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阴阳变化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2019-09-02严静江苏省盐城市武术运动协会

灌篮 2019年13期
关键词:技击阴阳太极

严静 江苏省盐城市武术运动协会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灿烂。太极拳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特殊的拳种,太极拳扎根于传统文化,实现了中华武术与古代哲学思想的充分融合。就太极拳演练过程而言,其盘架和技击中展现着一定的“动静”“虚实”“开合”和“攻防”思想,这些思想对立统一,与我国的阴阳哲学相互印证。文章就阴阳变化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展开分析。

一、太极拳与阴阳学说的内在联系

太极拳属于中华武术范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太极拳形成与发展中,中国古典文化与哲学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中国阴阳学说的完善,有效的推动了太极拳的发展。太极拳演练过程中,推手技击的一招一式都蕴含着阴阳变化的原理。譬如,太极推手是当前为人们所熟知的一项技击技能,在推手交锋中,其动作形式和变化幅度虽然千变万化,然基本的对抗规律并无变化,即阴阳相互对立与制约是其动作实现的基本支撑。对于推手双方而言,其只有充分的了解阴阳变化的规律,并在推手运动中顺势而为,创造并掌握最佳时机,才能实现借势打势,借力打力,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目的,使得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二、阴阳变化原理的基本内容

作为我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内容,阴阳理论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具体而言,在社会生产中,劳动人民逐步认识到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且变化的过程可分为两种形态,这两种形态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并在彼此影响中实现了共同发展。在古代思想家的认识和总结下,这一过程被称之为阴阳变化,并由此形成了阴阳学说。从本质上讲,阴阳变化是古人对事物成长、发展和消亡过程的哲学化解释。实践中,阴阳变化的原理包含了以下内容:

(一)阴和阳彼此对立

阴阳学理论任务:“阴”和“阳”是事物的两个不同层面,两者存在一定的生克关系。即在社会发展中,阴和阳会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当阴消亡时,阳会获得对应幅度的增长,两者的消长时刻处于平衡状态。在这种转化过程中,万事万物才会获得发展和变化。

(二)阴和阳不可分割

阴和阳的结合实现了事物形态的整体表达,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譬如在阴阳学论著中,就有“独阴不生,独阳不长”的观点,其说明,阴和阳虽然存在对立关系,然而任何一方脱离另一方面你,都不可能持久的存在[1]。因此在任何事物分析中,既要看到阴和阳两者的对立性,又要对其内在联系进行把控,实现事物完整性的统筹。

(三)阴和阳相互转化

在阴和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过程中,两者所构成的物质具有稳定性。在一定阶段内,阴或阳可能会出现增长或消亡的过程,然两者的总量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当阴消阳长达到极致时时,就会产生阳消阴长的状况(见图1)。譬如在古人眼中,太阳为阳,月亮为阴,从中午到夜晚,阳处于持续的消亡状态,而阴在不断增长;当到达子夜时,阴会开始消亡,而阳开始增长。在这种阴阳转化中,白天和黑夜得以交替出现。

图1 太极阴阳图

三、阴阳变化原理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太极拳是阴阳理论应用的典型代表。在其技击过程中,每一招、每一式都体现着阴阳变化的理论。具体而言,刚柔并济、虚实相生、动静相和、开合有序和攻防相随等运动特征都体现了一定的阴阳变化原理,其具体内容表现如下:

(一)刚柔并济

刚柔互生、刚柔互源、刚柔互补是太极动作演练的主要的特征[2]。具体而言,太极拳的技击动作包含了阴柔与阳刚两种形态,技击动作不同,其阴柔和阳刚的偏重点也有差异。在人们观念中,阴柔和阳刚分别代表了阴阳理念中的“阴”和“阳”。阳刚动作发力较猛、较快、较大,而阴柔动作发力小、速度慢。譬如,陈式太极拳是当今流传较为普遍的一种太极拳形态,其在发力过程中,依托着人体腰部实现了松、弹、抖、放等活动的规范,其中“掩手肱捶”动作就充分体现了阴阳理念的中阳刚性,而在起势、收势、云手等动作中,阴柔的性质更加突出。

刚柔并济是太极拳技击技术指导的主要依据[3]。实践过程中,人们对于太极拳最深的印象就是以柔克刚、以柔胜强。譬如,利用太极技能制敌过程中,一旦对方的劲道较为刚猛,则人们可迅速的进行自身重心调整,然后在圆滑云手的基础上,实现对方力道的化解,并当对方力道被卸载到接近零时,顺着对方劲道的来向施加牵引力,对对方进行还击,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太极拳实践中,掤、捋、挤、按、采、挒等动作的实现都体现了这一原理。

(二)虚实相生

太极动作演练中,较多的技击动作展现了虚实相生的阴阳原理,尤其在步法运用中,这一特征尤为明显。曾有人说,太极拳的迈步就行猫行一样,这即是对太极拳步法转化中虚实特征的一种形象表达。具体而言,太极拳的步法移动非常稳固,在任何技击技能展示中,其都有一只脚作为身体重力承担主体,及保证了下盘的稳固,又实现了身体平衡性的有效协调。当进行身体移动是,抬脚为虚,且步法轻灵,当迈出的脚着地后,在缓缓的进行重心转移,实现身体移动。该过程中,两只脚虽然处于持续的移动转化状态,然人们的身体重心时刻平稳。从阴阳变化角度来看,承受身体重力的腿为实,而迈出的腿为虚,实和虚分别代表了阳和阴,在阴阳渗透中,太极步法灵活多变,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三)动静相和

在阴阳学范畴内,“阳”具有温热性、向上性和运行性;而“阴”则较为寒凉,具有向下、静止的特征。太极拳演示中,部分动作形断意连,连绵不断,这充分体现了阴阳变化中的动静相合原理[4]。譬如就杨式太极拳中的上步七星来看,该动作由“弓步挑掌”和“虚步架拳”两个动作组合而成,在“弓步挑掌”后有个短暂的停顿也就是定势,但其意并不断,这个定势的静是为了之后“虚步架拳”的动做准备。所以二者不可或缺,缺一不可,就太极拳运动全过程来看,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动作节奏使得整个技击过程中,身体状态的达到了有效平衡。

(四)开合有序

阴阳学理论中指出:动而生阳则为开,静而生阴则为合;开与合时刻处于对立与转化过程中。在太极拳演示中,开合有序这一特征得到了充分体现。譬如,在技击动作“倒卷肱”运动中,当两臂展开,且掌心同时向外的过程被人们称为首卷舷,此为开,第二次卷肱过程中,手外旋的同时掌心会翻转并向上略伸展,然后退步做卷肱,此为合。又如在“高探马”动作中,人们的两手臂会同时向体侧左右展开,并且掌心保持向外状态,此为高探马的开,而在高探马闭合过程中,人们的两手会分别外旋,然后掌心翻转向上的同时两臂略伸,此为开中再开。开中再开的目的是引出下一个动作,然再开的瞬间,人们手臂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回收,此回收过程不仅体现了拳法中的“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的原则,更使得阴阳开合有序得以展示。此外,太极拳的演示伴随着一定的呼吸调节,该过程也蕴含了阴阳开合的原理。具体而言,体从肺部呼出体外的过程为开,而气体由外部进入肺的过程为合,在这一特征把控下,人们的动作更有节奏感,实现了太极手、眼、身、步的协调。

(五)攻防相随

攻防相随是太极拳演示的重要特征。在运动过程中,太极拳的每个招式攻中有防,防中有攻。譬如在揽雀尾动作中,人们首先会将对手棚出,然后会借助对手的力道,顺势将对方捋回。此时,对手势必会因为重心的偏移而造成下盘不稳,而人们只要按照挤与按的动作姿势,对对手进行还击,即可实现对方的有效制服(见图2)。而在搂膝拗步动作演示中,一旦攻击者采用右脚或右手发动攻击,则人们可利用左手将对方的攻势搂住化解,并采用右掌推击对手胸部或肩部进行还击。又如在进步搬拦捶这个动作时,如果对手上右步,并且以右直拳击自己腹部,则人们可以稍微向后坐同时向左拧胯转身,并先用右肘向左平击对手右肋部,随即提起右腿扁踩其右的小腿迎面骨或者足面,并连接其他动作对攻击者进行还击。传统武术中,进行和防御具有独立性,而在太极拳法中,进攻和防御浑然一体。将进攻作为阳,防守当做阴,阴和阳虽然内部独立,然从整体来看,两者处于持续性的转化过程中,实现了太极运动状态平衡。

图2 揽雀尾

四、结论

太极拳来源于我国历史文化,长期发展中,其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发生了高度融合。太极拳的每个招式都含有一定的阴阳变化特征。从实践过程来看,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太极拳法中的阴阳转化原理,才能确保刚柔并济、虚实相生、动静相和、开合有序和攻防相随等运动特征的把控,从而熟练太极拳动作技巧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弘扬。

猜你喜欢

技击阴阳太极
『太极+』,未来可期
世界,从此『太极』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太极马扎(三)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