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9-09-10陈仁常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17期
关键词:学习能力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陈仁常

【摘要】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一种学科品质和核心能力。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探究和分析,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课标和教材的内容,积极地调整教学策略,关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地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在参与中提高核心素养。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7-035-02

地理课堂教学需要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通过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进行区域认知,主动分析和比較,推理和判断,实现人地关系理念的形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来探究知识,会让学生思维活跃,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教师针对性的训练也会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在推理和演绎中学会综合评价,进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科品质,落实核心素养。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要求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的能力,学会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人地关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探究,需要在参与中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正确地认识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在对地理知识的探究中,学生需要具备全面、系统的思维,能够解释地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要认识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学会区域认知方法,从区域的角度来分析地理现象,养成独立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同时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形成批判性思维,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产生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会在参与中逐步地认识地理知识,明确地理现象的来龙去脉,提高地理学习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在对知识的探究中,学生会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而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学生在探究中会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进而产生如何用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动力,主动探究,增强学习欲望,提高责任意识。同时地理知识中包括了大量的人文知识,学生在探究中会以人地协调观为基础,探究地理空间的分布,理解地理现象,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增加学生的人文底蕴,同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形成。

三、培养学生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实施

1.思想指导,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来指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认识到人地之间的协调发展。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依存,使学生明确人类活动对地理的影响,进而认识到应该顺应地理的发展,主动地控制和改造自然环境。例如在探究“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认识到水循环与水资源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水循环会影响人类的活动,人类活动也会影响水循环过程。水循环会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水源和能量,比如提供供人类饮用的淡水资源,便利人类进行水运,如果水流从高处流向地处还能够为人类提供水能等。但是水循环也会影响人类的活动,影响到自然环境,比如通过降水和蒸发会影响到某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进而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人口分布以及工农业生产等活动。人类的活动也会影响到水循环,比如人类兴修水利工程,修筑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量的行为,会扩大水域面积,提高地下水水位,使蒸发量增大。人类的跨流域调水和扩大灌溉面积也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多。人类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将城市路面硬化,会增加地面的径流,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容易造成城市内涝。人类进行农林生产活动,进行维护造田减少了湖泊的自然需水量,削弱了湖泊的防洪抗旱能力,进而影响了周围地区的气候。通过水循环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可以看到人类和地理环境是协调发展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认识,做到人地和谐发展。

2.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

生活是拉近知识与学生距离的“桥梁”。通过对生活的探究和分析,学生会更好地认识到地域系统的特点,能够主动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从区域的角度来分析和思考地理现象,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利用生活中某一个区域的知识来引导学生进行读图和绘图,也会促进学生图文结合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拓展空间定位,发挥空间想象,实现准确理解图表信息。例如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区域认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如咖啡。咖啡是学生在生活中都喝过的,而且有的学生还会非常喜欢喝。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你喜欢喝咖啡吗?”接着让学生思考,“世界上哪里出口咖啡最多?”学生不一定知道。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咖啡是哥斯达黎加主要的出口产品之一,因为这里降雨量每年可以达到1500-2000毫升,具有良好排水的肥沃土壤,温度在15-25°C之间,海拔高度为500-2000米等等信息,并且为学生提供“哥斯达黎加等高线地形图”以及“10°N纬线附近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帮助学生了解这里的地形和农作物分布。为了使学生对这里的环境有一个更直接和深刻的理解,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比如“哥斯达黎加冬季降雨丰沛,是因为这里盛行什么风?”“影响这个国家形成农作物东、西分布差异的根本因素是什么?”“该地区的土壤肥沃,这里的土壤类型属于什么?”问题会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思考该地区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区域认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帮助理解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实践,他们会融入到地理环境中,通过设身处地思考的方式来理解地理知识,形成自己对地理区域和环境的理解,进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灵活应用地理知识的目的。例如在他就我国主要农业区、农作物分布及区位条件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讨论思考和探究,促进学生在讨论活动中碰撞思维、发散思维,锻炼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学生讨论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定的角色,避免学生讨论的无序性和发言随意性。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角色设定为如政府、种粮大户、工业企业、科学家、经济学家、普通公民等,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角色来探究农业区以及区位条件等知识,促进学生将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的东北商品、农业基地的时候,学生从政府的角度认识到这里夏季日照时间长,雨热同期;地势平摊,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重工业基地为农业提供了机械。但是也有动机温度低,热量不足的不利条件。作为农民的学生认识到华北旱作农业区夏季高温多雨,光热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非常适合总之庄稼。但是有时会遇到旱涝、盐碱和风沙等灾害。最为科学家的学生认识到我国南方水田农业区光热水源丰富,配合较好,劳动力从中,邻近商品粮基地和工业基地、海港、市场广阔……通过学生按照自己的角色进行综合性分析和探究,学生会将地理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践生活和生产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探究热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热点话题是学生经常听到的话题,学生会有一種熟悉感。教师借助热点话题来指导学生探究和分析,会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在思考中主动加工地理知识,形成理性理解。例如“一带一路”问题就是一个热点话题,通过对这个话题的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加工。教师可以结合地理知识鼓励学生思考:“一带一路”指的是哪里?“一带一路”沿途都经过哪些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特点是怎样的?经过西北地区可能会面临哪些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热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学生会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探究中理解知识,建构知识框架,形成系统性认识,并且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总之,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会帮助教师找到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而有效地引导和点拨学生,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探究过程中。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并且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就会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探究,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并且养成积极实践,主动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李长苓.基于思维素养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研究——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8).

猜你喜欢

学习能力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