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驱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效应机理与实证

2019-07-23孙天柱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14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因子分析

孙天柱

内容摘要:自2005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其取得了丰厚成果。但这一政策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驱动作用仍有待研究。文章基于现有文献分析得出了新农村建设所具备的五种消费推动效应,并依据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和因子分析法构造了新农村建设综合指数,并利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正向影响作用在不同区域存在较大差异性,进一步构建新型农村消费市场是提高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消费效应   因子分析   省级面板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出口和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优势不再明显,我国杠杆率高、产能过剩等问题逐渐暴露。作为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之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成为现阶段的发展重点。我国农村居民存在消费能力难以充分释放的问题,对此国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政策,以期通过对农村居住环境进行改善,进而深度改变其农村经济环境、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那么,新农村建设是否已经有效的作用于农村居民的消费?其又是通过哪些路径对居民消费产生了影响?国内外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有效研究。现有的结论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新农村建设能够有效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倪羽(2016)的研究中指出,新农村建设有效改善了商品流通的复杂情况,其简化了商品市场沟通,并显著的降低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董俊迪和夏更寿(2016)的研究从城乡收入不均衡的角度出发,其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的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第二,新农村建设能够有效扩张农村消费市场,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夏妍和程斌(2016)的研究中指出,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础设施和流通体系进行了有效的改善,改变了农村原有的消费结构,使农村市场拥有了更完备的消费体系;第三,新农村建设在不同区域的效果存在差异性。李旻等(2017)的研究追踪调查了辽宁省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指出了省内各区域的消费層次变动具备差别。马志敏(2016)的研究则从消费环境角度指出了山西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区域异化的问题。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立足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了居民消费的变动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新农村建设驱动消费的效应机理分析

新农村建设具备典型的政策驱动特质,本文基于谢国萍(2018)研究中采用的微观需求理论,将新农村建设驱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机理分类为五种,具体如图1所示。

收入效应。一般而言,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城市居民低,其原因在于城市与农村因产业结构差异所导致的收入不均衡,城市中工业与服务业的单位劳动收入水平远高于农业。徐志刚等(2017)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在于其改变了传统农村散居的地理格局,同时赋予了村落一定的城镇化特征,最终改变现有的居民收入结构,使农村居民也可享受工业与服务业带来的高劳动生产率与绝对收入水平,进而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

环境效应。新农村建设通过改善现有乡村消费环境,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消费服务、丰富的商品种类、良好的市场秩序,从而刺激了农村居民消费。新农村建设将更注重对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从而让更多的农村居民自发的加入市场建设与体验之中,进而改变其传统的消费习惯,优化整体农村消费结构。在新农村商品市场中,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将得到有效释放,其产生消费的动能将促进市场环境进一步改善。

示范效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居民的消费模式会不断传播至新型农村的居民之中,并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一方面,新型农村综合体克服了传统农村“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并为居民提供了完备的商品购买渠道,这将会吸引大量城市居民前来体验农村生活。借此,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村居民;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将主动促进农村居民了解城市生活方式。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城市所具备的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教育等服务,在此过程中乡村居民会逐渐适应并接受城市消费模式,从而提高自身消费的质量与水平。

价格效应。新农村建设会为农村居民提供大量低价的工业产品。以小米、格力等为例,其均在新农村建设中主动建设农村电商和向下渠道以推广自身高性价比的产品,这为乡村居民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从而在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要的同时,刺激了农村居民消费。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将会有效降低物流企业的运输成本,进而促进农村整体物流费用的下降,最终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产生了刺激作用。

财富效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广,新型农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城镇化特征,乡村居民的资产将会随着农村规模的扩大而上升。随着农村居民的住宅、土地等资产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农村居民的整体资产将得到极大提高。根据持久收入预期假说,农村居民将会根据未来收入预期,调整现期的消费情况。预期财富的增加将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从而使得更多的资金流入市场,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新农村建设驱动农村居民消费效用的实证研究

(一)理论模型设定

由本文上一部分的分析,新农村建设将会从五种效应渠道产生作用:收入效应(Earning,EA)、环境效应(Environment,EN)、示范效应(Demonstration,DE)、价格效应(Pricing,PR)、财富效应(Welfare,WE),根据王平和王琴梅(2016)研究中的相关设定,假设居民消费需求为Y,存在:

结合消费需求理论可以提出假设1:上述五种效应与乡村居民消费需求Y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其表示为:

结合消费预期理论可以提出假设2:乡村居民消费需求Y与上述五种效应的自然对数间存在线性数量关系,其表示为:

由于本文在Eviews中对公式(3)进行了简单计算,这一数量关系是显然存在的,本文进一步构建多期预测模型来充分分析假设2的情况,建设模型为:

模型(4)相比于(3),除了将整体的线性关系转换为当期的线性关系研究,精确化参数的估计精度外,还纳入了上期消费习惯Yit-1对当期消费行为的影响,从而更有效的控制历史消费行为的作用。其中i代表我国除西藏外的各省,t代表本文研究时间,从2005-2015年,2005年10月作为“十一五规划”首次推出新农村建设的时间点,其是本研究的起点。

(二)代理变量设定

本文将归纳出五个效应最为直观且代表性的代理变量,效应的归纳中充分考虑了数据的理论依据及可得性因素,其包含5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代理变量,具体如表1所示。

本文进一步采用权熵法对各个代理指标进行客观赋权,进而得到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指数,利用上述代表性指标构建基本数据矩阵为:

公式(5)中,X代表新农村建设指数,i代表了本文所测度区域数,由于西藏部分年份统计数据缺失严重,本文仅统计了30个省的相关数据,故i~(1,30),j代表了基础指标的个数,本文总共有12个基础指标,故j~(1,12)。利用AMOS软件对各个代表性指标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6)式:

同时,熵值必须进行正数化处理,以避免正负熵值间差异异常增大的问题。正向化(7)式所得熵,可以得到各指标的信息效应值:

本文原始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年的相关数据及国家统计局网站、各省的统计年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均以2005年进行定基处理,从而统一计算口径。同时为消除通货膨胀带来的整体物价变动情况,本文利用居民消费价格支出对居民两项支出(医疗保健、文教娱乐)进行了平减,所有变量均经过了标准化处理,具体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三)实证分析及结果

经过Hausman检验,本文的数据更适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EM)对结果进行分析(检验拒绝随机效应),故本文采用FEM模型对公式(4)进行实证分析,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结论

根据本文的理论分析及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从全国乡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来看,收入效应(EA)、环境效应(EN)、价格效应(PR)、财富效应(WE)的回归系数均为正数,且均满足显著性水平,这与本文的理论假设相符合。示范效应(DE)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说明城市居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参与程度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城乡交流所产生的消费推动作用更多是通过间接渠道发挥作用。从各项指标的回归系数比较而言,环境效应的影响最大,为0.202,这说明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力主突破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困境的相关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农村居民享受到了更优质的交通渠道和市场环境,进而刺激了其潜在的消费能力;第二,从滞后期的反馈情况来看,居民消费惯性所产生的消费推进系数达到了0.512,这一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我国居民消费存在较强的“棘轮效应”,即当前消费在较大层面上受到此前消费的影响,这使得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使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从2005-2015年的统计结果不难看出,这一政策的效果不断放大,并作用于我国农村部门;第三,从分区域实证结果来看,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效应在不同区域产生了不同影响。环境效应(EN)、示范效应(DE)、价格效应(PR)均在我国中、东、西部产生了显著的西、中、东的阶梯式分别,而收入效应(EA)、财富效应(WE)则产生了中、西、东的阶梯式分別。这证明新农村建设在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中西部产生了更强的作用,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的消费市场存在更多的结构性问题,而当新农村建设引入后,其落后地区将得到更大的改善。同时,由于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更大,故环境效应、示范效应及价格效应能够产生更强的消费推动作用。虽然中部地区城乡之间的建设也存在一定差距,但其更多的问题是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所产生的,居民消费的改善则更依赖收入效应和财富效应渠道。

参考文献:

1.王平.新型城镇化驱动居民消费的效应机理与实证[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31(2)

2.倪羽.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建设与缩小城乡差距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7)

3.董俊迪,夏更寿.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文化成因及消解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6(7)

4.李,张广胜,蓝海涛.中国新农村建设变化的省级层面跟踪研究——基于辽宁省2006年与2015年“百村千户”调查数据比较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6)

5.马志敏.农村消费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J].经济问题,2016(7)

6.谢国萍.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表现、特征及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8(3)

7.徐志刚,周宁,易福金.农村居民网络购物行为研究——对城镇化消费示范效应假说的检验[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1)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因子分析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