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知识教学

2019-09-10竺秀秀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17期
关键词:内化建构素养

竺秀秀

【摘要】  新课改对语文知识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使得传统语文知识教学的弊端显露无疑。新的语文知识教学关注语文知识的文化情境性、自主建构性和“以人为本”特性,需要通过语文知识的生活化、内化与外化等新路径展开实施。

【关键词】  新课改 语文知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7-002-01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日益推进,各学科课程教学的主旨已从“三维目标”的实现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具体到语文教育而言,其核心素养被凝练为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整体性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与之相应,语文知识教学亦需超越传统范式,建构与践行素养取向的全新路径。

一、传统语文知识教学的局限

按照传统的理解,语文知识即是一些列反映语言交流与应用的客观规律,语文教学则是教师原原本本地将这些规律传递给学生的机械授受活动。由此,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这些知识在师生之间的传递效率则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唯一标准。整体而言,此种传统的语文知识教学范式内在秉持的是一种“表征主义”、“确定主义”的知识观,即先在认定教学中的知识是对某些语言实践的普遍性、确定性、权威性的“真理式”表征,其试图采用科学逻辑理性将语言活动原本应然饱含的文化性、复杂性、情境性,以及人之主观性、情绪性等社会人文因素逐一悬置。基于此种思维意识,语文课程编制者,以“选文组合的形式”,制定了语文学科知识体系,而语文教师则需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等资源将选文中规定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以确保学生所获知识的正确性。

与此同时,语文知识的传递过程同样被认为内含着某种固定的程序、步骤或环节,所谓的语文教学方法即是对这些程序、步骤或环节的探索发现与忠实执行。于是,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表现出鲜明的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特征。既然语文知识不能自由选择,其传递过程又是固定的、控制的,那么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身份就是知识输出者与知识接受者,而非真正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显然,他们的主体性都能以有效发挥,其都只是语文知识的工具或容器。

二、基于素养的语文知识教学的特征

首先,在基于素养的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不再是目的,而仅仅只是内容和工具。而且,语文知识并不应仅仅被理解为是一种客观规律,而是人类语言活动中的多种视角与资源,其价值标准应体现为人类参与语文活动的品格与能力。因而,新的语文知识观立足的是语文活动丰富的主观性、情境性与文化性。

其次,语文知识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的建构过程。既然语文知识应该被理解为是语言活动中的品格与能力,那么,它就必然无法通过机械的讲授传递过程来获得,而需经由真实的语言活动过程自主建构。因此,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围绕一系列诸如阅读、表达、交流、鉴赏等实践活动展开互动交往的过程,以此实现“情境”、“协作”、“对话”等语言的意义建构。这也相应的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特征,它并没有绝然固化的程序与步骤,而需要教师因势而谋地引导教学过程的发展趋向。

第三,新的语文知识教学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语文知识文化情境性的恢复,以及对语文教學过程的建构性与生成性的强调,真正体现了尊重教师主体能动性的教育理念。语文知识教学说到底是人培养人、人影响人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我们只看到语文知识,而不关注作为人的教师与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那么,一切思维的引领、审美的熏陶、文化的浸染都将无从谈起。

三、基于素养的语文知识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语文知识的生活化

从基于素养的新语文知识教学的特征可以看出,其实则是要让语文知识回归生活世界。通过语文教学,使语文知识重回生活语用情境,联系师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以此实现其语言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与意义。例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述某一选文的语言风格,而且需要让学生真切感受作者或者选文主体通过这一语言风格展现的表情达意所在。再例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说明文言文中一些古字、古词、古句的意义差别,同时需要结合这些词句出现的文化背景,使之与生活情境相连来区分和辨别这种差异。总之,生活经验和真实情感应成为语文知识的附着点,它能还原语文知识的文化情境,使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并产生情感共鸣与学习兴趣。

(二)语文知识的内化

在将语文知识生活化的基础上,语文教学还需实现语文知识的内化。知识内化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主要是指认知主体理解、接纳新知识,并以此不断改造与更新原有知识结果的转化过程。想要学生实现对语文知识的内化,一方面需要参与具体的语言交互活动,在理解、表达、对话中重组已有的语言知识结构,即陶行知所谓的“做中学”。另一方面,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内化还需要主动的思维意识的参与。在真实的语言交互活动中,学生需要有意识地感知、体验、反思、加工语言材料,最终将其整合入自己已有的相对明确的、显性化的知识结构中。

(二)语文知识的外化

语文知识还需要通过外化来检验其合理性与有效性。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品格与能力会随着情境的转变而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换而言之,相应的语文知识需要被迁移应用到不同的语言活动中,以解决各种不同的动态生成的真实问题。这就需要语文教学建立一种“致用”,而非“分数”的新的评价方式。教师需要设计和实施诸如讲故事、角色扮演、辩论等表现性评价活动,有目的、有引导的使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语言应用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诊断与修正学生的语言表现。

[ 参  考  文  献 ]

[1]张心科.现代语文课程知识的重构历程[J].语文建设,2013(4):53-58.

[2]张良.课程知识观研究:从表征主义到生成主义[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内化建构素养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