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学习的道德与法治活动设计

2019-07-19鲁剑锋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9年6期
关键词:活动设计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

鲁剑锋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下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活动中普遍存在浅层学习的问题。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基于深度学习的道德与法治活动设计,关注活动的生本性、生活性、探究性、发展性等特征,灵活运用实践体验、对话生活、情境辩论、项目学习等多种策略,让道德与法治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活动设计

活动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呈现形态。但在实践研究中发现,当下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活动中普遍存在浅层学习的问题,对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道德行为的落实造成阻碍,掣肘课程育人目标的达成和核心素养的落地。为此,教师应当做出积极回应,关注活动的生本性、生活性、探究性、发展性等特征,探索基于深度学习的道德与法治活动设计。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浅层学习的问题表现

浅层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外力驱动的基础上,通过简单描述、重复记忆和强化训练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和思想的一种学习方式。[1]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中的浅层学习主要表现为:学生通过机械记忆、浅层对话、课堂表演等形式习得道德知识,浅显地体验道德情感。

(一)机械记忆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将认知过程分为六个层次,即“记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2],其中“记忆(回忆)”和“理解”仅需要低阶思维的参与,所以机械记忆显然是一种浅层学习。尽管有教师在学生的记忆过程中施加一定的外部刺激,如单纯的答题活动、知识竞赛等,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用较短的时间记忆教材中的概念、人物名称、地理特征、历史时间等知识,以达成在答题活动中取得胜利的目的。但是,这种短时记忆缺乏对知识深刻意义的把握,难以在知识和情感、行为之间产生联结,对学生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作用有限。

(二)浅层对话

浅层对话是指师生就教材内容或拓展资源展开简单的、浅层次的交流问答。在浅层对话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更多表现为“理解”。比如在二年级下册《我的环保小搭档》一课中“什么是环保”的教学片段,教师只提出“这几张图讲了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看图说话”即可了解教材表达的是“环保就是爱护环境,就是节约不浪费”的道德知识,却不一定能体会其中的道德意蕴,也不利于学生落实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口是心非”“知行不一”等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经年累月,足以堪忧。

(三)形式表演

课堂表演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表演多是经过教师课前充分指导、排练预演的,其中不乏背诵“台词”式的表演,如学生以小导游、小科学家等角色介绍某样事物的表演。在这样的活动中,表演者是个别学生,其他学生则是“观众”,表面生动精彩,但对多数学生而言依旧是接受式学习。更有甚者,在当堂安排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交流探究报告竟是提前背诵的,将探究活动设计成精心排练的表演,其价值体现在哪儿呢?

此外,道德与法治课上还有些听歌、读诗、绘画等其他活动。它们虽然丰富了课堂活动的形式,愉悦了学习知识的过程,但往往学习深度不足,学习行为的本质并未改变。“只以学生主动性为目的,便易着眼表面,从形式上入手,甚至顾此失彼。”[3]所以,充斥浅层学习活动的课堂是华而不实的,对学习内容是浅尝辄止的,是难以真正实现本学科的育人价值的。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道德与法治活动的内涵和特征

目前,国内围绕“深度学习”的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先生认为:“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4]它不仅要求学生深度参与,更要求学生运用“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在合作探究中解决真实问题,并实现在其他情境中的迁移,促进终身发展。为使道德与法治课的活动能够成为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载体,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紧紧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生本性

教师要摒弃接受式的浅层学习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动性的活动,保证每一位学生的深度参与。在此基础上搭建“学习支架”,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二)生活性

“每个人都只能基于自己的经验去建构他的道德生活”[5],儿童的生活经验是活动的逻辑起点,所以活动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接。即便是非生活类的学习主题,如介绍地理、历史、法律等知识的课文,教师也要善于利用与生活相关的学习资源,开放学习空间,促使学生在新旧知识间建立关联,完成道德认知的整合重构和道德情感的有力唤醒。

(三)探究性

探究性是道德与法治课开展深度学习活动的核心要素。教师要重视活动的探究价值,精心设计需要高阶思维参与解决的、具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认知过程,培育问题意识,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重点锤炼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发展性

发展性指的是活动对学生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是开展深度学习活动的目标和结果,发挥着对深度学习活动质量的监测和评价作用。倘若通过活动,学生能表现出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和对道德行为的落实,并且在更多的生活场景中实现迁移,则意味活动的设计是成功的。倘若无法看到学生的实际发展,那么活动的设计就是失败的。

基于以上特征,“基于深度学习的道德与法治活动”可以概括为:在教师的设计和引领下,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探究实践,并获得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道德与法治活动的设计策略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的设计,教師应在兼顾各项基本特征的前提下,重点着眼于“探究性”这一核心要素,聚焦“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四类指向高阶思维的认知过程。所设计的活动应富有挑战性。

(一)实践体验,在“应用”中生发情感

“应用涉及使用程序去完成练习或解决问题。”[6]它旨在帮助学生真切地体验道德和法治知识的力量,生发情感认同,将知识和行为联结起来。如在二年级下册《做个“开心果”》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开心果”的内涵后,设计了一个闯关式的情境体验游戏,分为三关,请学生根据情境即兴做出符合“开心果”标准的几种行为。第一关是“做老师的开心果”,设置了教师课前发本子的情境;第二关是“做爸爸的开心果”,设置了腰酸背痛、口渴难当的“爸爸”(由教师临时扮演)需要关怀的情境;第三关是“做同学的开心果”,要求每一个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且自己擅长的方法,做一件令好朋友开心的事。在游戏活动中,学生将学到的道德知识外化为道德行为,真正体验到成为“开心果”的益处,为生活践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话生活,在“分析”中实现迁移

“浅层对话”的问题,警示师生对话应该走向深层,而深度对话的路径就是儿童的生活。教师引导学生在与生活对话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认清问题的本质,把握教材逻辑和生活逻辑的联系,实现从“书本道理”向“生活哲理”的跨越。仍以二年级下册《我的环保小搭档》一课中“什么是环保”的教学片段为例,教师可以将学校中出现的环保和不环保的现象拍下一些照片或视频,供学生区别、分析,归纳环保问题产生的原因,在生活的土壤中扎实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为环保知识在生活中进行迁移运用做好准备。

(三)情境辩论,在“评价”中锤炼思维

“评价是基于准则和标准作出判断。”[7]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活动多指向道德问题的价值判断。越是模糊的问题,越能引发学生利用批判性思维展开深度思考,激发情感共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时,教师把副版绘本《守规则,懂礼让》进行了改编,将故事改成了一个道德两难问题:在你排队等着上厕所的时候,来了一个似乎更急着上厕所的同学,假如他想插个队,你让不让呢?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从不同立场对问题展开评价、辩论,从而厘清了道德与规则之间相互补充、融合的关系,深刻领悟了“有序排队很重要,懂得礼让更文明”的道理。

(四)项目学习,在“创造”中提升素养

项目学习,是一种在真实情景中解决复杂问题并创造成果的学习方式,是典型的深度学习。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时,教师根据教材第24至25页的“把‘约定做成文明棋”板块,设计了一个“制作文明棋”的项目学习活动,要求学生用两周的时间分组合作设计、制作“文明棋”,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完善文明棋,完成全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在此期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网上关于“班级公约”的参考资料,并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研究制订各项条款,通过合作,将“班级公约”转化为“文明棋”,依次完成制定规则、设计棋谱、绘图等具体任务。最后,学生要通过下“文明棋”、交换“文明棋”等形式完善、汇报成果,并接受集体评价。由此,学生的道德、艺术素养,以及沟通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学习能力等才能在创造的过程中得到深层、有效的培育。

总之,在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浅层教学,满足于设计简单传授道德和法律知识、忽视儿童认知规律和情感需要的活动,而要善于运用实践体验、对话生活、情境辩论、项目学习等多种策略,设计基于深度学习的道德與法治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 安福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59.

[2] [6] [7] 安德森,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蒋小平,张琴美,罗晶晶,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50-75.

[3] [4] 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25-26.

[5] 鲁洁.鲁洁德育论著精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176.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坊前实验小学   214000)

猜你喜欢

活动设计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