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

2019-07-23王纪霞王薇卢宏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14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城市化

王纪霞 王薇 卢宏

内容摘要:商贸流通业与城市化互相促进,本文基于商贸流通业发展空间格局变化,采用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对2006-2016年我国区域间城市化对商贸流通业影响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极大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并以东部地区最为明显。要逐渐通过城市化水平的提升,释放区域内的消费潜力,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促进商贸流通业在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   商贸流通业   区域差异   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和方法对城市化与商贸流通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城市化与商贸流通业之间存在着协同发展关系,城市化所引起的人口集聚、建设投入、区域协调以及改革效应等能够明显带动区域生产、消费以及物流行业的发展,使得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体现出明显的区域联动效应。曹允春等通过借鉴Feder模型的思想,对商贸流通业与区域经济的溢出效应进行研究,得出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商贸流通业不仅直接拉动GDP的方式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也通过对其他部门的溢出效应间接拉动经济的增长。然而,在不同经济腹地和自然环境下,城市化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效应往往不同。柳思维等人对城镇化与流通业发展的空间协调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流通效率均具有正向效应,但是两类城镇化的作用方式存在差异,并且存在着区域竞争效应和外溢性。林翊等人对我国2004-2013年间商贸流通业的空间演变进行了实证探索,认为区域间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而城镇化对商贸流通业起主要影响作用。柳江、程锐以甘肃地区为例,认为城市化与商贸流通业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城市化对商贸流通业的稳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陈宇峰等人研究指出我国区域间商贸流通业的效率水平较为一致,并且城市化对商贸流通业的效率提升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王德章和张平从政府职能转变角度分析了商贸流通业转型的影响因素,认为城市化的滞后会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稳定增长,我国二元户籍制度会限制城镇化的推进速度,阻碍商贸流通业的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化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社会发展环境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人口、资源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出现地域特殊性,致使各地区在城市建设、城市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进而形成符合地方发展需求的流通部门,这也是商贸流通业发展区域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拟在面板数据基础上采用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深入探索城市化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效应以及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影响方式,揭示不同经济地区城市化推进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具体效应。

商贸流通业和城市化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

(一)商贸流通业总量增长情况

图1反映的是我国各地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情况,研究采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对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进行衡量。

如图1所示,2006-2016年,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7万多亿元增长到33万多亿元,无论是增长总量还是增长速度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国内各地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均处于稳定增长态势,一直表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但是,区域增长幅度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占比一直在50%以上,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总额。不过,从各地区的变化趋势来看,东部地区占比在缓慢下降,截止到2016年已经由2006年的60%左右降到了45%左右;中、西部地区占比提升幅度较小。总体来讲,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情况,商贸流通业的空间格局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全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主要受到东部地区的拉动作用。

(二)城市化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协同性分析

图2反映的是2006-2016年间我国城市化和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城市化与商贸流通业的协同变化情况,同时给出了样本时期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以作比较。

如图2所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波动变化非常明显,除了2009年,2006-2010年间总体上呈增长趋势,2010年后快速下降,2011年后下降幅度变缓,截止到2016年增长率已经从2010年的0.37以上降到了0.1左右。城市化水平增长率的变化相对平稳,在2006-2010年总体上表现出微弱上升趋势,在2010-2015年则呈现微弱下降趋势,并且在2015年降到了0以下,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2016年又出现了反弹。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区的城市化一直处于全国最高水平,2006年已经在60%以上,2016年超过了70%,并且除了2015年有所下降,其余年份均表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相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2011年超过了50%,不过也一直在稳定增长,同样在2015年出现了下降;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最低,截止到2016年仍然没有超过50%。综合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和城市化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虽在2010年前后都出现相似的变化阶段,但是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結合图1和图2可以发现,2006-2016年间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东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业仍然居主导地位;城市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但是滞后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分析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对于社会消费带来很大阻碍,但是随着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将逐步释放这些地区的社会消费潜力,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城市化对商贸流通业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不难发现,区域间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并且城市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之间也存在着一定关联性,但是可能受到地区间经济条件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两者关系存在着区域差异。该部分拟采用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对不同省区城市化与商贸流通业之间关系进行探索,以呈现城市化在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差异。

(一)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1.理论模型构建。各地区的城市化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存在着个体间和结构上的不同,本文在面板数据基础上建立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建立城市化对商贸流通业影响的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见式(1):

Tradeit=c+αUrbit+βXit+μit+eit                                      (1)

其中,使用Trade表示社会消费零售总额,Urb表示城市化水平,X表示控制变量,c为我国31个省区市商贸流通业的平均自发增长水平,α为城市化对商贸流通业影响的参数估计值(表示商贸流通业对于城市化变动的敏感程度),β为控制变量的参数估计值。μ为个体效应项,同时其含义也可以解释为:各省区商贸流通业相对平均自发增长水平的偏离程度,反映某一省区其他因素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e为残差项,i为截面,t为时间趋势项。

2.指标选取。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商贸流通业囊括餐饮、零售等多个部门和行业,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则囊括了商贸流通业各行业的发展状况,本文采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衡量。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为城市化水平。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受到地方城市化水平高低的影响而有所差异,区域城市化水平越高,在餐饮、零售等方面的支出也就相对较高,易于带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而在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也相对较低,使得商贸流通业的规模和质量也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需要进一步挖掘这类地区的消费潜力,从而促进商贸流通业的不断发展。研究中本文采用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进行衡量。控制变量。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商贸流通业在规模和质量的发展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另外,人口规模较大地区,市场对零售、餐饮等行业的需求也相对较高,更有利于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研究采用各省区GDP总量和年末总人口数分别衡量该地区当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

此外,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对社会消费零售总额、GDP总量以及年末总人口数都取对数,城市化采用水平数据。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是我国传统三大经济区。东部地区在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相对较优,地方的交通运输、餐饮物流等行业发展规模和质量都处于较高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受到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较为滞后。

(二)平稳性和协整检验

研究采用组合p-值检验和LLC两种检验方法,而组合p-值检验又进一步分为ADF-Fisher和PP-Fisher检验,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在ADF-Fisher检验中,城市化水平和商贸流通业存在单位根。各变量在一阶差分形式下均在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为一阶单整序列,记为I(1)。

通过Hausman检验和F检验确定模型形式,检验结果见表2所示。如表2所示,在Hausman检验中,统计检验值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而在F检验中,F2和F1均拒绝了原假设。因此,建立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估计是合理的。

(三)面板回归估计结果

表3给出了各省区城市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影响的系数估计值和显著性检验结果。模型的拟合优度R2为0.999,调整后的R2为0.998,表明城市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影响的99.8%,F=2083.340,P=0.000,说明城市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性水平,省际间商贸流通业的自发增长水平为“c=-18.907”,意味着国内商贸流通业整体发展增速较为缓慢,增长表现为负值可能是由于个别省区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滞后影响所致。根据模型估计结果可得城市化对商贸流通业影响的模型表达式(2):

Tradeit=-18.907+eUrbit+αGDPit+βpeopleit+μit           (2)

通过比较各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系数估计值,总体上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显著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但是在各区域内部以及区域间都存在着明显差异。首先在区域间差异上,三大地区城市化系数的均值大小为东部>西部>中部,表明城市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最为显著,中部地区最弱。中部地区是我国传统工业的主要分布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缓慢,第三产业的增长受限,妨碍了城市化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其次各区域内部城市化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关系并不一致,多数省区城市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具有正向作用,也有部分省区的预测作用为负,并且在三大各地区均有分布。原因在于,当地城市化进程较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速度要相对缓慢,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往往难以适应商贸流通业快速增长的需求,从而导致两者关系的失衡性。

表4給出了在控制人口规模、GDP的情况下各省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自发增长水平,自发增长水平大于0意味着该省区商贸流通业的自发增长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表4可知,我国大部分省区的偏离值均在0以上,但是东中西三大地区均有省区的偏离值小于0,东部地区的山东、河北、辽宁以及西部地区的云南地区最为严重,说明这些地区商贸流通业的自发增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比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表现在商贸流通业的规模方面。商贸流通业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规模不足以满足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巨大需求。二是表现在商贸流通业的质量方面。对于发达地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人们生活和消费方式的变革速度也相对较快,并且对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具有巨大的增长需求,从而导致市场需要更高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

城市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区域差异也非常明显,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城市化的区域带动作用也就更加突出,而中西部地区难免受到经济腹地的影响,造成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与速度都相对较低,在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也大打折扣;尤其是一些老工业区面临着产业转型的社会压力,地方城市化更多的表现为土地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在快速转型的过程中很难适应“城镇居民”的新角色,在消费方式方面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也并不明显。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我国各地区城市化与商贸流通业空间格局变化进度的分析,本文采用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探索了2006-2016年我国省际间城市化与商贸流通业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国内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此外,城市化是影响商贸流通业的重要因素,并且东中西三大区域间以及各地区内部城市化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西部其次,中部最低。

(二)建议

1.完善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社会发展环境。基础设施的完善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先导性作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尤其在交通运输业以及物流业等方面的发展难以满足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政府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铁路、公路以及航空等运输网络的建设,缩小区域间和地区内部的空间距离,逐渐弥补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短板,促进商贸流通业在不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2.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束缚,开发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城市化对商贸流通业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刺激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尤其要重视农村地区的剩余消费潜力。一是要放开城乡居民消费市场,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更多市场平台,要加快推动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引导农民转变消费习惯,释放农村的消费活力。二是要逐渐完善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网点、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降低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综合成本,消除城乡在交通运输以及行业标准等方面的障碍,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3.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优势产业,逐渐转变粗放发展理念。商贸流通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中西部地区自身的发展能力仍然较弱,社会投资水平和产业结构有待于优化,商贸流通业仍然有较大发展潜力。中西部要发展具有区位优势的支柱产业,优化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同时,中西部地区也要逐渐转变经济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进一步稳固商贸流通业的经济增长效应。

参考文献:

1.汤向俊,任保平.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J].经济经纬,2014(3)

2.曹允春,王曼曼.基于Feder模型的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7,37(3)

3.柳思维,周洪洋.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对流通业产出效率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16(12)

4.林翊,陈俊滨.中国省域流通产业发展的时空格局分析[J].产经评论,2015(6)

5.柳江,程锐.甘肃省城镇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研究[J].兰州学刊,2014(11)

6.陈宇峰,章武滨.中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演进趋势与影响因素[J].产业经济研究,2015(1)

7.王德章,张平.對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14(5)

8.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9.林英泽.”一带一路”战略区商贸流通效率提升路径探讨[J].经济问题,2016(12)

10.王浩,熊曦.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业与居民消费能力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11.梁灵俊.基于二元经济视阈下的我国经济增长路径[J].理论月刊,2016(9)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城市化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