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与研究

2019-09-10彭冠星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17期
关键词:情境创设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

彭冠星

【摘要】  数学学科受其理论性特质的影响,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不具有天然优势,小学生对于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缺乏热情,结合新课改教学要求,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化情境衔接,有助于理论导向实践,帮助学生在生活运用中感受数学学科价值与意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综合思考、实践探究的能力。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理论研究内容,就当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展开了分析,就生活化教学的提升与优化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望能丰富相关课题的研究,为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情境创设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7-133-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学科是义务教育的重点课程之一,对学生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实践表明,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将数学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1.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价值

小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完善,年龄通常处于5—13岁之间,此时形象思维发展迅速,对于可视物的感知较强,对抽象概念缺乏兴趣。要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就要从生活化教学入手,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生活化教学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经常伴随着课堂实践、课后活动等内容,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挖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事件、问题,自然而然培养实践素养。另外,生活化教学还有助于学生创造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丰富多样的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解决问题的平台,促使学生发挥创造力,培养自身个性,强化综合素质。

2.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现状与弊端

2.1与学生生活经历不相匹配

小学生受自身生活环境与身心发展限制,虽已经形成对生活与社会的初步认识,但生活阅历较少,生活经历单纯。教师与学生存在年龄与阅历上的鸿沟,部分教师未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展开情境创设,导致课堂导入的生活情境与学生自身生活脱节,学生需要分散注意力理解情境的含义,反而加大了其学习数学理论的难度,也难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2.2情境创设与教学大纲脱节

为了构建更丰富的生活情境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部分教师刻意追求生活实例的多样性,在课堂中创设多种生活实例,让小学生目不暇接,虽然引起了学生探究兴趣,但小学数学课程时间是有限的,小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大量不必要的情境创设既占据了大量课堂时间,又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完成。

3.创设小学数学生活情境的策略与分析

3.1创设情境提高数学教学的实践性

生活化教学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还能引导学生发现与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高教学实践性。如在开展“平均数”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为了调动课堂气氛,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3人小组,各自为同学测量身高,让学生感受合作的快乐,然后记录下小组成员身高,在教师的引导下计算本小组的平均身高、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在学生操作、记录、计算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理解平均数的知识内容,同时拉近与同学、老师的距离,让理论教学更具有实践性。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生活情境中强调数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球状物体等,如乒乓球、硬币、碗碟等,让学生了解圆形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圆形有具体的认识,然后再展开半径、直径等理论概念的讲解,再让学生结合上述生活物品,找出它们的半径、圆心等,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3.2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生活经历有限,应当导入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细节、感受生活中的知识,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与三角形有关的物品,如红领巾、三脚架、三角铁等,让学生总结所见生活物品的规律,创设积极参与的学习情境,然后展开理论教学,就能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提升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整合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为学生布置力所能及的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在学习“行程”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测量自己上下学所需的时间、从图书馆走到篮球场的时间等,明白行程与速度与时间有关,再如学习“比例尺”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测量学校小花园的周长、里面花坛的大小、周长等,再与学校给出的平面图比较,让学生明白比例尺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理论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数学家钻研、思考的结果,加强对学科的认识,进一步掌握理论概念的内涵。

3.3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素养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教育中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也能促进学生知识素养的提升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重视生活化教学的作用,积极将生活实践融入数学课堂,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需要明确的是,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所有需求,教师可以将生活化教学与分层教学、合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并用,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学习差异,给出综合性的教育框架,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以应对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如在学习“统计”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统计超市所有的水果种类与蔬菜种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在学习“圆柱体侧面积”的知识点时,让学生开展小组竞赛,比赛用纸张制作圆柱體的速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感受竞争与合作的快乐,提升团队意识。

[ 参  考  文  献 ]

[1]孙田.刍议利用生活情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7(28):171.

[2]彭娇梅.生活情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8(01):69+74.

[3]潘锦程.点破数学与生活间的那层窗纸——小学数学教小学生活化的实践[J].科技展望,2017.27(18):232.

[4]杨敏婕.浅析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7(5):194.

猜你喜欢

情境创设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