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贸易促进增长的进口引擎:基于安徽面板数据的验证与推论

2019-07-19金泽虎

宜春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安徽省进口贸易

汪 瑶,金泽虎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推行贸易开放政策步伐持续加快,《对外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理念和目标提出新的要求,在强调我国外贸稳增长的同时,更要注重调结构,提高外贸持续发展新动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扩大进口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2018年11月中国成功主办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一平台让世界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全球化建设,共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

安徽作为中国长江经济带重要地区,在国家总体对外贸易规划下,积极施行对外开放政策,致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在过去的经济研究分析中,大多数学者将关注的重点问题聚焦在出口领域,而随着国家政策导向以及对外贸易结构调整,进口贸易的重要性值得我们重新关注。相比对外开放程度更深的沿海地区,进口贸易对于开放较晚的内陆地区而言,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可能在传统理论的束缚下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安徽作为典型的内陆省份,进口贸易对其经济发展具有怎样的效用?安徽省现行的进口贸易政策应该进行怎样的结构调整?这些将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进口贸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对外开放的重要部分。由于各国的要素以及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各国可以通过进口外来要素、产品、技术等来满足本国的发展需求,并且通过进口贸易诸多溢出效应使得本地区经济得到更全面的发展[1]。从现有研究看,国内外学者对于进口贸易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

(一)进口与技术进步

M Connolly(2003)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量化分析,利用1975年到1990年75个国家的专利数据分析证明高新技术进口贸易对于这两类国家的技术模仿以及创新具有积极影响,并且表明发展中国家受到的积极影响更大,另外,结论显示进口贸易带来的外来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于国内技术[2]。我国学者也对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方希桦等(2004)以进口贸易为传导机制证明了进口带来的国际技术溢出对我国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3];随后李平(2005)对中国各地区的技术进步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对各地区技术进步贡献度存在不同差异[4];叶灵莉与赵林海(2008)利用1980-2006年我国进口贸易数据考察了1980年以来中国资本品、中间品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这一样本区间内中间品的技术溢出作用远大于资本品,但这一时期的进口贸易与技术进步只存在单向的作用关系,并未形成良性循环[5];张建清(2011)运用GMM估计方法比较分析了FDI和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差异以及国外技术的主要溢出渠道,实证结论表明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作用范围远远大于FDI,进口贸易仍然是我国国外技术主要溢出渠道[6]。

(二)进口与出口促进的关联性

D Aristei等(2013)选取了27个东欧及中亚的1085家公司样本,基于企业层面的数据来探讨进口与出口是否具有双向关联,实证结果表明进口贸易对于出口贸易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许多国家进行一系列的外贸体制以及结构改革,通过利用进口贸易促进企业创新以及生产率的增加从而达到促进出口的作用[7]。张宝友等(2012)对我国服务业进口与制造业出口两者关系进行分析[8],认为服务业进口可以有效提高制造业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张杰等(2014)同样基于进口引致出口机制的角度对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现象进行解释,认为本土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这一机制十分依赖[9]。许家云(2017)从企业和行业两个层面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角度出发来分析中间品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中间品进口可以通过中间产品质量、产品种类、技术溢出以及资源再配置四种效应来促进出口产品质量提升[10]。

(三)进口与产业结构调整

谢娟与廖进中(2012)依据转移份额分析法,深入研究了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构成效应与竞争效应的影响,从地区间的比较分析发现,进口贸易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都是由西向东逐渐递减的[11]。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行,沿线国家与我国的贸易往来愈加紧密,徐承红等(2017)验证了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贸易有利于我国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制造业内部结构优化[12]。在“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大步走向国际舞台的趋势下,进出口贸易结构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丁一兵和刘威(2018)基于这一背景重点研究进口产品复杂度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作用,认为中低技术行业进口产品复杂度相比中高技术行业进口产品复杂度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更为显著,而能源类行业进口产品复杂度越高反而会抑制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13],这为我国未来利用进口贸易政策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对本文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大多数研究均基于国家以及企业的角度来进行考察,而缺乏城市层面的相关数据研究,因此本文在学者们以往的研究基础上,以安徽省整体及其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对地区进口贸易与其经济增长的关系进一步进行考量。

三、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逻辑分析

(一)技术溢出效应

创新是一国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引擎(Romer,1990),也是企业维持生命力的重要支柱。企业通过进口高附加值的机器设备以及信息产品,经过技术模仿以及研发改造,可以打破原有的技术壁垒,拥有进入其他市场的潜在能力。进口贸易在中国技术进步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国外技术溢出对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14],通过对国外先进产品的进口学习,企业面临的技术障碍得到有效突破,地区有限的要素资源可以流向有需要的其他部门,产业内部以及产业间的资源配置可以实现更高效率,进而促进地区经济更好更快增长,技术溢出在促进生产效率的同时可以减少相应的研发支出,一定的资本积累后再进行新一轮高层次的进口贸易,形成良性的“进口贸易-进口学习-技术溢出-经济增长-进口贸易”经济循环。

(二)竞争效应

国际贸易是基于各经济主体在分工上差异以及各自拥有的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进口贸易必然会对当地相应产业形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发展中国家或技术匮乏地区普遍鼓励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外来产品一旦进入本土市场,可以对当地产业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效应,良好的竞争方式以及更高层次的竞争环境可以有效促进本土产业快速发展。另外,消费品的进口在满足当地消费者的剩余需求同时,会对当地消费品市场形成直接冲击,进一步加剧消费品市场的竞争力度。进口贸易的竞争效应对于淘汰效率低下、缺乏发展前景的企业和产业十分必要,相对于本土市场的内部竞争,适当的外来竞争力量可以加快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产业结构优化

进口贸易在技术溢出和竞争作用的基础上,要素资源得到更高效率的优化和配置,经济发展动力从原有产业向更高效率的产业和部门加速转移。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以及国外企业管理经验,本土企业技术获得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整体提高,进口的产业升级效应充分发挥[15]。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从最开始传统的“一二三”模式发展到后来的“二三一”模式,再到现在正在进行调整的“三二一”模式,进口贸易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效用不容小觑,进口国和进口地区根据本土市场和产业发展需要调整进口贸易结构,结合企业自身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地区发展优势和机遇,针对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到目标位置,进而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图1 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

四、基于安徽各市进口贸易面板数据分析

(一)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文献归纳以及理论分析,进口贸易对于企业长久发展以及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有效推动作用。进口贸易是对外开放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安徽省这类正在探索开放之路的内陆地区而言,怎样在开放中寻求更大程度的发展是其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安徽省16市2000-2016年相关数据,进一步对进口贸易的正向经济作用进行实证分析。构建模型如下:

LNGDPi,t=α1LNimporti,t+α2LNinstii,t+α3LNlabori,t+α4LNgoveri,t+α5LNfdii,t+α6LNconsumpi,t+α7LNexporti,t+βit+εit

其中,被解释变量LNGDP表示经济增长,核心解释变量LNimport表示进口贸易量,控制变量LNinsti表示市场化程度,LNlabor表示劳动力数量,LNgover表示政府支出水平,LN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LNconsump表示居民消费水平,LNexport表示出口贸易量,α表示各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β表示常数项,ε表示随机误差项,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变量数据来源于2000年到2016年安徽省和各市统计年鉴,汇率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数据。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经济增长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本文基于对以前文献的总结以及实际情况出发,选用安徽省各市地区生产总值作为该地区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经过数据稳定性的处理,使用LNGDP代替GDP进行回归分析。

2.核心解释变量。本文主要目的是考察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因此选用安徽省各市历年商品进口贸易额作为进口贸易的衡量指标,本文以2000年为基期,经过各年汇率和价格指数换算进行数据统一以及价格因素影响消除。

3.控制变量

(1)市场化程度。市场自由化程度的加深有助于各种性质的企业进行生产与交易,同样,地区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影响着海外企业来本地的贸易可能性以及贸易效率,进而对本地区的产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造成相应影响。本文利用整体经济中非国有控股企业的生产总值比重作为市场自由化程度的衡量指标,比重越大,表明市场自由化程度越大,比重越小,表明国有经济占比较高,则市场自由化程度较低。

(2)劳动力数量。进口贸易广泛存在于三次产业中,各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与劳动力数量以及结构密切相关,因此本文选取三次产业整体就业人员数来表示劳动力数量。

(3)政府支出水平。政府作为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者和开放贸易实现的引导者,支出水平密切影响着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考虑到价格因素的影响,同样以2000年为基期,利用各年份相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消除价格因素影响。

(4)外商直接投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安徽省一直紧跟经济开放步伐,近些年来安徽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进程加快,海外资本要素大量涌入,合资企业、外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资本要素的聚集为产业提供发展动力,同时也影响各种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配置优化,对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带来相应影响。

(5)居民消费水平。消费水平是需求水平和购买能力的共同表现,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物质生活和经济发展层次的重要体现。本文以各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地区消费水平的衡量指标,按照上文相同方法消除价格因素影响。

(6)出口贸易额。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一样在对外开放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选用各市历年出口贸易额来进行计量分析,按照历年汇率以及价格指数消除价格因素影响。

(三)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安徽省16市相关经济指标进行实证研究,16市分别为: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以及黄山。

按照前文构建的计量模型,利用stata12.0进行面板数据分析,得到7个方程,通过LSDV法检验、F检验以及Hausman检验,最终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1.各市地区生产总值和进口贸易额时间趋势图

图2 安徽省16市地区生产总值时间趋势图

图3 安徽省16市地区进口贸易额时间趋势图

2.数据描述性统计。运用stata12.0分析分别得到各变量的均值、标注差、最小值以及最大值。由下表显示,各变量数据标准差均较小,表明数据拟合性较高。

表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3.实证结果。模型1只包含地区生产总值以及进口贸易额两个变量,实证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下,进口贸易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进口贸易额每增加1个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442个单位,进口的经济增长效应明显。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市场自由化因素,重点考察了在市场自由的情况下,进口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显示市场自由程度越高条件下,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积极影响仍然很大,但由于市场自由程度越高,一方面对外贸易往来更加自由与便利,正面刺激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贸易竞争力度更加剧烈,存在某种略微抑制增长的机制。模型3在前者基础上加入了劳动力因素,表明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素支持。模型4、模型5、模型6、模型7依次在前列模型基础上加入政府支出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居民消费水平以及出口贸易额四种因素,模型4和模型6表明政府支出水平以及居民消费水平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拉动作用,在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过程中,需要有相当层次的消费水平进行消化吸收,再催化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为负数,但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该因素对整体经济并暂无明显影响。

模型7回归结果显示,安徽省出口贸易对安徽省经济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一现象与鼓励出口创汇来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研究看起来有些矛盾,这要从安徽出口贸易领域产品结构及其竞争效率较低的特殊性现状作出重要解释。从出口贸易结构演变过程来看,安徽省出口贸易主导商品从最开始的初级品转变为工业制成品,其中以纺织品为代表的轻工业产品、以通用工业机械设备为主打的重工业产品是当前安徽省出口主导产品,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处于价值链低端位置,相比专业化技术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些产品附加值以及贸易利润较低,同时由于极具竞争性易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处于被动位置,这种不合常规的负面效应可能的解释包括如下原因:(1)劳动密集型商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面临很多竞争者以及主导者,根据贫困化增长理论以及牵引增长理论,当欠发达地区经济处于被动牵引增长状态或者出口面临贸易条件恶化时,出口的经济效益会大大降低,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受到严重阻碍与约束;(2)以日、韩为主的亚洲市场、欧盟市场以及美国市场是安徽省主要出口贸易市场,在产品的质量、卫生检验及水产品加工企业认证等方面,这些进口国家普遍设有严格、繁琐且多变的质量与安全标准,在缺乏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情况下,出口产业往往会被国际市场逐步边缘化或者被重要进口国牵制发展,沦为进口国设在本地区的“代工厂”,导致大部分出口利润被进口国剥削,本土出口企业处于被动贸易状态。过分注重出口贸易的“量”而忽略“质”的重要性,将无法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这种特定时期出口效应的异化也在无意中逼迫我们去寻求传统逻辑以外可能存在的经济促进措施——进口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与分量。

表2 整体回归结果

注:表中***、**、*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水平下统计显著,表中括号内数值为t统计值。

综合各个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相对于安徽省现阶段的出口贸易,其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且显著的影响,合理加大进口力度对该地区经济增长具备可行性。同时其他控制变量的实证分析表明,劳动力因素、政府支出水平以及居民消费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说明提高就业率、合理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利用政府支出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刺激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等措施均成为地区经济重要发展动力。

五、基于分类进口商品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

根据前文对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得到进口贸易可以有效带动经济增长的结论,那么不同种类商品进口对经济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呢?为实现更高层次的经济增长,这一问题对未来安徽省货物进口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裴长洪(2013)对进口货物分类以及按照国际货物标准分类,初级品对应SITC0-4,包括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饮料及烟类、非食品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腊五大类,中间品对应SITC5-6,包括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两大类,资本品对应SITC7,包括机械及运输设备,消费品对应SITC8,包括杂项制品。基于前文构建的模型基础,为考察2000-2016年安徽省初级品、中间品、资本品、消费品进口分别对经济的影响效用,首先减少数据波动进行对数变换,建立以下模型:

LNgdpt=ω1LNimportt,n+ω2LNlabort+ω3LNgovert+ω4LNconsumpt+cn+ξn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LNGDP),核心解释变量为不同种类商品的进口贸易总额(LNimport),控制变量依次为劳动力数量(LNlabor)、政府支出水平(LNgover)、居民消费水平(LNconsump),C为常数项,ξ为随机扰动项,ω为各解释变量系数,t为时间,n代表进口商品的不同种类。以上相应变量数据均以200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基期价格指数消除价格因素影响,数据来源于2000-2016年安徽省统计年鉴。

(二)实证结果

在进行数据平稳性以及变量相关系数检验之后,按照初级品、中间品、资本品以及消费品分类构建以下四个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注:表中***、**、*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水平下统计显著,表中括号内数值为t统计值。

模型8重点分析安徽省初级品进口贸易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初级品的进口对该地区经济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效果不够显著,说明初级品在现阶段已经不再是安徽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国内初级品市场竞争力的逐步加强以及地区消费者物质需求偏好的改变,初级品的经济增长推动力明显不足;模型9、模型10、模型11分别考察了中间品、资本品、消费品的进口对该地区经济的影响,三者均对地区经济增长起到显著推进作用,其中中间品对后者的影响系数最大,影响力度最为明显。对于许多出口企业来说,加工贸易仍然是企业获取出口利润的来源,企业通过进口中间品进行再生产或者直接销售来进行资本积累,进而维持企业生存、赚取产品利润以及促进经济增长。资本品包含大量的经济资源,其进口可以通过两种渠道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1)资本品进口用于企业生产,创造出更多其他产品价值;(2)进口资本品用于技术模仿以及创新,自主研发生产类似的产品或者更为先进的资本品,实现进口替代以及市场替代,在节省企业自身产品生产成本的同时,进入其他市场实现新的价值,从而对企业价值以及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另外,由于社会需求偏好多样性,外来消费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其进口结构反映了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同样为当地企业及产业未来发展提供引导作用。

六、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

基于以上对安徽省16市整体进口贸易以及分类商品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无论是从安徽省整体还是分类进口商品数据分析,进口贸易对安徽省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劳动力、较高的市场化程度、政府支出水平以及居民消费水平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稳定就业、提高市场化水平、正确的政策引导以及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高等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推动力;(3)现行出口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阻碍作用;(4)中间品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最为显著,这与当前安徽省产业结构以及发展现状十分吻合,侧面表明加工制造业以及中间品贸易仍然是安徽省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另外,资本品与消费品进口对安徽省整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样很大,而初级品的经济增长效应逐渐被其他三类进口品所替代。

(二)对策建议

1.调整对外开放政策,鼓励进口贸易。对外开放应当成为安徽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以往的对外贸易政策重在鼓励出口而轻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实证结果表明现有出口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创汇作用明显不足,甚至对后者带来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因此安徽省在加快出口企业转型升级以及出口贸易结构调整之外,必须重新审视进口贸易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1)安徽省应当加强区域之间协调与融合,提升整体贸易环境竞争力,合理分配地区资源,充分利用“一带一路”贸易平台与进口贸易博览会平台,根据各市自身发展情况、产业定位以及经济目标鼓励进行进口贸易。(2)在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企业应当加强自身消化吸收能力,对外来技术和经验不可盲目进行简单模仿或复制粘贴,要积极拓宽企业发展格局以及发展潜力,进口除了满足自身生产消费之外,应充分发挥进口的学习效应。努力打破技术以及管理障碍,实现进口替代甚至市场替代,发挥技术溢出以及经济辐射作用。形成良性的产业互动圈,加快地区整体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优化步伐。

2.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分类进口商品实证结果表明各类进口产品均对该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为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根据不同种类进口商品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差异性,安徽省应当结合地区产业发展要求适当调整进口贸易结构,侧重加大对中间品、资本品以及消费品的进口力度,通过技术溢出效应、竞争效应,将进口贸易转化为经济发展源动力之一。另外,通过进口贸易“干中学”效应,要素通过企业流向效益更高的部门,技术和资源流向亟待调整发展的产业,进口贸易结构调整在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能够带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双重效应叠加使得经济增长动力被重新考量。

3.优化进口地区结构。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逆全球化问题被许多国家反复提起,英国脱欧、中美贸易摩擦等国际大事件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带来深刻挑战。根据安徽省进口贸易数据显示,其进口市场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美国及欧盟等地区,发达地区出口贸易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良好的进口学习平台,但市场的集中性导致进口地区面临的经济风险显著上升,贸易摩擦问题也成为对外贸易不可避免的重要挑战。当前安徽省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发展较为薄弱,美国等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家成为该地区重要进口市场,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整体经济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同时对安徽省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带来了严重阻碍,为合理降低对外贸易风险、防止贸易摩擦消极影响持续发酵,安徽省应当对相似进口市场进行重新评估和权衡,重点关注进口来源多样性,在确保进口市场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基础上优化改善进口地区结构。

4.优化地区内部发展环境,兼顾进出口。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来源于外来因素与内部因素共同影响,为保证安徽省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应当重点关注其内部发展环境的合理优化。当前,非国有控股企业成为安徽省对外贸易主要实行者及受益者,国家鼓励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倡议恰好符合这一现状,安徽应当紧跟国家政策导向,鼓励本土非国有控股企业敢于进行对外开放,勇于加入市场竞争,带动其他相关企业共同发展。政府在民营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应该做好市场引导以及政策支撑的角色,对初步进入国际市场的出口企业实行更大力度出口退税措施,对于技术密集型以及其他高质量产品进口的企业采取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对致力于产品创新以及技术提升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以及市场优先特权,从而激发民营企业进行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减少进出口企业的贸易壁垒,提高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安徽省整体市场吸引力。

猜你喜欢

安徽省进口贸易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成长相册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贸易统计