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微格分析法在教研中的实施路径

2019-07-19冯凯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研活动实施路径

冯凯

【摘   要】针对教研活动中“高耗”“低效”的现象,活动组织者可以借助“微格分析法”开展教研活动,其实施路径主要为“明确研究主题—选择研究要点—开展课前研究—实施课堂观察—形成重建策略—推进循环教研”,以提升教研活动质量,促进教师和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研活动;微格分析法;实施路径

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学校转型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而教研质量已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传统的教研活动由于受到主体参与、活动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教师参与不主动、教研主题不聚焦、教研过程少互动、教研结束无反馈等现象。因此,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应主动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可借鉴微格教学理论,形成教学、研究、培训为一体的教研机制,更好地提升教研质量,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微格分析法,是指教研活动聚焦在一个研究主题,引发教师关注现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借助微格分析表对某一关键问题进行重点剖析,以点带面解决教师的共性问题,从而带动教师教研的专注度、参与度,提高教研的有效性,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一种新型的教研活动方式。

下面以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拓展与应用”的第一课《拓展》为例,说明“微格分析法”教研活动的具体实施路径(见图1)。

一、基于现实问题,明确研究主题

开展教研活动前,备课组或教研组要对日常教学或教育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类,从中挑选出教研主题,每个学期的教研主题不宜过多,以一个为宜。

如六年级科学备课组发现,学生经过三年多的科学学习,虽然学习兴趣浓厚,但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薄弱、能力较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要重视科学知识的应用,要联系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渗透问题解决的策略。”于是,科学教研组以培养学生理解知识、动手实践、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确定了研究主题:基于生活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课型范式的研究。

二、基于研究主题,选择研究要点

确立研究主题后,教研组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梳理出同一主题下一学期的研究要点,通过逐个研究,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效果,为提炼、概括“基于生活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课型范式”提供实践依据。

如《拓展》這一课有三个教学目标。一是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解释、探究,说明拓展的必要性和价值;二是了解生活中的一些设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领会拓展的含义和价值;三是说说自己用科学原理解决的生活问题,体会利用科学原理进行的无意拓展,就是学以致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是关注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而是引导学生向着拓展的本意,即利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应用和创造。最终,教研组把本课研究要点确定为“教学内容与生活现象的联系”,旨在研究如何选择、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搭建学生理解知识和拓展应用的桥梁。

三、基于预设方案,开展课前研究

课前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执教者提炼本课的研究要点,如前期发现的问题和本课堂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以说课和书面的形式提前向听课教师宣布;另一方面,听课教师根据执教者提供的信息,围绕研究主题和研究要点进行教材解析和学情分析,针对执教者制订的教学设计方案,对预设问题进行思考和梳理。

例如,执教者结合表1,向听课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从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难以拧开瓶盖入手,鼓励学生用小学阶段学过的相关知识解释这一现象;接着,探究多种拧开瓶盖的方法,旨在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方式,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或组合应用多种拧开瓶盖的方法;最后,从这一生活问题拓展到瓶盖的设计应用上,回归到“在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这一教学重点上,鼓励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

四、基于教学现象,实施课堂观察

课堂实践观察是教师教研的重要环节,是指听课教师聚焦研究要点,就课前预设的某一教学环节进行微格分析,从难点突破、设计效度、能力达成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思考重建策略。

课堂观察,一般先由执教者进入课堂进行初建,听课教师围绕研究要点、研究内容、育人价值进行记录、分析,形成书面的重建策略,为执教者和其他教师重建策略提供建设性意见。例如,执教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内容,某教师针对“活动二”进行了课堂观察记录(见表2)。

内容 观察及分析 教学内容与生活问题的联系 活动二:学生通过交流、质疑,寻找拧开瓶盖的最佳方法 学生在交流中能充分利用已有经验探寻拧开瓶盖的方法,如:用杠杆原理撬开瓶盖;用毛巾包裹瓶盖以增大摩擦力;用热胀冷缩知识使瓶盖膨胀等。个别学生曾观察到拍打瓶底打开瓶盖的现象,但不清楚原理。尽管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各种方法,但教师未能对方法所运用的原理及最佳方法的选择做出指导和判断。如拍打瓶底的方法没有与原理对应,交流属于同一层面不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拓展能力 ]

在教研活动中,所有教师都是带着问题听课,围绕研究要点各自选择不同的观察内容,由此激发了研究热情,参与度、专注度明显提高。通过课堂教学,听课教师对师生的表现进行细致观察,并进行简单的记录和分析,使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显著提升,也为重建策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基于观察分析,形成重建策略

听课结束后,教研组围绕研究点,从重建的角度出发,以互动交流的形式分享课堂观察及分析。这一过程既要肯定有效的策略,又要针对问题提出重建策略建议,通过梳理、汇总,形成共同的研究成果(见表3)。

要点 观察及分析 重建策略 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 活动一:教师用“瓶盖拧不开”的生活常见问题导入,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用回忆的方式去发现开瓶盖的方法显然针对性不强,没有激发学生有效思考 教师可以用“拧不开瓶盖” 的生活常见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理,再进行小组交流、质疑、总结 活动二:学生在交流中能充分利用已有经验探寻拧开瓶盖的方法和原理,如用杠杆原理撬开瓶盖、用毛巾包裹瓶盖以增大摩擦力、用热胀冷缩原理使瓶盖膨胀等,但个别学生对通过拍打瓶底打开瓶盖的原理不清楚。尽管学生提供了各种方法,但教师未能对其进行归类梳理和拓展,也未对一些知识模糊点进行关注和分析,更未对最佳方法的选择做出指导,故学生的交流属于同一层面,不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拓展能力 教师鼓励学生回忆、分享在生活中观察到或实践过的打开瓶盖的经验,并运用已学知识思考、交流、质疑这些方法的原理;对于学生阐述的方法,教师不能仅关注方法的多样性,更要关注方法蕴含的原理,尤其要对一些认知模糊、不明就里的方法进行重点探讨,借助画图等方法使思维过程显性化,帮助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和思考;同时对原理相同或不同的方法进行归类梳理,并联系生活现象举一反三地拓展 活动三: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指甲油瓶盖(利用轮轴原理设计)、咖啡瓶盖(利用花纹增加摩擦力)、多边形瓶盖(增加手与瓶盖的摩擦力),进行分析拓展,但拓展局限于单一的方法(原理),与活动二属于同一层面,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显得不足。在这种思维背景下,让学生尝试运用有关原理设计一个瓶盖。尽管教师反复强调“学科学,用科学”,但学生的设计并不能跳出窠臼,缺少创新思维 教师指导学生对指甲油瓶盖、咖啡瓶盖、多边形瓶盖等特殊瓶盖进行原理分析后,引导学生了解有些瓶盖是几种原理叠加后的设计,如多边形瓶盖,其外形是增加手与瓶盖的摩擦力,同时瓶盖大内径小的变形设计则是利用杠杆原理。这样,设计瓶盖的思路从单一方法(一种原理)向方法叠加(多种原理组合)拓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理念得以真正落实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落实、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课堂探究是否突破等问题,必须要经过实践检验,但这不是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听课后的评课环节,是全体教师聚焦研究要点,运用微格分析法进行研讨,实现集体重建策略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研讨目标明确,聚焦关键问题,基于观察和分析的交流、质疑言之有据、分析透彻、切中根本,进一步放大微格教学的评价诊断功能,利用教研活动中的“诊断”,再回归课堂实践。

这样,不仅能促进教研成果的落地和再发展,形成稳定的课型范式,还培养了教师主动参与研究的热情、意识和专业水平,更是提升了教研活动质量,促进教研团队整体发展。

六、基于教师发展,推进循环教研

一次成功的“微格分析法”教研活动,能给教师和团队带来启示,但还不足以形成一种用研究的思维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意识,还不足以养成一种研究的习惯。因此,学校将“微格分析法”教研活动拓展为学校教研组、集团学科组、全校跨域三个层面,以螺旋循环的方式进行推进。

例如《拓展》一课,先后经过学校教研组、集团学科组两级教研活动。参与教师由于皆为科学教师,容易围绕主题和研究要点,从不同角度关注现场活动,用微格分析法进行观察和剖析,提出重建的策略,解决教师的共性问题。每一次教研活动结束后,科学组将研究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进行梳理,形成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并将研究过程中的资料进行整理,形成共享资源包,以点带面地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从根本上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养成研究习惯。而全校跨域教研活动,则是将研究资源的价值进一步放大,让全校各学科教师从学科共通的育人价值参与教研,并联系自己的学科教学和管理岗位进行反刍、修正,更好地促进教师日常学习的自觉性,有效提升理念与实践的有机融通,形成结构化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形态和综合融通的思维品质。

通过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微格分析法”三级教研活动,参与教研活动的人员逐步增加,研究逐步深入,辐射逐步扩展。个别教师也在研究团队的带动下,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增强了用研究的思维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意识,逐渐养成了一种研究的习惯,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也得到发展。

实践证明,“微格分析法”以主题项目引领全体教师聚焦研究要点,借助“微格分析法”形成“多向互動、动态生成”的教研逻辑结构,提高了每位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自觉性、针对性、有效性,实现了提升教研活动质量、促进教师和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静.微格教学实施方案研究与设计[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2]张贝贝,郭志永.微格教学实施环节中的主要问题与改革措施——以河南省部分地理师范生为例[J].海南: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8(2):229-232.

[3]肖顺英.校本微格培训及其管理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3.

[4]周湘梅.基于网络的数字微格教学技能评价[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7.

[5]周剑辉.基于数字微格教学的师范生教学能力训练模式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

[6]张超.小学科学课程新标准视域下的科学教学实践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8):30-31.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教育集团213011)

猜你喜欢

教研活动实施路径
基于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专题研究:为教研活动打开另一扇窗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谈评课的“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