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本剧为载体搭设语文综合性学习平台

2019-08-13吕秋影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禾苗农夫课文

吕秋影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以语文学科为主并综合了其他内容的学习实践活动。其强调学科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养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也不同于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本文主要阐述以课本剧为载体搭设语文综合性学习平台的途径和方法。

一、“课本”变“剧本”,读与写巧妙衔接

引导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不是为改编而改编,是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写作能力,是为学生学语文服务的。改编剧本不强调一蹴而就,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随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逐步准确、深入而完善。下面将以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改编为剧本的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改编过程:

第一步:提炼文章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通过此活动指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文中主要人物。

从课文原文与剧本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剧本有格式要求,要写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写清简要介绍、故事梗概,写清人物语言以及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这其中有些内容是可以从文中摘录的,但是有些内容课文中没有明确介绍,需要学生通过读文认真思考,然后独立概括,如故事梗概;有些内容是需要学生通过读文理解用心揣摩的,如人物关系、人物的性格特点等;有些内容是需要查找课外资料来补充的,如故事发生的历史年代、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剧本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理清人物关系、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过程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的平台。

第二步:分步改编剧本。

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或根据剧情需要、场景转换等,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划分为几幕,然后分步改编。比如《揠苗助长》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古时候有个农夫,整天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他天天到田里去看,总觉得禾苗长得太慢了。”改编时可以通过内心独白表现他急于求成的心理活动。(如下表)

1.抓住文中“巴望”一词引导学生体会农夫盼望小禾苗快快长大的急切心理 。

学生想到:农夫连做梦都想着禾苗长高。

2.接着创设矛盾冲突,一边是农夫巴望小禾苗快点儿长高,一边是小禾苗慢慢地生长,焦急的农夫看着禾苗总也不见长高,他又是怎样想的呢?

学生想到:农夫想不能再等待了,要帮助小禾苗长高。

3.在前面交流的基础上,请学生写一写农夫的心理活动。

4.交流分享,修改完善。

最终,这部分剧本是这样呈现的。

《揠苗助长》剧本片段

一大早,农夫扛着锄头,兴冲冲地来到田里。

农夫  (兴奋地告诉大家)昨晚老汉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刚插下的小禾苗,一转眼就结满了金色的沉甸甸的麦穗。(做眺望远方的动作)可我这么放眼一瞧呀,怎么一点儿也没有长高,真是急死我了。(转圈表示十分焦急)真是急死我了!(做思考状)这可怎么办呢?(思考片刻)不行,我必须想个办法帮助它们长高!

从这一片段改编的过程不难看出,这一过程是以改编剧本为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写作能力。教师首先抓住重点词“巴望”引导学生体会农夫的急切心情,揣摩农夫的心理活动,很好

地落实了课标对中年级教学的要求:体会重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然后,引導学生在情境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片段描写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步:课上以一个片段为例,进行重点讲解,其他部分由学生自主创造完成,教师辅导。

第四步:排演实践中逐渐完善剧本。

二、“人物”变“角色”,理解与塑造无痕对接

我在教学《晏子使楚》《将相和》《赤壁之战》等课文时,发现课文篇幅较长,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人物关系较为复杂。这样的课文,学生读不进去,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往往就是教师归纳总结,学生死记硬背。我尝试摒弃以往的教学方式,针对这些人物形象特点鲜明的文章,在班中开展了“王牌对王牌”系列活动。

首先,请学生从这三篇课文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借助课文内容以及课外资料认真研究,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接着,在班中开展口语交际

活动“我心目中的王牌”,请学生以演说的方式介绍自己所研究的人物。同学之间互动交流,或是对同一看法加以补充,或是对不同理解相互辩驳,从多角度理解与鉴赏。

然后,进行“我演绎的王牌”活动,学生以组为单位,演绎自己心目中的“王牌”,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塑造自己理解的人物。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成为了文中的某个人物。

最后,进行“王牌对王牌”活动,把几篇文章中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进行横向比较。在比较中加深理解与感悟,从而提升鉴赏能力。

三、“环境描写”变 “真实情境”,故事与生活完美融合

我在教学统编本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一课时,开课前通过课件和板画把教室营造成小青蛙生活的真实环境,每个学生也随机抽取一个头饰,成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随着学生的表演,我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听了小动物的建议后,小青蛙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在小青蛙的努力下,泥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随后通过课件和板画演示泥塘的变化,学生始终都置身于真实的故事情境中,感受着小青蛙虚心听取小动物们的意见,通过一点点的改变,把烂泥塘变成了美丽的家园,也自然理解了为什么最后小青蛙不卖泥塘了。一切都是那样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四、“单篇学习”变“主题课程”,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每学期开学初我都会跟学生一起研读语文教材,从中选择一篇课文作为核心内容,构建多学科联动主题课程。本学期我发现学生对《七颗钻石》这篇课文特别感兴趣,被故事内容深深地打动了,特别愿意演一演。于是,我们确定以《七颗钻石》为载体构建多学科融合戏剧综合实践课程。

1.自选学习内容

学生围绕《七颗钻石》这一学习主题自选学习内容。有的学生要学习生动地讲故事,将这个故事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伙伴;有的学生要将这么美好的故事改编为剧本,搬上舞台进行表演;有的学生想要为故事绘制手绘本;有的学生酷爱音乐,要为故事配上动听的乐曲;有的学生要为这个舞台剧设计舞蹈动作;更有学生要将这个国外的故事用中国传统皮影戏的形式演绎……

2.组建课程团队

我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向相关学科教师发布征集令,打破学科界限组建综合性学习实施团队。于是,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讲故事、改编剧本;音乐教师指导学生在赏析中外名曲的过程中针对作品做出选择;美术教师和语文教师一起指导学生完成手绘本;劳技教师和学生们一起画皮影、刻皮影……除了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老师们还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册,引导孩子们记录参与课程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与体会,又为学生搭设了微作文的平台,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为学生搭建全身心参与的综合性学习实践平台。

3.形成课程方案

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自己所教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一起研讨、设计学习计划,最后由年级组长即本课程负责人制定课程方案,完成主题课程第一阶段的研发,内容包括《经典童话》《改编剧本》《音乐欣赏与选编》《舞蹈》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新的学习需求还会继续生发新的课程,完成主题课程第二阶段的研发,包括《民族皮影》《中英文电子宣传》等。两个阶段的课程研发,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主题课程,从而实现一个主题,全面开花。各学科教师不再各顾各地思考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而是都围着学生转,围着同一研究學习的主题共同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4.课程评价方式

形成性评价:课程实施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册,档案册中留有学生参与的照片,写下学生参与的感受与收获,记录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教师、家长和学习伙伴对他的评价,帮助学生记录成长的过程,而且也为他们创设了微作文的平台。

展示性评价:学期中召开课程中期汇报会,学期末召开课程总结会,邀请学生、教师、家长以及关注我们的社会人士共同参加。会上展出学生的阶段性作品,包括中英文海报作品、童话故事手绘本、学生制作的电子宣传片,演出皮影舞台剧《七颗钻石》,分享学生参与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为每一个学生搭设展示的舞台,彰显个性,展现独特的自我。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直接体验。它不只关注知识和能力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强调学生亲自经历和参与。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要让学生在人人参与、全过程参与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乐趣,有所体验,习得方法,形成能力,提高素养。课本剧正是非常具有优势的搭设语文综合性学习平台的载体。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禾苗农夫课文
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
躺在树下的农夫
农夫和蛇
遗失的斧头
禾苗上的露珠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农夫卖猫
有趣的折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