪杀了包括自己的导师和院长在内的6人,然后再自杀。该事件不仅震惊了全世界,还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教育弊端的讨论。人物四是李双江的爱子李天一。被老师们看轻的人物一和人物三分别是比尔盖茨和爱因斯坦。

一个尖锐问题摆在我的面前:究竟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开始陷入思考:更关注成绩还是更关注成长?一直以来我把培养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定为教育目标。然而什么是“最好的自己”,怎样才能到达?邻校一名成绩优异的初三学生,因受不住巨大的学习压力从学教学楼上跳了下来……。他为什么那么绝望?成绩真的那么重要?如果我的学生把“最好”狭隘的定义为“成绩好”,那我又该怎么做?

这次培训醍醐灌顶,作为班主任的我不得不开始认真反省自己的培养目标。此后我也开始阅读和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班主任不应该只关注成绩和才艺,更应该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和发展。从此我把自己的教育目标订正为:培养积极乐观的学生。

积极乐观的好处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积极乐观的学生也自然会取得好成绩,更会远离“抑郁”。因为积极乐观,才不会被挫折打败,他们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为自己和为他人创造幸福的能力。那么怎样培养积极乐观地学生呢?

一、看重学生的优势和美德

班主任往往有一个特点——特别敏锐,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特别敏感,并且喜欢盯着这些问题。如果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班主任会抓着不放,所以即使学生有在努力,但只要还会犯错,便容易无视他的努力。因此当我们教育学生的时候,心理总惦着他们的毛病,所以说出去的话便会让他们感觉自己被针对,而不是被重视,感觉自己的努力被忽视,错误却一直被铭记,进而生出被全面否定的消极情绪,有的会反感,甚至反抗。

积极心理学教我换一条思路:从关注孩子的缺点与不足转为关注孩子的优势和美德,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老师学会多欣赏,少挑剔,努力发掘孩子的品格优势和美德。并且“培养这些优势,从他们表现出来的优势去引导和启发他们”,当学生感觉被关注,被尊重,会产生满足,幸福和希望。而这些积极的品质可以促使其不断的转变和完善自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育就是促使其进行自我教育”。

Marva Collins是美国最传奇的小学老师,Marva在芝加哥的一所公立学校工作,那个城市的青少年犯罪非常严重,很多青少年吸毒,并加入街头帮派,学生厌恶学习,厌恶学校。面对这样的学生,Marva却坚持相信学生,她常对学生说:“我爱你,我相信你可以,那些坏事都是没有前途的孩子们做的,而你不是,你會成功的,我相信你,但是你得努力,不怕,有我陪着你。”她不厌其烦地传达着这些积极的信息。同时她对学生满怀期待,把目光放在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上,并加以培养。奇迹就这样发生了。连处罚学生错误,她也会用一种“表扬”的方式。她会罚犯错的学生按照字母表的顺序写自己的优点。如果再犯同样的错误,写的不能与上一次一致。孩子们怕极了这种搜肠刮肚的“自我表扬”式惩罚于是都乖乖地听她的话。

二、改变给学生评价的方式

稍微注意一下你会发现,中国人常常喜欢夸人“聪明”,所以我们会经常这样赞扬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你真棒!你真聪明!你做得真好!”“哇,你的考得真好,你的脑袋一定很灵光很聪明!”然而却忽视获得成功所付出的努力和过程,自然很少称赞学生努力的行为,因为往往我们更看重结果,然而这样的赞扬方式必须要换一换。

积极心理学实验表明赞扬“努力”(过程)比赞扬“聪明”更重要。因为“表扬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评价的时候,要注意智力和品行是可变的素质,是可以发展的潜力。表扬要真诚,具体明确,重在表扬努力和过程,不要过分表扬结果,才能够激励学生不断努力持续进步。而批评的时候,需要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不要使用用绝对化的字词,一定要同时赞扬学生身上的优点。给学生作业时也应提供建设性的回应,而不仅仅是批改对错。

人际交往中有一句名言:“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我相信,当老师喜欢表扬学生,学生也会喜欢赞扬他人。

三、培养“乐观”的品格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教授发现乐观是可以“习得”的,从此开始致力于如何培养人乐观品行的研究并且有一套科学的方法。他著有《持续的幸福》、《教出乐观的孩子》、《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真实的幸福》五部曲来阐述人为什么要乐观,如何使人变得乐观和获得幸福。清华大学的教授们用科学的实验结果表明:乐观的学生会比其他学生成绩提升40%,学习能力更高,心理更成熟,抗压能力更强。因此培养学生乐观的品质不仅可以对抗“抑郁”,还可以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风雨,拥有健康和强大的内心。培养“乐观”的品质,塞利格曼教授有系统的方法,如转变解释风格的“ABC”,老师可以自己学习以后通过主题班会课的形式把理论和方法分享给学生。主题班会课无疑是班主任德育教育最好的平台了。

其实,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看待问题的方式:不是取决于你遇到的是好事还是坏事,而是你如何看待这些事情。这就是那个“还有半杯水”和“只剩半杯水”背后的心态问题,也是看待事物方式方法的问题。所以要教会学生转化思维的方式和思考看待问题的角度至关重要。教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当一件坏事发生时,不要把它推广成永久的坏事。未来不见得一直会发生坏事;教学生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问题,当一件坏事发生时,不要把它推广成普遍的坏事,生活中在所有的领域都出现坏事。要告诉学生要怀抱希望:当一件坏事发生时,不要用自己的素质因素,而要用可控因素来解读它。

四、重视培养“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相信努力可以改变,能够促进学习和进步,它像一颗大树,不断生长;而“固定式思维”像一堵墙,固定的、坚硬的、不变的,相信天注定,无法发挥学生的全部潜力。科学家们对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做了科学的研究,在他们的身上都具有“成长型思维”。

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让他们明白一切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如果不行,那只能说明努力还不够。科学家为我们证实大脑都是可以通过练习变得强大起来的,只需要多练习是可以增加神经突触之间的关联,强大大脑功能,使人变得聪明。为了鼓励学生,我购买了一批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送给他们,告诉他们天才是靠努力培养(练习)出来的。当学生相信命运自始至终都攥在自己的手里时,就不会自我放弃,愿意努力,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最后我想,如果学生接收到的教育是积极正面的,他们也积极正面;如果老师乐观开朗,学生也会乐观开朗,那么这些孩子的人生必将会有价值,有意义、有爱而美好。

[ 参  考  文  献 ]

[1]马丁·塞利格曼.活出乐观的自己[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马丁·塞利格曼.教出乐观的孩子[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2.

[4]MarvaCollins.MarvaCollins'Way[M].USA:Tarcher,1990.

[5]侯典牧.如何学会做一个乐观的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塞利坏事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心理学报》2021年度审稿专家名录
有时候,放弃其实 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超长披肩
什么是良心
石崇炫富
跟踪导练(二)5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
水晶石姑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